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乃姬姓,所以商鞅的姓名应叫姬鞅。商鞅博学多识,满腹经纶,思想倾向于法家,具有革新的意识。商鞅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所以变法主张占了上风。为了公布法令和取信于民,商鞅采取了一项出奇的举动。商鞅兑现承诺,立即将五十两黄金赏给壮汉。商鞅推行新法,触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上层贵族人物鼓动年轻的太子嬴驷,公开诽谤和抵制新法。......
2023-07-21
《史记·秦本纪》和《商君列传》都对商鞅变法的经过有详细的叙述,但关于变法的先后顺序,两者的说法却不太一致。
《秦本纪》云:
(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卒用鞅法,百姓苦之;
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
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1]。为田开阡陌。东地渡洛。
十四年,初为赋。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2]
而《商君列传》则混而言之,商鞅与杜挚等在御前辩论之后,即言: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3]
比较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只有孝公十年,商鞅爵拜大良造一事一致,其余史事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对商鞅变法的重要史实加以辨析。(www.chuimin.cn)
首先,第一次变法的起始年代。
《秦本纪》谓:“(孝公)三年(前359),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
而《商君列传》则云:“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根据上文胪列《秦本纪》的记载得知,商鞅为左庶长在孝公六年(前356)。而《商君列传》所述“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紧随御前辩论之后,由此似可推断变法在孝公三年。
那么变法究竟始于何年?《秦本纪》与《商君列传》哪个可信?我们认为应以《秦本纪》的说法更为妥当。其一,变法伊始,商鞅初来乍到尚未有功于秦,爵拜左庶长也有些唐突;只有初见成效后任左庶长方合乎情理。其二,结合《商君书》中的《更法》《垦令》两篇及《战国策·秦策一》《韩非子·和氏》等文献的相关记载,可知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始于孝公三年,此时所颁布的主要是《垦草令》,这只是一个关于开垦荒地的具体方案,它能保证秦国在短期内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并非商鞅统筹全局的总体规划。而从《垦草令》发轫到孝公六年(前356),秦国才发布了全面的变法命令。
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概言之,即如《商君列传》所述: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4]
这八项内容,贯串其中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明确赏罚将民众严密组织起来从事农战,利用连坐和互相监督防止奸邪之举,从什伍组织到军功爵制度,从奖励耕织到对末业的处罚,等等,皆有明确的法令。与《垦草令》相比,无疑更为系统和全面。
其次,商鞅第二次颁布变法令的时间。
《商君列传》关于第二次变法令的颁布时间含糊其辞,只是对法令的内容记述得比较清晰,其文云:
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第二次变法的侧重点分别是:对秦国社会风俗的改革;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涉及郡县制;田制改革;统一度量衡;等等。
而《秦本纪》则对变法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记载过于粗疏,难以详考。
面对晦暗不明的文献记载,有论者从太子之师公子虔受劓刑这一线索入手,逆推出第二次变法令是在秦孝公十年(前352)商鞅任大良造之职时即发布的。其说推理严密,兹从之。[5]
总之,商鞅变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变法令的发布始于秦孝公三年,其后明确记载颁布新法令的还有孝公六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等。可以说,秦孝公在位的二十四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和商鞅变法联系在一起的。
有关改革家商鞅的文章
卫国乃姬姓,所以商鞅的姓名应叫姬鞅。商鞅博学多识,满腹经纶,思想倾向于法家,具有革新的意识。商鞅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所以变法主张占了上风。为了公布法令和取信于民,商鞅采取了一项出奇的举动。商鞅兑现承诺,立即将五十两黄金赏给壮汉。商鞅推行新法,触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上层贵族人物鼓动年轻的太子嬴驷,公开诽谤和抵制新法。......
2023-07-21
既然“孝公欲傅商君”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孝公欲傳(位)商君”说又何以服人?反之,若理解为“孝公欲傳商君”,既符合“傳”的用法,句义也晓畅明了。因此,鲍彪本“孝公欲傳商君”要比姚宏本“孝公欲傅商君”更为合理,姚本“‘傳’,或作‘傅’也”的说法应属形近而产生的传抄错误。......
2023-11-22
以往学界对商鞅变法更改爵制的研究皆侧重于军功爵上,但其实商鞅的爵制还包括“纳粟拜爵”。从上述言论可知,纳粟拜爵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壹民于农政策的弊病。这次纳粟拜爵是由蝗灾引起的,目的是为解决粮荒问题。有学者指出纳粟拜爵“实质是变相卖爵,开后世卖爵的先例”。[150]事实上,《商君书》中多次出现的“粟爵粟任”“纳粟拜爵”的主张表明:至少纳粟拜爵的初衷是为了驱民于农,这一举措完全符合商鞅本人的农战策略。......
2023-11-22
大约与商鞅同时,法家呈现出勃兴的态势,出现了申不害和慎到两位代表人物。比慎到稍晚而同为稷下先生的荀子则认为慎到重法、申子贵势。商君相秦,申子相韩,虽同为执政,然秦、韩强弱不同,凭借各异,故二人之功业亦不可同日而语。吴起早于商鞅,他的事迹相信出生于卫国的商鞅定早有所闻。则无论尉缭为何时之人,他对商鞅的学说是钦慕的。概言之,战国兵家的三大代表人物,与商鞅皆有一定渊源关系。......
2023-11-22
战国初年,法家的先行者李悝、吴起二人已经活跃于当时的政治舞台,并在魏、楚等国推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李悝对商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治国之道——“尽地力之教”及“平籴之法”。其次,即李悝所创之《法经》。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对吴起的言、行应非常熟悉。......
2023-11-22
注解《商君书》者多认为《垦令篇》即《垦草令》,是商鞅变法前夕起草的政令,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二者应该是商鞅变法时所撰述的“草案”。却只字未提招徕他国之民的问题,这或许说明在商鞅的时代,秦国国力尚弱,国内尚且有大量荒地急需开垦,驱民于农是当务之急。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秦简牍、兵器铭文等材料的大量涌现,也在在印证着《境内篇》所述《垦草令》在秦国的政治实践中确实得以贯彻落实。......
2023-11-22
商鞅之弟子门人等私徒属多未见之经传,但也有可考者,如尸佼、尉缭等,兹分别述之。因此,尸佼与商鞅亦师亦友,这种关系贯串于商鞅变法的始终。因此,商鞅的学说在魏国应颇具影响力。除此二人外,商鞅还有其他私徒属。以上记载表明商鞅所豢养之门客、私徒属为数不少,惜文献阙如,不得其名。这些私徒属的身份类似于家臣。要之,上述之门人、弟子或私徒属,他们与商鞅或为师,或为徒、为臣,关系最为密切,对商鞅思想也最为熟悉。......
2023-11-22
商鞅不但是治国之能臣,对兵法也颇为熟稔。商鞅也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实,商鞅本人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经过严密护卫,方才出行。为了其政治理想,商鞅执着地践行变法措施。商鞅是我国古史上首位获得巨大成功的改革家,是一位为改革而献出热血与生命的斗士。商鞅被处以车裂极刑的时候,也许正预示着古代改革家悲壮命运的开始。......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