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各种各样的发酵酿造食品均与酶的应用紧密相关。在生产中采用黑曲糖化酶、真菌β-淀粉酶和脱支酶等。目前此法仍在试验阶段,采用的设备为固定床和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在酒精生产中,淀粉质原料的蒸煮是一个关键工序。在酿造生产中此酶适用于蒸煮前的调浆工序,其最适温度为90~105℃,pH为5.5~7.0。酶法应用于白酒、黄酒、食醋和酱油的生产中,主要在加曲糖化过程中采用外加糖化酶,可加速糖化工序,便于缩短生产周期。......
2023-11-22
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50万种以上,可为人类转化30亿t的海产食品,开发潜力巨大,而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海洋食品资源和药物资源主要包括贝类、虾、蟹类、海藻、海绵、海苔、海菜、海鱼类、海洋微生物及其他海洋动植物等。
1.从海洋生物中提取DHA和EPA
经过10多年来的应用基础研究证实,二十二碳六烯酸(decosahexaenoic acid,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对防治心血管病、美容和改善智力发育等具有重要功能。这些物质主要存在于寒冷水域或深海栖息的鱼类(如沙丁鱼、鳕鱼、红鲑、鲐鱼、鲱鱼等)及一些浮游生物的油脂中。由于其鱼体中的鱼油与其蛋白质紧密地结合,为了提高其DHA、EPA提取效率,其技术关键是采用复合蛋白酶酶解预处理,把其中蛋白质成分预先用蛋白酶催化水解成可溶性肽或氨基酸,然后再采用尿素包合法、硝酸银层析法、分子蒸馏、碱金属冷冻沉淀法和超临界CO2萃取等方法。但由于DHA和EPA的理化性质比较相似,难以把它们分开。赵亚平等采用硝酸银络合与超临界萃取相结合方法进行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其DHA和EPA的分离纯度均可达到90%以上。
2.从虾、蟹壳中提取壳聚糖
据估计,自然界中每年生物合成甲壳质总量约100亿t,它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再生有机资源。壳聚糖是由甲壳素经脱乙酰基的产物。由于壳聚糖大分子上有游离氨基和羟基,其功能特性优越,被誉为人体必需的第七大要素。同时,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应用于外科手术缝线材质或应用于制造止血海绵。我国是海岸线最长国家,每年出口消费大量虾、蟹肉,而大部分虾壳、蟹壳被废弃掉,如何变废为宝是一个有待于研究开发的课题。近十多年来,国内外以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已开发了几十种生物保健品,如“救多善”“救护善”“喜多安”“鲜之宝”等保健品,其分子质量较大,一般在104~105u。但分子质量在103u以下的低聚壳聚糖更具有医疗保健价值,它具有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抗肿瘤、降血脂、抗血栓及具有增殖双歧杆菌等功能。
低聚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酸解法、氧化降解法和酶法。酸解法作用条件强烈,产物多为单糖或三聚糖,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氧化降解法较为优越,但采用多种试剂,操作比较麻烦。而酶法因其作用条件温和、专一,催化效率高,又无副产物产生,已受到广泛关注及开发利用。
2000年10月,中科院大连物化所首次采用内切甲壳素酶,利用反应耦合技术和纳米滤膜浓缩制备低聚壳聚糖成功并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另外,溶菌酶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降解研究已取得了不少进展。Ryosuke M.等研究了溶菌酶催化反应动力学;Morita T.等研究了液-液双相体系中溶菌酶降解甲壳素。此外,壳聚糖作为生化制剂也已有研究成果。
3.从海洋水产的杂鱼类中提取功能性活性肽
海洋鱼类资源丰富,不仅鱼类脂肪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特殊生理功能,而且鱼类蛋白质降解成肽类也具特殊功能。许多研究证实,功能性肽具有促进免疫调节,抗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在保健食品和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日本Hiroyuki等从鲣鱼蛋白质的酶解物中提取一种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作用的多肽。法国Rozenn等从鳕鱼蛋白质的酶解物中提取出一种具有促进动物生长的肽类物质,而且其分子质量均小于4500u的肽类。我国学者周涛等自鲐鱼蛋白酶催化水解制取低分子肽类,并制得无苦味的多肽水解液作为功能食品基料。(www.chuimin.cn)
我国每年从海洋中捕捞大量低值杂鱼,仅广东沿海就超过40万t,应用酶解可控技术及膜分离技术,便可从大宗海产资源中制取各种具有保健功能低分子肽类,或者由低值鱼采用酶法生产食品调味基料,也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4.从海洋贝类中提取有效功能成分
我国沿海海域滩涂多,有利于发展养殖业,其中贝类的养殖已达数百万吨。牡蛎(Osyter)肉质嫩白,味美可口,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且平衡,有“海洋牛乳”之称。而且还含有牛磺酸,日本等国已从牡蛎开发出几十种保健食品。其加工方法均采用蛋白酶水解法制取各种各样的保健食品。我国也采用酶解法从海产贝类开发了系列保健产品,如“金牡蛎”“生命口服液”等产品,酶解蛋白质制取保健食品是一个重要方向。
