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在吾国二千余年前之孟子,已有发明,且其见解,实超彼辈之上。第一项自动的教育活动者,即以活动视为人类之本性,基于自己内部之原因,为独立的活动,而不受外界之影响者也。第三项标准的教育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无标准。此标准的教育法,在孟子以为是教育之捷径。此与孟子意志教育不谋而合,可证古今圣哲所见略同也。儒家认教育为万能,即在此点,而孟子之教育哲学,尤斤斤于此。......
2023-11-22
第一项 扩充固有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此赤子之心,以先天之本善,具于赤子之时,不论何时何地,皆能表现出之。……仍要赖教育修养之功,以扩充之。
孟子曰: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即性善也。先王之政,皆从此出也。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
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
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性善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扩充者,人皆可以为尧舜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此三言充即扩充之充也。充实之谓美,亦即扩充之充也。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推恩而保四海,扩充也。集义,养气,尽心,知性,知天,扩充也。博学详说,增益不能,皆扩充也。(《东塾读书记》)
第二项 尚志
人之能建大功、立大绩,勋业卓著、声施烂然者,操何术以至此哉?夫亦曰基乎尚志而已。心志之刚毅者,不避艰辛,不惮劳苦,黾勉从事,勇往直前,故其一生有进无退,其所成就,较之才具敏妙者为尤多,何也?人纵天资卓荦,然苟无勇敢之气,则一遇觖望之时、危险之地,即不免志沮神丧,不能有为。若其强干自持、百挠不变,则虽颖敏不足,终必能达其成就之目的而后止。是故尚志者,品行之中心力也。孟子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www.chuimin.cn)
刚毅之心志,所以运用其精神,动作其肢体,以立真正希望之基础也。
第三项 养气
发挥其性所固有之善将奈何?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者,形容其意志中笃信健行之状态也。其潜而为势力也甚静稳,其动而为作用也又甚活泼,盖即《中庸》之所谓诚。而自其动作之方面形容之,一言以蔽之,则仁义之功用而已。
第四项 尽心
人生在世,无论对何事物,必须尽心,自不能苟且敷衍了事。孟子曰: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
赵岐释之曰:“性有仁义礼智之端,心以制之,人能尽极其心以思行善,则可谓知其性矣。”
第五项 求放心
蔡孑民曰:人性既善,则常有动而之善之极,唯为欲所引,则往往放其良心而不顾。故曰,人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虽然,已放之良心,非不可以复得也,人自不求之耳。故又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有关孟子学案的文章
殊不知在吾国二千余年前之孟子,已有发明,且其见解,实超彼辈之上。第一项自动的教育活动者,即以活动视为人类之本性,基于自己内部之原因,为独立的活动,而不受外界之影响者也。第三项标准的教育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无标准。此标准的教育法,在孟子以为是教育之捷径。此与孟子意志教育不谋而合,可证古今圣哲所见略同也。儒家认教育为万能,即在此点,而孟子之教育哲学,尤斤斤于此。......
2023-11-22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孔孟论性相同之处颇多,关于此点陈澧言之甚详:性善之说,与性相近习相远正相发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性善也。梏之反覆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习相远也。言人类之性,本于天命,具有道德之法则,循性而行之,是为道德,又曰:诚者,天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所谓“诚”者即是发达个人的本性,是已有性善说之倾向,为孟子所自出也。......
2023-11-22
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诸圣贤中,为孟子最崇拜者,首推文王。其倡性善,谈仁义,言王政,莫不出自文王。实则文王之行学,至孟子始发挥而光大之。《孟子》书讲道统多述文王之德,此明证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以此知孟子所言王政,皆文王之政,所谓师文王者在此也。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023-11-22
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吾国古代圣贤,素爱和平,志在仁民,故有非战之议、废兵之举,古书胪列,在在可考。然古代诸圣贤中反对兵家者,以孟子为尤激烈。关于此类之文句,在《孟子》书中屡见不一见。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之禁攻寝兵,发挥淋漓尽致。今日世界已成战争之场,使彼战争之邦,得开孟子非战之说,以戢其相攻之野心,而使其有仁爱之同情,则不难一举战争之场,而变为和平世界。......
2023-11-22
斯言为后世所公认,然因后人解释此“邹”字之不同,故有所争议。有谓孟子为鲁国人者,据赵岐云:孟子本鲁公族,后徙于邹,遂为邹人。太公孙五世反葬于周,孟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此不过谓孟子为鲁之后,未尝认定为鲁人也。而否认孟子为鲁人者,亦有其人,惟阎若璩主张最为有力,其说亦甚精确。故孟子方有距圣人所居甚近之语。由此观之,孟子或系孟孙氏之后,生于邹国,似属可信。......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