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周行封建,王纲弗振,故内有诸侯争雄,外有异族入寇,干戈弗息,民无宁日。且中央政府无权以治天下,故诸侯互相争霸,由争霸而用兵,由兴兵而需饷;以致横行暴敛,取诸民而不义。故孟子曰:
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万章下》)
此与老子所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又何以异?况孟子之时代后老孔百余年,而春秋时代所有军阀侵略,豪强兼并,罪恶之模型,至战国更加扩充;人民之痛苦,与其生活之不安,较春秋时代为尤甚。孟子曰:
狗彘食人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梁惠王上》)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上》)(www.chuimin.cn)
其痛骂比起马克斯克鲁泡特金诸辈之口调,未见得哪个激烈些。孟子时代之背景,亦可见一斑。当时既以攻伐为贤,诸侯争伐,愈加厉害。梁惠王因好战之故,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既受如此惨祸,应须自悔。岂意彼不惟不悔,而首次晤孟子,即问:“何以利吾国?”欲使孟子示以富国强兵之法,而孟子痛恨攻伐,故詈其无仁心也。齐宣王亦然,欲开土地,朝秦楚,莅中国,抚四夷。所以孟子谓之曰:欲得此欲望,是诚缘木而求鱼也。滕一小国焉,介乎齐楚两大国之间,竭力以事大国,终无补于害,由是可见强凌弱,众暴寡,甚至强与强争,弱与弱战,此诚当时之景象也。
诸侯之与人战,除武士外,尚重权谋之士,黄金美女,博其欢心。当是时,秦用商鞅,齐用田忌,魏用李悝,所谋不外富国强兵,战胜弱敌,而张仪、苏秦之徒,专游说诸侯,使相攻伐为职志。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告子下》)
人民助桀为虐,甘为民贼,当时权诈之风,亦可见一斑耳。
有关孟子学案的文章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至孟子亦崇拜尧舜之为人,如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论尧舜处事制物之义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其论尧之让禅于舜,而谓尧荐舜于天,君位非私相授受也。至于舜,则又以中之抽象名称,适用于心性之状态,而更求其切实。舜之人格伟大,古书多有所述,孟子尝为表彰之。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
2023-11-22
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诸圣贤中,为孟子最崇拜者,首推文王。其倡性善,谈仁义,言王政,莫不出自文王。实则文王之行学,至孟子始发挥而光大之。《孟子》书讲道统多述文王之德,此明证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以此知孟子所言王政,皆文王之政,所谓师文王者在此也。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023-11-22
第一项施行仁政之方针孟子主张行仁政,已于前数节述之矣。总之,须能善推其所为,须行仁政。由是观之,边沁与穆勒莫不以最大多数为立行之鹄的,或道德的标准。第二项施行仁政之纲要孟子行仁政之方针,采同乐主义,实因当时暴政横行,诸侯攻伐所致。若欲恢复百姓之元气,自不能不施行制产养民善教诸政策。易言之,愿以道德为犯罪之裁制,不愿用刑罚为犯罪之处分。......
2023-11-22
吾国周代主张以心性为教育之基点者,除孔子、子思而外,厥推孟子。此不独能洞悉孟子以前之教育思潮,且能借知孟子教育思想之渊源焉。及至孟子时,性的善恶问题,已成为当时教育哲学上之争辩问题。然《大学》《中庸》之心性教育,洵可代表那时代教育思潮之精神也。第二项教育之目的《大学》中所云教育目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将教育目的分成两面,一为明明德,一为亲民,结果须止于至善。......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