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食品酶学导论: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食品酶学导论: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摘要】:酶的催化反应按其底物数可分为单底物和多底物的催化作用,两者反应系统的动力学规律不完全相同。所谓多底物催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物参与反应,其动力学方程相当复杂,数学推导也十分烦琐。多底物酶促反应历程复杂,包括连续性机制和非连续性机制。

酶的催化反应按其底物数可分为单底物和多底物的催化作用,两者反应系统的动力学规律不完全相同。一个底物分解成两个产物,而其逆反应也可称为双底物,但是不能适用于米氏方程。

所谓多底物催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物参与反应,其动力学方程相当复杂,数学推导也十分烦琐。

1963年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IUB)酶学委员会(EC)按照底物数,规定划分为三大类酶促反应。

(1)单底物酶促反应 又可分为:

单底物约占酶总数的5%

单向单底物约占酶总数的12%

假单底物约占酶总数的26%

(2)双底物酶促反应 可分为:

①氧化还原酶类:

②基团转移酶类:

③三底物酶促反应:

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比单底物酶促反应复杂得多,为了统一和简化表示其反应历程,1967年Cleland推荐一种命名和反应历程的表示法则,有如下5条:

(1)符号表示A、B、C、D……表示酶结合的底物顺序符号;P、Q、R、S……表示形成产物的顺序符号。

(2)用E代表游离酶形式,而F、G……等代表酶的其他稳定形式。

(3)酶与底物结合或酶与产物结合形式的中间复合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各种底物(或产物)全部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后的中间复合体(central complex);另一种是没有和各种底物(或产物)全部结合的中间复合体,称为非中心复合体。

例如,苹果酸脱氢酶中是中间复合体,而ENAD或ENADH为非中心复合体。为区别两者,前者加括号,即用(EAB或EPQ)等代表,后者则不加括号,用EA、EB或EP、EQ等表示。

(4)动力学上有意义的底物或产物(不包括水及H+)的数目用Uni(单底物)、Bi(双底物)、BiBi(双底物双产物)、TerTer(三底物三产物)、QuadQuad(四底物四产物)等表示。在顺序机制中仅出现一次底物数和一次产物数;而乒乓机制,因为属于双取代反应,可出现两次底物或两次产物数。

(5)除随机机制外,酶促反应的历程用一条水平基线表示,线上向下的箭头表示与酶结合的底物,向上的箭头表示从酶释出的产物,而酶在结合底物或释出产物前后的形式则列于线下。

多底物酶促反应历程复杂,包括连续性机制和非连续性机制。(www.chuimin.cn)

1.连续性机制

连续性机制又可分为有次序机制和随机性机制两种:

(1)有次序机制(ordered mechanism)底物和产物按严格次序与酶缩合,如脱氢酶Ordered BiBi机制(图5-6)。

图5-6 有次序机制

(2)随机性机制(random BiBi机制)

如图5-7所示,当释放出产物P时,G基团有可能保留在酶分子上形成EG,这种复合物实质上为修饰过的酶。

上述有次序机制以稳定态法处理,其酶促反应速度方程式为:

图5-7 随机性机制

双倒数作图得:

上两式均为直线方程,其作图后形成式如图5-8(1)、图5-8(2)所示。

2.非连续性机制(乒乓机制,ping pong mechanism)

这种机制是酶一次只结合一个底物,当一个产物自酶离开后,酶再与第二个底物结合。反应过程形成四种二元复合物,而不形成三元复合物。例如转氨酶催化历程(图5-9)。

图5-8 有次序机制

图5-9 转氨酶催化历程

根据乒乓机制的反应历程及恒态学说,可推导出酶促反应速度方程为:

分别对作图,如图5-10(1)和图5-10(2)。

图5-10 乒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