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食品酶学导论:酶(蛋白质)合成的调节方法

食品酶学导论:酶(蛋白质)合成的调节方法

【摘要】:根据生物细胞中酶合成与环境条件关系,酶可分为组成酶和诱导酶两大类,其中决定诱导酶有两个不同的基因群,并已证实它们的存在。另一个为调节基因R,它使操纵基因或“开”或“关”,调节酶和蛋白质合成有时进行或有时停止。在诱导酶合成时加入诱导物便能诱导酶的合成。目前已经生产的酶或将来需投产的酶品种,大部分受到这种阻遏作用的调节,而且除了葡萄糖外,其他一些分解代谢产物也能对某些酶合成起阻遏作用。

任何活细胞在执行生物学功能时,有着复杂的化学变化(或新陈代谢),但是,这种变化是有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这说明活细胞有自我调节的机制。例如,构成天然蛋白质氨基酸有20种,而作为合成蛋白质原料的20种氨基酸并非等量合成的,如果不是合成蛋白质所需要的氨基酸,在细胞里便会停止合成,相应酶的合成也即停止,否则会造成“浪费”,这种现象是科学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的,细胞所必需物质的合成有两个负的调节系统,即通过抑制酶活力和阻遏酶的合成来调节。

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F.Jacob和J.Monod等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诱导酶合成调节系统。他们研究了突变对三个基因(即三个顺反子编码区)的影响,这三个基因控制分解乳糖所必需的三种酶的合成,这些基因一个个排列着,形成乳糖基因区(即乳糖操纵子Lac-operron)。乳糖操纵子假说的基本要点为:

(1)决定蛋白质结构的基因群一个个排列在DNA分子中,经转录排列在编码区中。

(2)根据生物细胞中酶合成与环境条件关系,酶可分为组成酶和诱导酶两大类,其中决定诱导酶有两个不同的基因群,并已证实它们的存在。一个是操纵子,包括操纵基因O(operoter gene)、启动基因P(promotor gene)和结构基因S(structural gene),决定着酶和其他蛋白质的结构。另一个为调节基因R(regulator gene),它使操纵基因或“开”或“关”,调节酶和蛋白质合成有时进行或有时停止。因为调节基因可产生一种阻遏蛋白(repressor protein),在乳糖缺乏条件下,无诱导物与阻遏物结合,能正常地与操纵子基因结合并能抑制或关闭结构基因,阻碍RNA聚合酶将三个乳糖分解基因转录为mRNA,从而阻遏β-半乳糖苷酶等三种酶的产生。而在乳糖存在条件下,这种阻遏蛋白与诱导物(或乳糖或乳糖结构类似物)结合,本质上钝化了阻遏蛋白,使它与操纵基因亲和力大大丧失,RNA聚合酶便能启动,三个乳糖分解酶便能诱导合成。

(3)调节基因指导合成的阻遏蛋白,是一种调节作用的蛋白质,1971年已从大肠杆菌E.coli)分离纯化出阻遏蛋白,分子质量为150~200ku,调节基因是DNA信息链的前一端,而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则按顺序排列在DNA信息链的另一端。

乳糖操纵子假说解释诱导酶合成机制如图6-11所示。

图6-11 酶诱导合成的乳糖操纵子调节

(1)无诱导物存在时(2)有诱导物存在时

乳糖操纵子假说对指导酶发酵生产应用具有实践意义。

(1)采用现代诱变育种技术,若使细胞中调节基因发生突变,致使调节基因不能转录翻译产生阻遏蛋白,诱导酶变成组成酶,RNA聚合酶便能起作用,操纵子便能持久地“开”,并连续产生β-半乳糖苷酶,这种作用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突变体,它不产生阻遏蛋白或产生阻遏蛋白是无活性的,这就导致操纵基因持久地开启并使结构基因连续地合成酶。

另一种组成突变体为具有变异的操纵基因,它不易因阻遏蛋白的作用而失活,又导致操纵基因开放而连续产生酶。

(2)在诱导酶合成时加入诱导物便能诱导酶的合成。食品工业应用的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酶、β-半乳糖苷酶等,均属于诱导酶,根据上述原理,其合成时最好的诱导物为该酶作用的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

