观赏型体育消费直接影响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体育消费市场我们可以发现,从事观赏型体育消费的人数非常有限,且大多是真正的体育迷才会在体育赛事方面花费金钱。这些都是体育消费态度的变化。......
2023-10-17
第一项 孝悌
孝者善事父母也,悌者相次第而生也。“孝悌也者,其为仁(通人)之本与。”孝悌实为儒家唯一之人本主义。盖人之令德为仁,仁之基本为爱,爱之源泉,在亲子之间,而尤以爱亲之情之发于孩提者为最早。故孔子以孝统摄诸行。言其常,曰养,曰敬,曰谕父母于道;于其没也,曰善继志述事。言其变,曰几谏;于其没也,曰干蛊。夫至以继志述事为孝,则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得统摄于其中矣。故曰,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亦由家长制度而演至伦理学说之一证也。
至孟子之伦理学说,注重于普遍之观念,而略于实行之方法。其言德行,亦以孝悌为本。曰: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
又曰: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
又曰: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
又曰:
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离娄上》)
至于伦理与政治有互相关系,孟子道之颇详。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告子下》)
第二项 义利
孟子定义利为人类行为之反对标准律,一切行为之动机,以义不以利,无许丝毫利己心夹于其间,是即义利分明之说,为孟子行为哲学中之最大特色者也。
孟子主性善,故以仁为本质,而道德之法则,即具于其中。所以知其法则而使人行之各得其宜者,是为义,无义则不能行仁,即偶行之,而亦为无意识之动作。故曰: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
义与利之别为何?如曰: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尽心上》)
义与利较孰为重要,然取义则舍利,取利则舍义,二者不可得兼。如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告子上》)
利之弊如何,得利匪独有患及身,而尤连祸及于国,其关系重大可知。兹引《孟子》书中论此事之一段,以明利之得失。
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告子下》)
又曰: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待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
曾文正公云:此章言内重则外自轻,亦必义利之介明乃能见此。厥后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张栻“无所为而为之”之说,皆源于孟子。
第三项 对人对己
孟子对于处世为人之方法,又示人以对人对己之态度。其对人之态度如何?如曰:(www.chuimin.cn)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
又曰: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告子下》)
又曰: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尽心下》)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不敢言人之不善,不敢为人师,是其对人纯取谦虚态度者也。
至其对己态度如何?如曰: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离娄上》)
又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
又曰:
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
又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离娄下》)
“行有不得者,则反求诸己。”人待之以横逆,则必自反曰:“我必不仁也,我必无礼也,我必不忠。是其对己纯取忏悔态度者也。自反而仁矣,而有礼矣,而忠矣,人待之以横逆如故也,乃曰:‘是妄人也,与妄人又何难焉。’”则又取不抵抗态度者也。盖其伟大之精神,终日以不若舜为忧,何暇与常人较鸡虫琐屑哉?故能成其伟大之人格。
第四项 大丈夫
各家各立有理想的标准人物。道家以为实行道德之模范者,恒谓之真人。墨家则谓之贤者。至儒家则谓之君子,或谓之士。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其所言多与舜、禹、皋陶之言相出入,而条理较详。要其标准,则不外古昔相传执中之义焉。至孟子对实行道德之人格者,又别以大丈夫代表之(有时亦称君子)。其所谓大丈夫者,以浩然之气为本,严取与出处之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为外界非道非义之势力所左右,即遇困厄,亦且引以为磨炼身心之药石,而不以挫其志。盖应时势之需要,而论及义勇之价值及效用者也。其言曰: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
又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又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又曰: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心上》)
观此足见孟子之胸襟矣。
有关孟子学案的文章
观赏型体育消费直接影响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体育消费市场我们可以发现,从事观赏型体育消费的人数非常有限,且大多是真正的体育迷才会在体育赛事方面花费金钱。这些都是体育消费态度的变化。......
2023-10-17
孟子少受母教,长受孔家之纯儒术化。孟子行为哲学中之自反说,为其处世最和平之方法。孟子入户,视之。可见孟母之粹于道德,而孟子异日在行为哲学中所持之自反说,有由来矣。孟子在战国时为纯正儒家。惟孟子究受业于何人,尚待考证。即谓子思年六十二者系八十二之误,则孟子亦在童子之时,未能受业子思。观孟子严严气象,屡称曾子子思之刚毅,其进退出处大都相类,则固其嫡系也。......
2023-11-22
从1899年到1902年,在《自由书·破坏主义》、《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破坏与成立》、《新民说·论进步》等论著中,梁启超对“破坏主义”的热衷无以复加。从他的“激进”破坏主义中,我们不难想像梁启超对“革命”可能采取的态度。......
2024-06-16
不同的体育消费活动对内部环境的要求差异较大。由于各种社会治安问题,某些体育消费场所秩序较差,给消费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影响消费的质量。因此,加强体育消费场所的治安环境治理,应列入发展体育消费的基础建设工作中。目前,我国对体育消费者的保护性法规还不健全,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体育消费要通过科学性的指导,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2023-10-17
在影响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中,大众媒介通过各种中间环节、“中介因素”产生作用,包括各种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因素,如心理倾向、选择过程、人际关系、群体环境、社会环境、传播工具和体制,等等。能够激发这些需求,就能引起动机,影响态度和行为。各种宣传,包括政治宣传、广告宣传、营销宣传、品牌宣传等,主要的和最终的目的大多是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2023-11-18
善政是治国理政领域的人路。孟子关于善政的论述,对坚持这条道路具有指导性意义。主要是两条,一条是确立民本意识,一条是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对于人和,朱熹的解释是“得民心之和也”。孟子以战事为例,两两相比。天地人,人的因素第一。所谓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关键是端正对民众的态度。官民关系是对等的。说的虽然是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但对官吏与民众的关系也同样适用。......
2023-10-22
孟子政治哲学上尚有一重要问题,即统一主义,因统一后方能保民,方能施行仁政。统一则不免征伐,征伐则不免扰民,而孟子欲免除此祸患,故毅然立一完善之目标,即“不嗜杀人”一语。至孟子之倡统一,亦因当时之国势所使然,后来秦虽能统一中国,而仍纷乱,推厥原因,皆嗜杀人,是孟子之言验矣。此孟子见天下之势,而知其必至于此,非以术数谶纬而知之也。但秦犹嗜杀人,故虽一而不能定,至汉后定也。......
2023-11-22
唐太宗时,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送的绢帛,事情败露。唐太宗对他采取的是羞辱法,以检视他的人性。以义划界,一边是大写的人,一边是小写的人。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但按兵不动。魏无忌假传魏王命令,杀掉了晋鄙,统率大军驰援赵国,击败了秦军。为表示感激,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魏无忌。......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