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需要人与自然碰撞、相互接纳,最终使人与自然达到融合共生的高度。同时,在中国的当代设计中融入“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这不仅是当代中国设计师担任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设计向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2023-06-23
所谓农战即农耕与作战。此篇强调国君应以农战为教,授官予爵皆从农战一孔,如此则能收富强之效。蒋礼鸿更直言:“商君之道,农战而已矣。致民农战,刑赏而已矣。使刑赏必行,行而必得所求,定分明法而已矣。”[55]吕思勉先生甚至认为:“至《商君书》之所论,则‘一民于农战’一语,足以尽之。”[56]《农战篇》集中论述了农战何以能富国强国的道理,具有较强的论辩色彩。
“治国作壹,以农战为教”——《农战篇》主旨论析
《农战篇》的主旨是不言自明的,篇题“农战”二字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由于此篇在论述农战之策时还旁逸斜出地提出反对通晓《诗》《书》的博闻辩慧之士,故很多学者虽然明知此篇之主旨,却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强调细枝末节。因此辨明主旨仍是有必要的。
《农战篇》开篇即直接破题立说,谓“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同时指出授官予爵“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会使国无力而削弱。下文皆由此论展开,并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后文所说的“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官法明,不任知虑”“知治国之要”“修政作壹,去无用”而使民“壹之农”皆是正面论证,讲的都是要以农战为治国之道。比较而言,反面论证更为突出。如《农战篇》全篇七段,每段都反复论证任用知慧之人的危害性;并且该篇还详述官员上下谋私,指出这种腐败之风会造成民皆“避农战”的后果。尤其是本篇把那些言谈游士和商贾技艺之人比喻成“螟螣蚼蠋”一类的害虫,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他们对农民和农业的危害。
《农战篇》对如何实行农战政策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其一,授官予爵有常规,即从农战这一孔而出,不给巧言虚道者入仕之机。如此则民朴不淫而作壹,则多力而国强。反之,则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求取官爵;要靡从事商贾、技艺,都逃避农战。以此为教则国削。睡虎地秦简《司空律》规定:“居赀赎责(债)欲代者,耆弱相当,许之。作务及贾而负责(债)者,不得代。”[57]意谓以劳役抵偿赀赎债务而要求以他人代替服役,只要年龄相当,就允许。但手工业者和商人欠债的,不得以他人代替。律文也反映出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歧视,这也证明《农战篇》对“事商贾,为技艺”之人的打击政策是付诸实践的。(www.chuimin.cn)
其二,驱民于农则民朴实而可以治理,诚恳而易使,即所谓愚民政策。是篇谓:“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58]意即只有令民众都安心农作,他们才会智虑单一,也才会死心塌地地为国效力。否则,让巧言辩说之类的狡诈者得取官爵,则会导致吏治的腐败,媚上欺下。最终的后果是农民少、粟米少,兵也随之而弱。篇中多次表达了对“《诗》、《书》、辩、慧”等人类智慧的否定,如“虽有《诗》、《书》,乡一束,家一员,犹无益于治也”。其实也是希望民众闭目塞听,愚昧不开化。
其三,《农战篇》还提出抟民力的主张。作者认为只有治国作壹,即以农战为教,辅之以赏罚,才能令民为国致死。而抟民力的关键则是“抟之于农”,即“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59]
值得一提的是,从思想主张上看,《农战篇》与《垦令篇》的共同点也很突出。如就反对依仗外权而言,《农战篇》中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一句与《垦令篇》“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无外交”不仅文字近乎一致,思想也简直如出一辙。又如吏治问题,《农战篇》特别指出若国无常官,则官员“进则曲主,退则虑私”,上下勾结,导致吏治腐败。对此《垦令篇》开篇即言“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百官之情不相稽”“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则官无邪人”。再如对商贾技艺等末业的看法,《农战篇》认为商贾技艺之士“皆以避农战”,对务农战者有危害。“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殆于农战矣。”而《垦令篇》则通过“重赋而役使之”的办法来直接打击这些事末作者。
综上所述,在商鞅的农战思想中,“农”是战的前提和基础,而《农战篇》对“农战”政策的论述侧重点仍在于农,这一思路与《垦令篇》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有关改革家商鞅的文章
“天人合一”是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需要人与自然碰撞、相互接纳,最终使人与自然达到融合共生的高度。同时,在中国的当代设计中融入“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这不仅是当代中国设计师担任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设计向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2023-06-23
苏洵管仲相威公[38],霸诸侯,攘夷狄[39],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40]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42]。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31]光:昭著,显著。[37]选自《古文观止》。[38]威公:即齐桓公(?襄公被杀后,他回国取得政权,在管仲辅佐下使国家富强。......
2023-07-18
学校服装学院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泳装研发工作室、校企合作车间等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了贴近实际的模拟、虚拟、仿真的实训环境。校企合作使学校随时得到新的市场信息,企业随时把新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信息提供给学校,并对学校专业课的设置提出建议,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023-08-26
耶律楚材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后,经常劝他用儒学来治理国家。但成吉思汗当时正忙于打仗,没有听取耶律楚材的意见。耶律楚材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了蒙古国落后的统治方式。通过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蒙古人渐渐适应了对中原人民的统治。耶律楚材成为了使蒙古贵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
2023-08-30
◤注释a希言自然:不言教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果变灭本章以疾风骤雨来比喻暴政不能持久,论述治国之道重在遵循自然之道的政治理念。与《二章》“行不言之教”和十七章“贵言”相应。用之于治理国家,就是要少发号施令,做到清静无为,以不扰民为原则,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才合乎自然之道。违背道的规律办事,那么自然就失去了道的力量。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法则,行“不言之教”。......
2023-10-17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刘邦,第二位皇帝叫刘盈,是刘邦与吕后的亲生儿子,货真价实,一点儿不假。于是刘恒进京登基,号称文帝。在谈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后,贾谊开始联系实际劝谏文帝。贾谊上书文帝应重视农业生产后,文帝立即采纳并带头种地,给全国百姓做了好榜样。文帝认真采纳了贾谊的建议,精心治理国家。公正地说,汉朝从文帝刘恒开始,才逐步走向正轨,为之后汉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08-26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对此,历代统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过努力把它变为现实,却是相当大的难题,《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很有理论指导意义。《贞观政要》中,也反映了吴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极东西。......
2023-12-03
但把此思想上升为一种封建制度即“礼治”则是在先秦时期,先秦思想家已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就是为了恢复“礼治”。“礼”在曾国藩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礼”也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曾国藩位登大学士,身居庙堂,执掌治国大权,他深知“礼治”的重要性。“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总之,曾国藩认为遵守礼治,是国家维持稳定而社会避免动乱的关键。......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