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令篇》强调的是“无宿治”的作用,官府办事雷厉风行,官吏无暇谋私,则农业生产受损害较小,农民能够专心耕作。“百县”一词,在《垦令篇》中多次出现,有“声服无通于百县”“无得居游于百县”“百县之治一形”“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等说法。《垦令篇》侧重于通过打击那些言谈干禄之人来让百姓愚昧,思虑单纯从而安心于农作,事实上带有愚民的性质。......
2023-11-22
商鞅变法企图改造的社会是家家归农、人人奋战的社会。而要实现家家归农,除积极授田之外,还应设定各种禁令。《商君书·垦令篇》即明确表达了商鞅的这一意图——使民不贵学问,使便辟游惰之民、庸民、逆旅之民、恶农、慢惰倍欲之民皆无所于食,借种种措施抑制商人,驱使各色人等归农垦草。
注解《商君书》者多认为《垦令篇》即《垦草令》,是商鞅变法前夕起草的政令,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如刘咸炘认为“《垦令》或本鞅条上之文”[6],陈启天亦赞同此说,他说:“本篇名为《垦令》,而文中又前后叠说‘则草必垦矣’共二十次之多,似乎本篇就应是所谓《垦草令》。但仔细一读,又觉得不像一种令文,而像令文的一种说明或条陈。全篇共二十条,每条说明一种方法;每种方法的效果,都归结到垦草。所以本篇主旨,全在重农。这二十种重农或垦草的方法,都与商鞅变法的根本精神相合;而文字的体裁又非常简峻,非像商鞅这类的法家不易写出。更从反面看,自篇首至篇尾也寻不出后人追述或假托的证据。”[7]蒋礼鸿认为“此篇所言,乃垦令之所从出,非即令也。篇题盖后人加之”。[8]郑良树也赞成以上诸家之见,受容肇祖的启发,他更断定《垦令篇》与《算地篇》体例最相近,二者都分别就各种制度提出详细的建议,文字都简峻朴质,像一条条法律草案。二者应该是商鞅变法时所撰述的“草案”。[9]还有学者认为该篇“专言‘辟草莱,任土地’之事,为商鞅实施重农政策的纲领”。[10]
从内容上来看,《垦令篇》提出使民众安心农作的举措凡二十种,可谓巨细无遗。通篇讲的多是如何让那些从事商业、佣工、游说、逆旅、声服等怠惰淫巧之民归心于农,让大夫家长之爱子、余子亦不得逃脱农作和赋役。却只字未提招徕他国之民的问题,这或许说明在商鞅的时代,秦国国力尚弱,国内尚且有大量荒地急需开垦,驱民于农是当务之急。秦孝公对国富兵强的急切之情观诸求贤令即可知,而要想兵强,首先得通过农作来使国富,这是对外攻伐的先决条件。(www.chuimin.cn)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秦简牍、兵器铭文等材料的大量涌现,也在在印证着《境内篇》所述《垦草令》在秦国的政治实践中确实得以贯彻落实。下面我们将结合该篇全文择要缕析之。
有关改革家商鞅的文章
《垦令篇》强调的是“无宿治”的作用,官府办事雷厉风行,官吏无暇谋私,则农业生产受损害较小,农民能够专心耕作。“百县”一词,在《垦令篇》中多次出现,有“声服无通于百县”“无得居游于百县”“百县之治一形”“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等说法。《垦令篇》侧重于通过打击那些言谈干禄之人来让百姓愚昧,思虑单纯从而安心于农作,事实上带有愚民的性质。......
2023-11-22
以往学界对商鞅变法更改爵制的研究皆侧重于军功爵上,但其实商鞅的爵制还包括“纳粟拜爵”。从上述言论可知,纳粟拜爵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壹民于农政策的弊病。这次纳粟拜爵是由蝗灾引起的,目的是为解决粮荒问题。有学者指出纳粟拜爵“实质是变相卖爵,开后世卖爵的先例”。[150]事实上,《商君书》中多次出现的“粟爵粟任”“纳粟拜爵”的主张表明:至少纳粟拜爵的初衷是为了驱民于农,这一举措完全符合商鞅本人的农战策略。......
2023-11-22
首先,第一次变法的起始年代。其次,商鞅第二次颁布变法令的时间。[5]总之,商鞅变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变法令的发布始于秦孝公三年,其后明确记载颁布新法令的还有孝公六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等。可以说,秦孝公在位的二十四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和商鞅变法联系在一起的。......
2023-11-22
卫国乃姬姓,所以商鞅的姓名应叫姬鞅。商鞅博学多识,满腹经纶,思想倾向于法家,具有革新的意识。商鞅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所以变法主张占了上风。为了公布法令和取信于民,商鞅采取了一项出奇的举动。商鞅兑现承诺,立即将五十两黄金赏给壮汉。商鞅推行新法,触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上层贵族人物鼓动年轻的太子嬴驷,公开诽谤和抵制新法。......
2023-07-21
既然“孝公欲傅商君”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孝公欲傳(位)商君”说又何以服人?反之,若理解为“孝公欲傳商君”,既符合“傳”的用法,句义也晓畅明了。因此,鲍彪本“孝公欲傳商君”要比姚宏本“孝公欲傅商君”更为合理,姚本“‘傳’,或作‘傅’也”的说法应属形近而产生的传抄错误。......
2023-11-22
战国初年,法家的先行者李悝、吴起二人已经活跃于当时的政治舞台,并在魏、楚等国推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李悝对商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治国之道——“尽地力之教”及“平籴之法”。其次,即李悝所创之《法经》。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对吴起的言、行应非常熟悉。......
2023-11-22
大约与商鞅同时,法家呈现出勃兴的态势,出现了申不害和慎到两位代表人物。比慎到稍晚而同为稷下先生的荀子则认为慎到重法、申子贵势。商君相秦,申子相韩,虽同为执政,然秦、韩强弱不同,凭借各异,故二人之功业亦不可同日而语。吴起早于商鞅,他的事迹相信出生于卫国的商鞅定早有所闻。则无论尉缭为何时之人,他对商鞅的学说是钦慕的。概言之,战国兵家的三大代表人物,与商鞅皆有一定渊源关系。......
2023-11-22
商鞅之弟子门人等私徒属多未见之经传,但也有可考者,如尸佼、尉缭等,兹分别述之。因此,尸佼与商鞅亦师亦友,这种关系贯串于商鞅变法的始终。因此,商鞅的学说在魏国应颇具影响力。除此二人外,商鞅还有其他私徒属。以上记载表明商鞅所豢养之门客、私徒属为数不少,惜文献阙如,不得其名。这些私徒属的身份类似于家臣。要之,上述之门人、弟子或私徒属,他们与商鞅或为师,或为徒、为臣,关系最为密切,对商鞅思想也最为熟悉。......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