例如,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底物为乳糖,当其诱导合成时,用乳糖以外的糖繁殖的细菌,几乎不合成分解乳糖的酶系,如果培养基中不含葡萄糖,而加入乳糖作为唯一碳源时,几分钟后,细菌便能大量合成β-半乳糖苷酶。若加入乳糖的结构类似物,如1,6-半乳糖、异丙基-D-硫代半乳糖(IPTG)和甲基-D-半乳糖等非代谢物质诱导物,同样可诱导合成β-半乳糖苷酶。

又如葡萄糖异构酶(或称木糖异构酶),可在细菌培养基中加入0.02%木糖便能诱导合成该种酶,在实际生产上,为了降低成本也可采用廉价的玉米芯的降解产物来代替。

反馈阻遏是指酶作用的终产物对酶合成产生阻遏作用,引起反馈阻遏的终产物往往是小分子物质,或称为共阻遏物(co-repressor),其调节机制也是用操纵子假说解释的。调节基因产生立体阻遏物(aporepressor),当有终产物或共阻遏物存在时,使它与立体阻遏物结合并与操纵基因结合,致使RNA聚合酶停止作用,操纵基因表现关闭状态,酶合成受到反馈阻遏。如果解除共阻遏物即无终产物存在时,RNA聚合酶起作用,操纵基因则表现开启状态,酶合成便能继续进行,这种作用机制如图6-12所示。

图6-12 酶的反馈阻遏机制

这种理论在指导食品酶生产时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如何消除反馈阻遏是酶生物合成的关键。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可采用两种方法:

其一,设法从培养基中除去其终产物,以消除反馈阻遏。例如,生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培养基中含有氨基酸时产生很少蛋白酶,如除去氨基酸,便可大大提高蛋白酶产量。此外,限制培养基中氨的含量或限制末端产物在细胞内的积累,也可增加酶的产量。

其二,向培养基中加入代谢途径的某个抑制因子,切断代谢途径通路,也可限制细胞内末端产物的积累,便可达到缓解其反馈阻遏的目的。例如,在组氨酸合成10个酶的合成过程中,加入抑制物α-噻唑丙氨酸,便能使酶合成提高30倍。又如硫胺素生物合成的4个酶,加入抑制物腺嘌呤,也可使其酶的合成提高5~10倍。

分解代谢阻遏作用(或称为葡萄糖效应)是指微生物在其培养基中由于葡萄糖的存在虽然能迅速生长,但明显地抑制某些分解代谢诱导酶的形成。现已研究证实,这种作用是由于葡萄糖的存在能影响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的产生,因为cAMP对于启动RNA聚合酶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因子,cAMP的缺少导致对分解代谢酶的形成产生阻遏作用。这一点的理论解释也是以操纵子理论作为依据的。

在食品级酶制剂工业生产中,这一作用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经生产的酶或将来需投产的酶品种,大部分受到这种阻遏作用的调节,而且除了葡萄糖外,其他一些分解代谢产物也能对某些酶合成起阻遏作用。表6-2所示为某些分解代谢产物对酶合成的阻遏作用。

表6-2 某些分解代谢产物对酶合成的阻遏作用

从表6-2可知,用甘油代替果糖培养嗜热脂肪芽孢杆菌,α-淀粉酶产量可提高25倍。采用甘露糖作为荧光假单胞杆菌培养时,纤维素酶的产量比用半乳糖作为培养基时要高1500倍以上。如果微生物需要某些代谢阻遏物作为碳源的话,在工业生产中则可采用限量流加碳源的办法,便可减少或避免这种阻遏作用。

以上三种调节系统均属于阻遏调节系统,在酶制剂工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www.chuimin.cn)

控制酶活力的反馈抑制不同于反馈阻遏,其最终产物P是反作用于第一步反应,抑制其所需要的酶的活性。如反应系列为:

例如:

这一作用不是以操纵子理论为依据,而是用“变构蛋白理论”来解释的。

1963年,Jacob和Changeux等从酶蛋白分子水平上解释这种作用,提出“变构蛋白”概念。他们认为,在反馈抑制中接受控制的酶,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结合部位,便产生两种三维空间构象或出现两种形态,甚至两者之间出现动态平衡。这两种蛋白质称为变构蛋白质(allosteric protein)。其互变反应如图6-13所示。

