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商鞅治国之道:以农战为教

商鞅治国之道:以农战为教

【摘要】:此篇强调国君应以农战为教,授官予爵皆从农战一孔,如此则能收富强之效。“治国作壹,以农战为教”——《农战篇》主旨论析《农战篇》的主旨是不言自明的,篇题“农战”二字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其三,《农战篇》还提出抟民力的主张。作者认为只有治国作壹,即以农战为教,辅之以赏罚,才能令民为国致死。再如对商贾技艺等末业的看法,《农战篇》认为商贾技艺之士“皆以避农战”,对务农战者有危害。

所谓农战即农耕与作战。此篇强调国君应以农战为教,授官予爵皆从农战一孔,如此则能收富强之效。蒋礼鸿更直言:“商君之道,农战而已矣。致民农战,刑赏而已矣。使刑赏必行,行而必得所求,定分明法而已矣。”[55]吕思勉先生甚至认为:“至《商君书》之所论,则‘一民于农战’一语,足以尽之。”[56]《农战篇》集中论述了农战何以能富国强国的道理,具有较强的论辩色彩。

“治国作壹,以农战为教”——《农战篇》主旨论析

《农战篇》的主旨是不言自明的,篇题“农战”二字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由于此篇在论述农战之策时还旁逸斜出地提出反对通晓《诗》《书》的博闻辩慧之士,故很多学者虽然明知此篇之主旨,却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强调细枝末节。因此辨明主旨仍是有必要的。

《农战篇》开篇即直接破题立说,谓“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同时指出授官予爵“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会使国无力而削弱。下文皆由此论展开,并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后文所说的“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官法明,不任知虑”“知治国之要”“修政作壹,去无用”而使民“壹之农”皆是正面论证,讲的都是要以农战为治国之道。比较而言,反面论证更为突出。如《农战篇》全篇七段,每段都反复论证任用知慧之人的危害性;并且该篇还详述官员上下谋私,指出这种腐败之风会造成民皆“避农战”的后果。尤其是本篇把那些言谈游士和商贾技艺之人比喻成“螟螣蚼蠋”一类的害虫,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他们对农民农业的危害。

《农战篇》对如何实行农战政策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其一,授官予爵有常规,即从农战这一孔而出,不给巧言虚道者入仕之机。如此则民朴不淫而作壹,则多力而国强。反之,则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求取官爵;要靡从事商贾、技艺,都逃避农战。以此为教则国削。睡虎地秦简《司空律》规定:“居赀赎责(债)欲代者,耆弱相当,许之。作务及贾而负责(债)者,不得代。”[57]意谓以劳役抵偿赀赎债务而要求以他人代替服役,只要年龄相当,就允许。但手工业者和商人欠债的,不得以他人代替。律文也反映出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歧视,这也证明《农战篇》对“事商贾,为技艺”之人的打击政策是付诸实践的。(www.chuimin.cn)

其二,驱民于农则民朴实而可以治理,诚恳而易使,即所谓愚民政策。是篇谓:“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58]意即只有令民众都安心农作,他们才会智虑单一,也才会死心塌地地为国效力。否则,让巧言辩说之类的狡诈者得取官爵,则会导致吏治的腐败,媚上欺下。最终的后果是农民少、粟米少,兵也随之而弱。篇中多次表达了对“《诗》、《书》、辩、慧”等人类智慧的否定,如“虽有《诗》、《书》,乡一束,家一员,犹无益于治也”。其实也是希望民众闭目塞听,愚昧不开化。

其三,《农战篇》还提出抟民力的主张。作者认为只有治国作壹,即以农战为教,辅之以赏罚,才能令民为国致死。而抟民力的关键则是“抟之于农”,即“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59]

值得一提的是,从思想主张上看,《农战篇》与《垦令篇》的共同点也很突出。如就反对依仗外权而言,《农战篇》中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一句与《垦令篇》“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无外交”不仅文字近乎一致,思想也简直如出一辙。又如吏治问题,《农战篇》特别指出若国无常官,则官员“进则曲主,退则虑私”,上下勾结,导致吏治腐败。对此《垦令篇》开篇即言“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百官之情不相稽”“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则官无邪人”。再如对商贾技艺等末业的看法,《农战篇》认为商贾技艺之士“皆以避农战”,对务农战者有危害。“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殆于农战矣。”而《垦令篇》则通过“重赋而役使之”的办法来直接打击这些事末作者。

综上所述,在商鞅的农战思想中,“农”是战的前提和基础,而《农战篇》对“农战”政策的论述侧重点仍在于农,这一思路与《垦令篇》可以说是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