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食品酶学导论:再生资源转化酶源研究成果

食品酶学导论:再生资源转化酶源研究成果

【摘要】:从微生物来源的纤维素酶,研究较多的是木霉属的里斯木霉、绿色木霉、康氏木霉。纤维素是自然界存在的第一再生有机资源,而纤维素酶是一组具有催化纤维素降解为可溶性糖的作用的酶,它可将食品加工“下脚料”,包括蔗渣、糠醛渣、豆粕、菠萝渣等转化为可利用的糖,便可“变废为宝”。真菌的细胞壁中也有大量存在,是自然界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再生有机资源。

食品酶学发展旨在丰富食品科学理论和推动食品工业发展。迄今为止,在自然界发现酶有5000多种。但是,已得到广泛应用的酶仅有数百种,形成工业化规模应用的酶仅有几十种。因此,酶源的研究开发潜力巨大。根据再生资源利用情况,尚有许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开发新酶源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纤维素酶是催化降解纤维素高分子的一类酶的总称。早在1906年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纤维素酶以来,人们对纤维素酶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已知纤维素酶包括葡萄糖内切酶(Endo-1,4-D-gluanase,EC 3.2.1.4)、葡萄糖外切酶(Exo-1,4-D-gluanase,EC 3.2.1.91)和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EC 3.2.1.21)。纤维素酶的来源广泛,昆虫、软体动物、原生动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从微生物来源的纤维素酶,研究较多的是木霉属的里斯木霉、绿色木霉、康氏木霉。美国的Natick研究所利用高能电子紫外线、亚硝基胍对里斯木酶(T.reesei)进行诱变育种,其酶活力最高达15IU/mL,目前酶活力已达33.5IU/mL。由于纤维素在植物细胞结构中的复杂性,还未研究出其作用机制。目前,国内所用的纤维素酶其产酶微生物为绿色木霉或里氏木霉,最适pH4.8属酸性纤维素酶,中性纤维素酶尚未转化为商品。国外公司已纷纷推出中性纤维素酶,主要应用于牛仔服的棉布处理。如丹麦Novozyme的Deni Max;美国Genemecor的Indi Age Neutra L;以色列的Celliunat COMFORT-L,-ML;印度的BIOFINASE NC400,Palkowash N等,而该技术在国内的应用仍然是空白。

纤维素是自然界存在的第一再生有机资源,而纤维素酶是一组具有催化纤维素降解为可溶性糖的作用的酶,它可将食品加工“下脚料”,包括蔗渣、糠醛渣、豆粕、菠萝渣等转化为可利用的糖,便可“变废为宝”。因此,纤维素酶是急需继续深入研究开发的酶种。

甲壳素,又称几丁质(Chitin),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虾、蟹等)及昆虫的外壳。真菌的细胞壁中也有大量存在,是自然界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再生有机资源。它是由N-乙酰氨基-D-葡萄糖单体(D-GlcNAc)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高分子化合物。当分子中的乙酰基被部分或全部脱除后,生成所谓壳聚糖(chitosan)。壳聚糖分子中有大量的游离氨基,分子带正电荷,化学性质活泼,易于进行各种化学修饰,并且易溶于中性及酸性水溶液中,因而有广泛应用价值。例如,用于污水处理、饮用水及饮料的澄清、食品的防腐剂、增稠剂、稳定剂、可降解包装材料、化妆品保湿剂、人造皮肤、手术缝合线、反渗透膜和超滤膜、酶的固定化载体、层析材料、药物缓释剂和赋形剂等,另外据报道,壳聚糖还可以降血脂、抗肿瘤、促进伤口愈合、促进骨骼生长等。

甲壳素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CDA,EC 3.5.1.41)最初由Yoshio Araki等于1974年在鲁氏毛霉(Mucor rouxii)中发现并初步分离纯化。该酶催化的反应如下:(www.chuimin.cn)

现在,该酶已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关注。因为该酶能催化水解甲壳素分子上的乙酰基,可以利用它代替现有的浓碱热解法生产高质量的壳聚糖。这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壳聚糖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生产出用化学法不能解决的壳聚糖产品质量问题。

自从1974年Yoshio Araki等在接合菌纲(Zygomycetes)的Mucor rouxii中发现CDA以来,H.Kauss等于1982年又从半知菌纲(Deuteromycetes)的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中发现该酶存在。这是首次从非接合菌中发现该酶。以后又陆续发现许多真菌可以生产CDA,包括:Mucor racemosus,M.Miehei,Rhizopus nigricansAbsidia coerulaeA.glaucaAspergillus nidulans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 Puccinia striformis等。另外,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以及无脊椎动物中也有存在;甚至在感染了C.lagenaruim的黄瓜叶中也检出了CDA的活力;最近还有一篇美国专利报道了一株产碱杆菌属的细菌Alcaligenes sp.ATCC 55938也可以产生CDA,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株能长CDA的细菌。

2003年5月,段杉、彭志英等通过观察培养基上透明圈的方法,对各地27个土壤样品进行筛选,获得一株活力较高的脱乙酰酶。经鉴定为无花果沙雷菌(Serratia ficaria),命名为CH-0203,以壳聚糖为诱导剂,发酵液酶活力可达到5.4U/mL,经分离纯化6.22倍,其为69.7U/mg,经SDS-PAGE电泳检查,该酶已达到电泳纯水平。目前,脱乙酰酶的开发仍处于研究阶段,有着重要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