5.从海藻类中提取活性多糖
海藻类包括海带、海菜、紫菜和琼菜等。目前,我国沿海总产量约100万t,海菜一般加工成卡拉胶琼胶、海藻胶等化工产品。海带、紫菜已有食品加工产品,但是深加工产品仍处于开发之中。经研究证实,海藻类有许多生理功能,如抗肿瘤、抗辐射、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目前,海藻多糖已逐渐引起关注和重视。
提取海藻多糖有多种方法,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机械法和化学结合法,将海藻细胞壁破坏,这种方法会造成海藻多糖活性的损失。因此,采用果胶酶、纤维素酶联合催化作用,对海藻体细胞进行预处理,有利于进一步进行分离提纯。
海洋中微藻类、螺旋藻类也含有丰富的多糖,其中螺旋藻多糖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研究得比较深入。一般而言,多数多糖都能刺激单核原噬细胞系统,从而发挥其吞噬异物的能力,具有抗辐射和提高免疫能力。
有关食品酶学导论的文章
因而,各种各样的发酵酿造食品均与酶的应用紧密相关。在生产中采用黑曲糖化酶、真菌β-淀粉酶和脱支酶等。目前此法仍在试验阶段,采用的设备为固定床和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在酒精生产中,淀粉质原料的蒸煮是一个关键工序。在酿造生产中此酶适用于蒸煮前的调浆工序,其最适温度为90~105℃,pH为5.5~7.0。酶法应用于白酒、黄酒、食醋和酱油的生产中,主要在加曲糖化过程中采用外加糖化酶,可加速糖化工序,便于缩短生产周期。......
2023-11-22
酶是在活细胞中合成并在胞内或胞外介质中存在的。胞内酶在细胞内存在部位和结合状态比较复杂,因而抽提难度较大。酶的抽提目的是将尽可能多的酶或尽可能少的杂质从原料组织和细胞中引入溶液,以利于酶的纯化。但此法用于酶的大量提取有一定局限性。经丙酮处理的细胞干粉称为丙酮粉。丙酮还能除去细胞膜部分脂肪,更有利于酶的提取。根据酶在细胞内结合状态以及其溶解程度,酶的抽提可分为水溶法和有机溶剂法两种。......
2023-11-22
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在果蔬汁加工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起解聚的作用,能显著地提高果蔬汁的出汁率和榨汁效能,并快速地降低果蔬汁的黏性;而后者则起解酯的作用,把果胶分解成果胶酸和甲醇,有一定降低果蔬汁黏度的作用。......
2023-11-22
保健功能性营养强化剂主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此外,还包括一些膳食纤维、功能肽、功能性多糖、脂肪替代品和不饱和脂肪酸等。L-肉碱或称维生素BT也是一种新型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载体,将长链脂肪酸从线粒体膜外输送到膜内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目前,L-肉碱仅在瑞士、意大利、日本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其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酶法也有多种。......
2023-11-22
对酶促作用的影响同抑制作用相反,许多酶促反应必须有其他适当物质存在时才能表现酶的催化活性或加强其催化效力,这种作用称为酶的激活作用,引起激活作用的物质称为激活剂。至于无机阴离子对酶的激活作用,在实践中也是常见的现象。若酶原被具有活力的同种酶所激活,则称为酶的自身激活作用。而酶的活性部位往往只能作用于底物的一种解离状态。当温度超过酶的最适温度时,酶蛋白就会逐渐产生变性作用而减弱甚至丧失其催化活性。......
2023-11-22
端粒酶也是近几年研究发现的一种新酶,应用于保健医药等方面。纳豆是经过固态发酵形成具有特殊风味的传统食品,受到日本和国际市场欢迎。1970年经过分离鉴定,认为制造纳豆的主要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因而便可从该菌株或纳豆的发酵产品中分离提取纳豆激酶,从而对纳豆激酶开展结构、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也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023-11-22
20世纪70年代初实现了DNA重组技术,极大地推动着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也促使酶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食品酶学发展有如下几个新的突破:1.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种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自身不发生变化,可以反复使用。酶及产酶细胞的固定化技术从酶学理论到生产实践得到迅速的发展,引起食品、发酵工业一场大变革。......
2023-11-22
酶的催化反应按其底物数可分为单底物和多底物的催化作用,两者反应系统的动力学规律不完全相同。所谓多底物催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物参与反应,其动力学方程相当复杂,数学推导也十分烦琐。多底物酶促反应历程复杂,包括连续性机制和非连续性机制。......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