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学案:实施仁政的方式

孟子学案:实施仁政的方式

【摘要】:第一项施行仁政之方针孟子主张行仁政,已于前数节述之矣。总之,须能善推其所为,须行仁政。由是观之,边沁与穆勒莫不以最大多数为立行之鹄的,或道德的标准。第二项施行仁政之纲要孟子行仁政之方针,采同乐主义,实因当时暴政横行,诸侯攻伐所致。若欲恢复百姓之元气,自不能不施行制产养民善教诸政策。易言之,愿以道德为犯罪之裁制,不愿用刑罚为犯罪之处分。

第一项 施行仁政之方针

孟子主张行仁政,已于前数节述之矣。行仁政之方针如何?吾人不可不研究之。近人多以孟子同乐主义为行仁政之方针,兹从其说。孟子曰: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梁惠王上》)

又曰: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欤?”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

孟子谓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为非,是则君固不可不与民同乐。但能与民同乐,不独可得真乐,尚可以王天下,岂非大利乎?元许谦称孟子此主义为利物之心,是谓孟子不尚利己,但愿万物皆有利于人,吾既为人类之一员,当然不能外人而独不利者。又曰: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梁惠王下》)

浅言之,好色不妨,好货不妨,好田猎不妨,好游玩不妨,好音乐亦不妨。但是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之饥寒。田猎游玩作乐时,须念国中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之痛苦。总之,须能善推其所为,须行仁政。

由同乐主义推测之,则孟子实非主张自私自利之利,而主张君与民同享快乐之乐,是含有大多数人最大幸福之意义者也。

近代哲学家如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42)、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等,主张普遍快乐说,与孟子同乐主义,有吻合之处。

边沁以为快乐之念,人之同情,人知快乐之可贵,其同情所及者,未尝不欲人人快乐也。故吾人所谓快乐者,不当以个人为目的,而当以人类一般之快乐为目的也。

穆勒稍变边沁之说,以为事之为善,视其所以徼福,事之为恶,视其所以构祸。故祸福者,苦乐之别也。乐有不同,有盈有谦,有贵有贱,人之涉世既深,饱受快乐之经验,而卒然毅然,舍此而就彼者,则其为乐,必为何贵,盖养其大体所得之乐,必盈于小体之所感受也。故乐之鹄的,非一己最大之福,乃群福最大之积也。简而言之,前者之说,即以为人生终局之目的,乃快乐也。特吾人所希望者,不仅个人之快乐,实在多数人之快乐。后者之说,即曰,幸福者,即善也。各个人之幸福,即各个人之善。一般之幸福,即各个人集合体之善也。

由是观之,边沁与穆勒莫不以最大多数为立行之鹄的,或道德的标准。此与孟子同乐主义庶几近之。

第二项 施行仁政之纲要(www.chuimin.cn)

孟子行仁政之方针,采同乐主义,实因当时暴政横行,诸侯攻伐所致。若欲恢复百姓之元气,自不能不施行制产养民善教诸政策。兹举其纲领,列表如下。

制产、分田、班禄等等属于经济哲学范围,特于下章专论之,兹不赘。

孟子政治上计划,不特使百姓皆有恒产,发展生计,并且使彼辈消极地免去甚多意外之危害,此谓之养民也。如曰: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便是此端,兹再述其养民的方法。

(甲)不尚税 孟子既有养民主张,故反对尚税。当时诸侯好战,而所需均取自于民,是以人民憔悴,困苦万状。如曰:

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万章下》)

又曰: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公孙丑上》)

孟子主张用助,使民助耕。至于贡法,因易使人君横征暴敛,故彼反对之。又孟子以为国家征民,须得取之有故,不似老子一味反对税赋也。

(乙)不重刑 孟子为倡唯心论者,且又主张心治,自必趋于轻刑之一途。易言之,愿以道德为犯罪之裁制,不愿用刑罚为犯罪之处分。且道德之功效,尚可防患于未然,刑罚仅能阻止一时之为恶,无济于事也。

(丙)不自利 孟子既倡非功利主义,故反对自私自利,而主张大多数人之幸福。试观君主不自利,结果必能利人,于是泽梁无禁,农时不违,筑台凿池,与民同乐,百姓即能养生送死无憾矣。

其次再论及善教。孟子以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贤者亦不能立于愚人之前而指导之。实是以先觉之资格,尽觉民之责任,是教育事业为刻不容缓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