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次变法的起始年代。其次,商鞅第二次颁布变法令的时间。[5]总之,商鞅变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变法令的发布始于秦孝公三年,其后明确记载颁布新法令的还有孝公六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等。可以说,秦孝公在位的二十四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和商鞅变法联系在一起的。......
2023-11-22
在古人所艳称的夏商周三代里,“郁郁乎文哉”[1]的周代是大儒孔子最为向往的朝代。“平王东迁”是西周与东周的分水岭,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大时段,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则是划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晋国的赵氏、魏氏、韩氏三个卿族早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即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灭晋而分其地,迁静公为庶人。《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此事发生在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齐国的卿族田氏,在齐景公死后迅速崛起。公元前489年,田氏因联合旧贵族拥立齐悼公即位有功而任齐相,开始执掌齐国政权。公元前481年,田常弑杀齐简公,“齐自是称田氏”[2]。周安王十六年(前386),田襄子之孙——太公和被册命为齐侯,姜齐康公则被迁居海滨。
三家分晋使历史悠久的中原地区霸主——晋国灰飞烟灭。步其后尘的是,赵、魏、韩、齐、楚、秦、燕七国雄主相继登上政治舞台。对于从春秋时代的霸权迭兴到战国七雄逐鹿中原这一历史剧变,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论: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3]
这种社会风俗变迁的显著变化,反映出战国七雄的思想面貌已经与春秋霸主截然不同。(www.chuimin.cn)
春秋霸主普遍重礼尊王、推崇信义、敬畏神明,其突出代表者如齐桓、晋文,时常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主持诸侯国之间的会盟聘享。如学者所言,他们所扮演的是诸侯之长的角色[4],兴灭国、继绝祀,扶助兄弟之国,凡此种种,皆是霸主美德的重要表现。
而到了战国时代,最早走向中央集权改革的,主要是那些由卿大夫等权臣取代国君而重建的国家,如韩、赵、魏、田齐等。换言之,周王室的式微,诸侯国君权的下移,刺激了战国时人重新追求强大君权的野心。称霸诸侯已满足不了各国雄主的野心,他们连诸侯之君——周天子也不放在眼里,他们要灭掉其他诸侯和周王室,由自己一统天下。如齐宣王曾向孟子诉说自己所孜孜以求的“大欲”。孟子表示愿闻其详,宣王却笑而不答。孟子便替他讲明,所谓“大欲”,即“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5]战国七雄当中,最终实现这一远大目标的,则是自商鞅变法而富强的秦国,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6]
与春秋诸侯争霸相比,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竞争已进入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战争规模之大、周期之长、伤亡之惨烈,皆是春秋时期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如《孟子·离娄下》有云:“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7]战国中后期,秦攻韩、魏的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秦国攻击魏国华阳军一役,斩首十五万。著名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皆动用数十万兵力,经过长期鏖战才一决雌雄,秦将白起坑杀赵军卒四十万,秦国自身亦伤亡惨重。白起亦曾感慨:“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8]
有关改革家商鞅的文章
首先,第一次变法的起始年代。其次,商鞅第二次颁布变法令的时间。[5]总之,商鞅变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变法令的发布始于秦孝公三年,其后明确记载颁布新法令的还有孝公六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等。可以说,秦孝公在位的二十四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和商鞅变法联系在一起的。......
2023-11-22
卫国乃姬姓,所以商鞅的姓名应叫姬鞅。商鞅博学多识,满腹经纶,思想倾向于法家,具有革新的意识。商鞅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所以变法主张占了上风。为了公布法令和取信于民,商鞅采取了一项出奇的举动。商鞅兑现承诺,立即将五十两黄金赏给壮汉。商鞅推行新法,触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上层贵族人物鼓动年轻的太子嬴驷,公开诽谤和抵制新法。......
2023-07-21
既然“孝公欲傅商君”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孝公欲傳(位)商君”说又何以服人?反之,若理解为“孝公欲傳商君”,既符合“傳”的用法,句义也晓畅明了。因此,鲍彪本“孝公欲傳商君”要比姚宏本“孝公欲傅商君”更为合理,姚本“‘傳’,或作‘傅’也”的说法应属形近而产生的传抄错误。......
2023-11-22
大约与商鞅同时,法家呈现出勃兴的态势,出现了申不害和慎到两位代表人物。比慎到稍晚而同为稷下先生的荀子则认为慎到重法、申子贵势。商君相秦,申子相韩,虽同为执政,然秦、韩强弱不同,凭借各异,故二人之功业亦不可同日而语。吴起早于商鞅,他的事迹相信出生于卫国的商鞅定早有所闻。则无论尉缭为何时之人,他对商鞅的学说是钦慕的。概言之,战国兵家的三大代表人物,与商鞅皆有一定渊源关系。......
2023-11-22
以往学界对商鞅变法更改爵制的研究皆侧重于军功爵上,但其实商鞅的爵制还包括“纳粟拜爵”。从上述言论可知,纳粟拜爵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壹民于农政策的弊病。这次纳粟拜爵是由蝗灾引起的,目的是为解决粮荒问题。有学者指出纳粟拜爵“实质是变相卖爵,开后世卖爵的先例”。[150]事实上,《商君书》中多次出现的“粟爵粟任”“纳粟拜爵”的主张表明:至少纳粟拜爵的初衷是为了驱民于农,这一举措完全符合商鞅本人的农战策略。......
2023-11-22
注解《商君书》者多认为《垦令篇》即《垦草令》,是商鞅变法前夕起草的政令,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二者应该是商鞅变法时所撰述的“草案”。却只字未提招徕他国之民的问题,这或许说明在商鞅的时代,秦国国力尚弱,国内尚且有大量荒地急需开垦,驱民于农是当务之急。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秦简牍、兵器铭文等材料的大量涌现,也在在印证着《境内篇》所述《垦草令》在秦国的政治实践中确实得以贯彻落实。......
2023-11-22
战国初年,法家的先行者李悝、吴起二人已经活跃于当时的政治舞台,并在魏、楚等国推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李悝对商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治国之道——“尽地力之教”及“平籴之法”。其次,即李悝所创之《法经》。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对吴起的言、行应非常熟悉。......
2023-11-22
商鞅之弟子门人等私徒属多未见之经传,但也有可考者,如尸佼、尉缭等,兹分别述之。因此,尸佼与商鞅亦师亦友,这种关系贯串于商鞅变法的始终。因此,商鞅的学说在魏国应颇具影响力。除此二人外,商鞅还有其他私徒属。以上记载表明商鞅所豢养之门客、私徒属为数不少,惜文献阙如,不得其名。这些私徒属的身份类似于家臣。要之,上述之门人、弟子或私徒属,他们与商鞅或为师,或为徒、为臣,关系最为密切,对商鞅思想也最为熟悉。......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