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有4种: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和交联法。图8-1 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具体选择固定化方法时,遵循的原则:必须维持酶的构象,特别是活性中心的构象。固定化酶应有最小的空间位阻。固定化酶应有最大的稳定性。固定化酶的成本较低。物理吸附法主要用于有机溶剂中催化反应的酶,关键是找到适当的载体,不同的载体影响固定化酶的对映体选择性、操作稳定性和酶活力。......
2023-11-22
从反应工程方面分析,固定化酶反应系统属非均一催化反应。通常,底物溶于连续相水溶液中,固定化酶悬浮于其中。如图8-12所示,以单底物反应为例(S→P),底物S从反应液主体传递到酶固体颗粒外表面,然后扩散到酶分子上,而生成物P则刚好与此途径相反。由于只有反应液主体中底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是可以分析的。这样建立起来反应速度称为表观反应速度。要弄清底物和产物在固液界面附近和粒子内的传递关系,才能掌握反应机理。
图8-12 底物和产物的传递过程
底物(S)和酶(E)用海藻酸钠凝胶包埋制作的固定化酶在反应前的分布,模拟如图8-13所示。对液体酶反应,当酶浓度为10-2mol/L时,酶与底物间最大平均距离为20nm,对于固定化酶反应,若固定化酶颗粒直径为0.1mm(100μm)时,则距离固定化酶粒子最近的底物与颗粒中心酶的距离为20μm,为液体酶的1000倍。因此,固定化酶反应的物质传递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变得更重要了。
图8-13 游离酶与固定化酶反应体系对比
游离酶经固定化后所引起的酶性质改变,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原因:
(1)酶分子构象的改变和载体的屏蔽效应 前一种影响是酶分子在固定化过程中发生了某种扭曲,使酶分子拉长,改变酶活性部位的三维结构,从而改变酶的活性,如图8-14所示。这种效应被称为构象效应,一般出现在吸附法和有共价键参与的固定化中;后一种是指酶在固定化以后,酶的活性部位受到载体的空间障碍,使酶分子活性基团不易与底物接触,从而改变酶活力。这两种原因都直接导致了酶与底物结合能力或酶催化转化能力的改变,从而影响酶活力。
图8-14 固定化引起的构象改变和屏蔽效应示意图
(1)酶活中心构象未改变,可以结合底物(2)酶活中心结合底物(3)载体形成屏蔽效应(4)固定化引起的构象效应
(2)微环境效应 微环境是指固定化酶附近的环境区域,而主体溶液则称为大环境,反应系统中由于载体和底物的疏水性、亲水性以及静电作用引起微环境和大环境之间不同的性质,这样就形成了分配效应,如图8-15所示。分配效应使得底物或其他各种效应物在微环境与大环境之间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影响酶反应速度,实验测定的是大环境浓度,而反应本质行为是微环境中浓度。用超声波处理,可促使微环境中的浓度梯度大大降低,从而加速反应速度,提高固定化酶活力。
图8-15 固定化酶的微环境与宏观环境(www.chuimin.cn)
(3)扩散阻力 固定化酶的反应系统和液体酶不同,即底物必须从主体溶液传递到固定化酶内部活性部位。反应产物又从固定化酶活性部位扩散到主体溶液。因此,存在扩散限制,固定化酶不可能得到大环境相同水平的产物。这在扩散速率很低,而酶活力又很高时特别明显。扩散限制效应可分为外扩散效应和内扩散效应。外扩散是发生在固定化酶表面周围的能斯特层(Nernst层),其底物从大环境主体溶液中向固定化酶表面传递使得底物在固定化酶周围形成浓度梯度,随着搅拌速度增加而减少;内扩散发生在多孔固定化酶载体的内部,是底物或其他效应物在载体颗粒表面与载体内的酶活性部位间运转过程中的扩散限制。由于微环境内的化学效应,造成底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积累,形成浓度的不均匀性,从而影响固定化酶的一系列性质。
游离酶是在溶液中进行,E和S是以随机方式自由运动,其反应式为:
ES形成速度是被扩散所限制的,K1是大的,一般K1=106~109L/mol·s,而固定化酶不在溶液中进行,而是在固液界面上进行,底物必须达到界面上才能转变成产物。假定载体是不溶于水的,载体被Nernst层或扩散层所包围。由于存在一个穿过扩散层的浓度差(梯度)。因此,在邻近不带电的载体部位,其底物浓度低于在溶液整体部位底物的浓度。因而,固定化酶具有较低的酶活力和较高的表观Km值。而降低表观Km值方法很多,主要有:①减小酶载体的体积,降低扩散厚度;②提高搅拌器搅拌速度或流动速度;③以静电效应减少或消除Nernst层。
这三种效应的产生都是由于酶和固定化载体发生了相互作用,如图8-16所示。因此,主要取决于固定化条件和方法,但部分也取决于载体的性质。这三种效应通常总是相互关联地存在的,它们综合在一起决定着固定化酶的动力学性质,其中构象改变是直接影响酶的因素;分配效应和扩散限制则是通过底物或效应物在微环境和大环境的不等分布来影响固定化酶反应的。
图8-16 不同酶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酶固定化反应系统与游离酶不同,其反应方式、动力学特性等均有差异,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图8-17)并进行比较。
图8-17 固定化酶反应系统三种模式比较
