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汤诰》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自天而言,则谓之降衷,自人受此衷而言,则谓之性,中土言性,此其嚆矢矣。继是以还,言性之说自《诗·蒸民》至周秦诸子,汉、唐、宋、明、清诸儒,无虑百十,章太炎氏辨其同异,析为五家。
儒者言性有五家:无善无不善,是告子也;善是孟子也;恶是荀卿也;善恶混是杨子也;善恶以人异殊上中下,是漆雕开、世硕、公孙、王充也。(《国故论衡·辨性上》)
梁任公氏辨之曰,则有三义。
孔子言性也,有三义。据乱世之民性恶,升平世之民性有善有恶,亦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太平世之民性善。荀子传其据乱世之言,宓子、漆雕子、世子传其升平世之言,孟子传其太平世之言。(《读孟子界说》)
然告子之说,受孟子驳,已难存在。杨子王充二家,亦仅折衷孟荀之论,无甚宏旨。故儒者言性,要推孟荀。
孟荀之言性,既本于孔子,唯孔子于性之为善为恶,未及质言,至孟荀而始分为二。孔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惟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
孔子亦本于《商书》:“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恒即相近之义,相近近于善也,相远远于善也。(顾炎武《日知录》)曲沃卫蒿曰,孔子所谓相近即以性善而言,若性有善有不善,其可谓之相近乎?如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若汤武之性不善,安能反之,以至于尧舜邪?汤武可以反之即性之说,汤武之不即为尧舜而必待于反之,即性相近之说也,孔孟之言性一也。(《日知录》)
孔子又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言普通人,皆可以学而知之也。又曰:(www.chuimin.cn)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
即孟子之性善。又读《诗》至“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则叹为知道,是已有偏于性善说之倾向矣。孔孟论性相同之处颇多,关于此点陈澧言之甚详:
性善之说,与性相近习相远正相发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性善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性相近也。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习相远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性善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性相近也。贤者能勿丧耳,习相远也。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性善也。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性相近也。梏之反覆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习相远也。孔孟之言若合节符也。(《东塾读书记》)
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中庸》)
言人类之性,本于天命,具有道德之法则,循性而行之,是为道德,又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篇也有此语,诚之作思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人的天性本来是诚的,若能依着这天性做去,若能充分发达天性的诚,这便是“教”,这便是“诚之”的功夫。所谓“诚”者即是发达个人的本性,是已有性善说之倾向,为孟子所自出也。
有关孟子学案的文章
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殊不知在吾国二千余年前之孟子,已有发明,且其见解,实超彼辈之上。第一项自动的教育活动者,即以活动视为人类之本性,基于自己内部之原因,为独立的活动,而不受外界之影响者也。第三项标准的教育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无标准。此标准的教育法,在孟子以为是教育之捷径。此与孟子意志教育不谋而合,可证古今圣哲所见略同也。儒家认教育为万能,即在此点,而孟子之教育哲学,尤斤斤于此。......
2023-11-22
孟言性善,荀言性恶,虽各有异义,自竖一帜,然仍殊途同归,异中有同,是所言不外去恶成善之道,大有功于人类也。孟荀论性,皆因根本观点不同,其实立意不谋自合。荀子把“性”来包含一切“恶端”,如好利之心、耳目之欲之类,故说性是恶的。然观其立论之根据,则又不能无异辞矣。立此义为前提,则荀子性恶之说,在在失其根据,而与孟子若出一辙矣。......
2023-11-22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吾国古代圣贤,素爱和平,志在仁民,故有非战之议、废兵之举,古书胪列,在在可考。然古代诸圣贤中反对兵家者,以孟子为尤激烈。关于此类之文句,在《孟子》书中屡见不一见。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之禁攻寝兵,发挥淋漓尽致。今日世界已成战争之场,使彼战争之邦,得开孟子非战之说,以戢其相攻之野心,而使其有仁爱之同情,则不难一举战争之场,而变为和平世界。......
2023-11-22
诸圣贤中,为孟子最崇拜者,首推文王。其倡性善,谈仁义,言王政,莫不出自文王。实则文王之行学,至孟子始发挥而光大之。《孟子》书讲道统多述文王之德,此明证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以此知孟子所言王政,皆文王之政,所谓师文王者在此也。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