图6-13 变构酶调控互变反应示意图

sub-底物 act-激活剂inh-抑制剂

从上述反应式中可知,苏氨酸脱氨酶等调节酶既有与底物氨基酸的结合部位,又有与抑制物异亮氨酸的结合部位。当这种酶显示活性时,底物部位能与苏氨酸结合表现正常状态,但抑制物部位却变了形,不能与L-异亮氨酸结合。当无抑制物时,大部分酶与底物结合,形成稳定状态。

细胞膜是细胞质膜和亚细胞器膜的总称。原核细胞一般较小(0.5~500μm3),而且亚细胞结构的分化程度较低;真核细胞较大(200~15000μm3),其亚细胞结构分化清晰。真核细胞的外层一般为半透性的细胞膜,在细菌和植物的细胞膜外,尚有一层保护性的细胞壁。细胞是由多种亚细胞组成的,包括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的双层磷脂(phospholipid bilayer),其间的蛋白质(膜蛋白)可在脂中自由侧向扩散。磷脂的极性头位于双层表面,而长的碳氢链构成疏水的层间质(图6-14)。

图6-14 酵母菌细胞结构

(1)细胞核 细胞核是最重要的大细胞器,核膜是多孔双层膜,具有半渗透性,核内除核仁外,核质中有均一状的染色体(chromsome),它是DNA和蛋白质存在的部位。细胞核也是DNA和RNA合成的场所,细胞核存在DNA、RNA聚合酶系。

(2)线粒体(mitochondron)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一种亚细胞器,具有双膜结构,外膜平滑,内膜内伸成嵴,是提供能量的场所,大量分布着呼吸作用和氧化酶类,如脂肪酸β-氧化酶类存在于线粒体外膜,而两条典型呼吸链(NAD·2H和FAD·2H)则存在于线粒体内膜。

(3)溶酶体(lysosome)溶酶体是细胞内一种特殊结构,含酸性磷酸酯酶、酸性DNA酶及RNA酶、组织蛋白酶,借助溶酶体膜防止这些酶进入细胞浆,否则,便会危及生命。

(4)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内质网是由脂蛋白膜组成的网状结构,可分为滑面和粗面两种类型,粗面内质网膜上附着大量高密度的小颗粒,后来经证实为核糖体(ribosome),担负着蛋白质合成场所和其他代谢物质运转的功能。

(5)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是和内质网相连的另一种细胞器,由一堆滑面扁平的范囊膜组成,其功能主要将生物合成的产物进行加工包被。

细胞膜的透性调节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种:

(1)调节胞外酶的分泌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根据酶在细胞中存在位置,可分为胞外酶和胞内酶,前者分子质量较小(一般不超过80ku),胞内合成后分泌至胞外起作用,大部分水解酶属此类。而后者则在细胞内或表层(结合膜)存在,称为胞内酶(如RNA酶、碱性磷酸酶和氧化酶类等)。在膜表层结合的酶又称表面酶或透性酶。

胞外酶如何通过细胞膜分泌,迄今为止,尚未有统一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一般胞外酶分子质量较小,用伸长的直链结构通过多孔细胞膜,再形成蛋白质二、三级结构,而且分泌与活化同时发生。

第二种观点认为,酶在细胞的外侧合成,由于核糖体是在细胞内结合的,因此,不可能设想酶的前体氨基酸或多肽会以一定规则排列在细胞外侧。

第三种观点认为,采用枯草芽孢杆菌生产α-淀粉酶时,发现 α-淀粉酶生成期,同时在细胞内产生类似溶解酶的自溶素(autolysine)和原生质溶解质,因而认为这两种物质减弱细胞壁和细胞膜,有利于淀粉酶的分泌。

(2)主动运输的调节(regulation of active transport)通过透性酶或表面酶(如碱性磷酸酶)的作用能主动将细胞内合成的酶输送并分泌至细胞外。例如,大肠杆菌(E.coli)摄取K+致使细胞内与细胞外的浓度梯度可达3000倍的耗能过程,形成反浓度梯度的作用。

(3)间隔作用的调节(regulation of compartmention)这种作用可把细胞这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隔开,各自通过酶系发挥其生命活动。因此,酶的催化速率受到亚细胞器结构的选择性和通透性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