(4)pH的影响pH会影响动力学参数。酶固定化后,因载体电荷性质的影响造成酶催化的微环境的变化。一般当载体带负电荷时,其最适pH较游离酶偏高,这是由于多聚阴离子载体会吸引溶液中的阳离子使其附着于载体表面,结果使固定化酶扩展层氢离子浓度比周围的外部溶液高,即偏酸,因此外部溶液中的pH必须向碱性方向偏移,才能抵消微环境作用。反之载体带正电荷时其最适pH向酸性一侧偏移。此外,如果考虑到扩散限制效应,情况则更为复杂。若酶反应产生或消耗氢离子,对固定化酶的最适pH也有明显影响。一般来说,当反应产物为酸性时由于扩散受到限制而积累在固定化酶所处的催化区域内,使得区域pH降低,必须提高周围反应液的pH,才能达到酶所要求的最适pH。为此固定化酶的pH要比游离酶高一些。反之,产物为碱性时,固定化酶的最适pH要比游离酶低一些。
有关食品酶学导论的文章
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有4种: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和交联法。图8-1 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具体选择固定化方法时,遵循的原则:必须维持酶的构象,特别是活性中心的构象。固定化酶应有最小的空间位阻。固定化酶应有最大的稳定性。固定化酶的成本较低。物理吸附法主要用于有机溶剂中催化反应的酶,关键是找到适当的载体,不同的载体影响固定化酶的对映体选择性、操作稳定性和酶活力。......
2023-11-22
固定化对酶活性的影响:酶活性下降,反应速度下降。固定化酶在一定空间内呈闭锁状态存在的酶,能连续的进行反应,反应后的酶可以回收反复利用。使用载体结合法制成的固定化酶的Km有时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载体与底物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从两者比较还可以看出,固定化酶pH曲线比较平缓,也就是固定化酶受缓冲液的影响较小,载体对酶起保护作用。......
2023-11-22
酶是在活细胞中合成并在胞内或胞外介质中存在的。胞内酶在细胞内存在部位和结合状态比较复杂,因而抽提难度较大。酶的抽提目的是将尽可能多的酶或尽可能少的杂质从原料组织和细胞中引入溶液,以利于酶的纯化。但此法用于酶的大量提取有一定局限性。经丙酮处理的细胞干粉称为丙酮粉。丙酮还能除去细胞膜部分脂肪,更有利于酶的提取。根据酶在细胞内结合状态以及其溶解程度,酶的抽提可分为水溶法和有机溶剂法两种。......
2023-11-22
1971年,第一届酶工程会议正式建议采用固定化酶的名称。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材料、化工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酶的固定化技术的发展正逐步由粗放转向精细、由定性转向定量、由无序转向定向,在工业、医学、化学分析、亲和层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但高品质固定化酶的获取与有效应用仍是该领域内研究人员追求的最终目标。......
2023-11-22
因而,各种各样的发酵酿造食品均与酶的应用紧密相关。在生产中采用黑曲糖化酶、真菌β-淀粉酶和脱支酶等。目前此法仍在试验阶段,采用的设备为固定床和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在酒精生产中,淀粉质原料的蒸煮是一个关键工序。在酿造生产中此酶适用于蒸煮前的调浆工序,其最适温度为90~105℃,pH为5.5~7.0。酶法应用于白酒、黄酒、食醋和酱油的生产中,主要在加曲糖化过程中采用外加糖化酶,可加速糖化工序,便于缩短生产周期。......
2023-11-22
对酶促作用的影响同抑制作用相反,许多酶促反应必须有其他适当物质存在时才能表现酶的催化活性或加强其催化效力,这种作用称为酶的激活作用,引起激活作用的物质称为激活剂。至于无机阴离子对酶的激活作用,在实践中也是常见的现象。若酶原被具有活力的同种酶所激活,则称为酶的自身激活作用。而酶的活性部位往往只能作用于底物的一种解离状态。当温度超过酶的最适温度时,酶蛋白就会逐渐产生变性作用而减弱甚至丧失其催化活性。......
2023-11-22
20世纪70年代初实现了DNA重组技术,极大地推动着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也促使酶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食品酶学发展有如下几个新的突破:1.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种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自身不发生变化,可以反复使用。酶及产酶细胞的固定化技术从酶学理论到生产实践得到迅速的发展,引起食品、发酵工业一场大变革。......
2023-11-22
酶的催化反应按其底物数可分为单底物和多底物的催化作用,两者反应系统的动力学规律不完全相同。所谓多底物催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物参与反应,其动力学方程相当复杂,数学推导也十分烦琐。多底物酶促反应历程复杂,包括连续性机制和非连续性机制。......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