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孟子生卒,尚无确证,说者纷歧,自不一致,有谓八十四者(《孟子谱》),有谓七十四者(《礼乐录》),有谓九十七者(据甘驭麟说),有谓九十四者(据陈士元说)。然据《孟子谱》之岁数为可靠,学者多依此推定其生卒年岁。其卒之年,不但《孟子谱》推定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即甘驭麟亦云,卒于赧王壬申(二十六年),孟经国之《孟子传略》从《孟子谱》,并注云:
君薨然后称谥,鲁平公卒于十八年甲子,梁襄王卒于十九年乙丑,孟子犹及见之,则《谱》称寿八十四之说是也。
至其生年,说者纷纷,据近人陈顾远所考,分为四派:
一、《阙里志》说:“孟子生在安王十七年。”潘彦登《孟子生日考》云:“疑是安王十七年,《谱》(《孟子谱》)讹安为定,讹王为三。”周广业《孟子四考》从之,甘驭麟亦谓孟子生在安王丙申(十七年)。彼辈主张之理由,有谓是《谱》讹。但安王十七年是丙申,《谱》称为己酉,不可解。有谓孟子卒在赧王十三年或十四年,与八十四之数相差不远,但《孟子》书本是他自己写成大纲的。(胡适之《哲学史大纲》上也说及,若《孟子》是他自己作的,这里头既称鲁平公的谥法,《孟子谱》的话似乎相差不远,我以为《孟子》一书,即准不是孟子亲手完全编成的,其大要纲节,实是孟子写就的。)死在鲁平公以前,何以能知其谥法,有谓死于赧王壬申,寿九十七,此说亦无充分根据。
二、陈上元谓:“孟子当安王时,定字为安字之误。”任启运驳云:“愚按安王有己亥无己酉,若谓生于安王之己亥,则孟子寿当九十四矣,亦与《谱》不合。”这是将《孟子谱》证陈说的错。《孟子谱》可靠与否,难说,钧台所语之根据,亦未能十分充足。(www.chuimin.cn)
三、元张《孟母墓碑记》云:“据《邹公庙碑》云:孟子后孔子三十四年,时周定王三十七年。”此说为陈凤石等驳倒。至于《孟子谱》云,孟子寿八十四年,生于己酉年,都言己酉是定王三十一年,不免自相矛盾。
四、陈凤石云:“孟子生卒,《史记》不载。据《孟子谱》称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壬申,寿八十四岁。《留青日札》《听雨纪谈》与《孟子谱》并同。独其所生之年,《孟子谱》谓在周定王三十一年,《日札》《纪谈》又作定王三十七年,陈士元谓在安王,瞿九思谓定王崩后三十余年,孟子乃生,诸说不同。惟《三迁志》云:当在烈王四年己酉。盖自赧王二十六年遥溯烈王四年,孟子年适八十四,况此年距孔子生一百八十年,距孔子卒一百零八年,与孟子自言由孔子而来百有余岁亦合。”(《闲道集》)任启运对定王三十七年说,亦驳云:“《孟子谱》云……定王三十七年己酉四月二日孟子生。按《竹书》周定王止二十八年,一误也。定王有己亥,无己酉,二误也。谓生于定王之己亥,则孟子寿当一百五十四,尤必无之事也。”(《四书约旨》)
最后一说,比上各家,似乎可靠。然己酉两字之根据,却是由《孟子谱》来的,此说对于《孟子谱》固有功效,对于孟子之生年之推定,仍无多大之贡献。因《孟子谱》自身是否实录,无人敢断,又焉能将其作为考据之目标。不过将陈凤石所云之“孟子自言由孔子而来百有余岁”之语,与孟子死之年,并下文游梁之年,合推之,孟子之生卒虽不敢依《三迁志》云在烈王四年,然亦相差不上五六年耳。
有关孟子学案的文章
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
2023-10-22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吾国古代圣贤,素爱和平,志在仁民,故有非战之议、废兵之举,古书胪列,在在可考。然古代诸圣贤中反对兵家者,以孟子为尤激烈。关于此类之文句,在《孟子》书中屡见不一见。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之禁攻寝兵,发挥淋漓尽致。今日世界已成战争之场,使彼战争之邦,得开孟子非战之说,以戢其相攻之野心,而使其有仁爱之同情,则不难一举战争之场,而变为和平世界。......
2023-11-22
诸圣贤中,为孟子最崇拜者,首推文王。其倡性善,谈仁义,言王政,莫不出自文王。实则文王之行学,至孟子始发挥而光大之。《孟子》书讲道统多述文王之德,此明证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以此知孟子所言王政,皆文王之政,所谓师文王者在此也。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023-11-22
斯言为后世所公认,然因后人解释此“邹”字之不同,故有所争议。有谓孟子为鲁国人者,据赵岐云:孟子本鲁公族,后徙于邹,遂为邹人。太公孙五世反葬于周,孟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此不过谓孟子为鲁之后,未尝认定为鲁人也。而否认孟子为鲁人者,亦有其人,惟阎若璩主张最为有力,其说亦甚精确。故孟子方有距圣人所居甚近之语。由此观之,孟子或系孟孙氏之后,生于邹国,似属可信。......
2023-11-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