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垦草令》解析:改革家商鞅的成果

《垦草令》解析:改革家商鞅的成果

【摘要】:注解《商君书》者多认为《垦令篇》即《垦草令》,是商鞅变法前夕起草的政令,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二者应该是商鞅变法时所撰述的“草案”。却只字未提招徕他国之民的问题,这或许说明在商鞅的时代,秦国国力尚弱,国内尚且有大量荒地急需开垦,驱民于农是当务之急。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秦简牍、兵器铭文等材料的大量涌现,也在在印证着《境内篇》所述《垦草令》在秦国的政治实践中确实得以贯彻落实。

商鞅变法企图改造的社会是家家归农、人人奋战的社会。而要实现家家归农,除积极授田之外,还应设定各种禁令。《商君书·垦令篇》即明确表达了商鞅的这一意图——使民不贵学问,使便辟游惰之民、庸民、逆旅之民、恶农、慢惰倍欲之民皆无所于食,借种种措施抑制商人,驱使各色人等归农垦草。

注解《商君书》者多认为《垦令篇》即《垦草令》,是商鞅变法前夕起草的政令,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如刘咸炘认为“《垦令》或本鞅条上之文”[6],陈启天亦赞同此说,他说:“本篇名为《垦令》,而文中又前后叠说‘则草必垦矣’共二十次之多,似乎本篇就应是所谓《垦草令》。但仔细一读,又觉得不像一种令文,而像令文的一种说明或条陈。全篇共二十条,每条说明一种方法;每种方法的效果,都归结到垦草。所以本篇主旨,全在重农。这二十种重农或垦草的方法,都与商鞅变法的根本精神相合;而文字的体裁又非常简峻,非像商鞅这类的法家不易写出。更从反面看,自篇首至篇尾也寻不出后人追述或假托的证据。”[7]蒋礼鸿认为“此篇所言,乃垦令之所从出,非即令也。篇题盖后人加之”。[8]郑良树也赞成以上诸家之见,受容肇祖的启发,他更断定《垦令篇》与《算地篇》体例最相近,二者都分别就各种制度提出详细的建议,文字都简峻朴质,像一条条法律草案。二者应该是商鞅变法时所撰述的“草案”。[9]还有学者认为该篇“专言‘辟草莱,任土地’之事,为商鞅实施重农政策的纲领”。[10]

从内容上来看,《垦令篇》提出使民众安心农作的举措凡二十种,可谓巨细无遗。通篇讲的多是如何让那些从事商业、佣工、游说、逆旅、声服等怠惰淫巧之民归心于农,让大夫家长之爱子、余子亦不得逃脱农作和赋役。却只字未提招徕他国之民的问题,这或许说明在商鞅的时代,秦国国力尚弱,国内尚且有大量荒地急需开垦,驱民于农是当务之急。秦孝公对国富兵强的急切之情观诸求贤令即可知,而要想兵强,首先得通过农作来使国富,这是对外攻伐的先决条件。(www.chuimin.cn)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秦简牍、兵器铭文等材料的大量涌现,也在在印证着《境内篇》所述《垦草令》在秦国的政治实践中确实得以贯彻落实。下面我们将结合该篇全文择要缕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