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改革家商鞅: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改革家商鞅: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摘要】:对于从春秋时代的霸权迭兴到战国七雄逐鹿中原这一历史剧变,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论: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6]与春秋诸侯争霸相比,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竞争已进入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

在古人所艳称的夏商周三代里,“郁郁乎文哉”[1]的周代是大儒孔子最为向往的朝代。“平王东迁”是西周与东周的分水岭,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大时段,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则是划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晋国的赵氏、魏氏、韩氏三个卿族早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即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灭晋而分其地,迁静公为庶人。《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此事发生在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齐国的卿族田氏,在齐景公死后迅速崛起。公元前489年,田氏因联合旧贵族拥立齐悼公即位有功而任齐相,开始执掌齐国政权。公元前481年,田常弑杀齐简公,“齐自是称田氏”[2]。周安王十六年(前386),田襄子之孙——太公和被册命为齐侯,姜齐康公则被迁居海滨。

三家分晋使历史悠久的中原地区霸主——晋国灰飞烟灭。步其后尘的是,赵、魏、韩、齐、楚、秦、燕七国雄主相继登上政治舞台。对于从春秋时代的霸权迭兴到战国七雄逐鹿中原这一历史剧变,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论: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3]

这种社会风俗变迁的显著变化,反映出战国七雄的思想面貌已经与春秋霸主截然不同。(www.chuimin.cn)

春秋霸主普遍重礼尊王、推崇信义、敬畏神明,其突出代表者如齐桓、晋文,时常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主持诸侯国之间的会盟聘享。如学者所言,他们所扮演的是诸侯之长的角色[4],兴灭国、继绝祀,扶助兄弟之国,凡此种种,皆是霸主美德的重要表现。

而到了战国时代,最早走向中央集权改革的,主要是那些由卿大夫等权臣取代国君而重建的国家,如韩、赵、魏、田齐等。换言之,周王室的式微,诸侯国君权的下移,刺激了战国时人重新追求强大君权的野心。称霸诸侯已满足不了各国雄主的野心,他们连诸侯之君——周天子也不放在眼里,他们要灭掉其他诸侯和周王室,由自己一统天下。如齐宣王曾向孟子诉说自己所孜孜以求的“大欲”。孟子表示愿闻其详,宣王却笑而不答。孟子便替他讲明,所谓“大欲”,即“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5]战国七雄当中,最终实现这一远大目标的,则是自商鞅变法而富强的秦国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6]

与春秋诸侯争霸相比,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竞争已进入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战争规模之大、周期之长、伤亡之惨烈,皆是春秋时期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如《孟子·离娄下》有云:“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7]战国中后期,秦攻韩、魏的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秦国攻击魏国华阳军一役,斩首十五万。著名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皆动用数十万兵力,经过长期鏖战才一决雌雄,秦将白起坑杀赵军卒四十万,秦国自身亦伤亡惨重。白起亦曾感慨:“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