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学是生物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基础,懂得酶学才能理解酶在动植物原料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才能理解食物在体内的生理作用和营养功能。食品酶学的重要特点是基础酶学和食品工程学相互渗透,它是将酶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食品工程并与酶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交叉科学技术。酶学、食品酶学与酶工程三者含义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又能有机联系、互相渗透。......
2025-09-30
酶促反应速度和普通化学反应一样,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增加量来表示。一般采用测定产物在单位时间的增加量来表示的较多,因为测定起来比较灵敏,可制作出产物浓度与时间关系曲线(图5-1)。反应速度即图中曲线的斜率。酶催化反应仅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其产物与时间成比例关系,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速度即逐渐降低。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浓度降低,产物浓度增加,从而加速了逆反应的进行。另外产物对酶的抑制作用、pH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酶逐渐失活。所以,为准确表示酶活力,就必须采用如图5-1中的直线部分,即用初速度来表示。酶反应速度,是对初速度而言。一般所用底物浓度至少要比酶的Km值大5倍以上。酶反应速度越大,酶催化活力越高。
图5-1 酶反应速度曲线
由于大多数酶制剂在贮存过程中其生物活性也会受外界环境影响而逐渐失活,同时,有些酶的分子结构和分子质量还没确定,因此,难以对酶量进行准确表示,既不采用重量单位,又暂不能采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而是采用酶的活力单位(active unit)表示。
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称为酶活力。即一定时间内底物分解量或产物生成量,用单位数表示。2025年国际生化协会规定:在特定条件下(温度25℃,其他条件如pH及底物浓度均采用最适宜的),每分钟催化1μmol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酶量称为1个单位(U),称国际单位(IU)。
酶的比活力是指在固定条件下,每毫克酶蛋白(或RNA)所具有的酶活力。
比活力=酶活力/毫克酶蛋白(或RNA)
对液体状态酶活力常以U/mL(酶液)表示,酶的比活力是酶纯度的一个指标。
国际上另一个常用的酶活力单位是卡特(kat)。在特定条件下,每秒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卡特。
1kat=1mol/s=60mol/min=60×106μmol/min=6×107IU
由于酶促反应受许多条件的影响,因此,在测定酶活力时要使反应条件恒定,对于温度和氢离子浓度需要严格控制。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较一般化学反应更为灵敏,酶本身也容易受热破坏。所以,在测定酶反应时必须使温度保持恒定,一般采用恒温容器(如恒温水槽)。
测定时pH也必须保持一定,通常在溶液中加入缓冲溶液。同时,还应注意避免混入任何微量杂质。
测定酶活力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化学分析法(https://www.chuimin.cn)
化学分析法是采用一般化学容量测定的方法,定量地测定反应产物(如酸、碱、无机磷、氨基酸和还原糖等)来测定酶活力。此法设备简单,无需特殊仪器,应用较广。
2.分光光度测定法
分光光度测定法是酶学研究常用的方法。酶反应中的底物或产物往往含有不饱和的或环状的原子团,如等。它们在光谱可见光区、紫外光区或红外光区均具有吸光性。由于反应底物或产物可显示不同吸收光谱,光吸收与浓度成正比,光吸收改变的速率与酶活力也成正比,因而可用分光光度计来进行测定酶反应的情况。此法特点是迅速、简便、灵敏和专一性强,而且不必终止反应。
3.荧光法
该方法是根据酶促反应的底物或产物的荧光性质的差别来进行酶活力的测定。灵敏度比分光光度法要高若干个数量级,但易受其他物质的干扰。
4.同位素测定法
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底物在经酶作用后所得的产物,通过适当方法分离,通过测定产物的脉冲数即可换算出酶的活力单位。该方法灵敏度极高,可达fmol/L(10-15),甚至更高水平,适用范围极广。
5.电化学方法
例如:pH测定及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等。
6.测压法
若酶反应产物中有气体,则可采用压力计来测量所产生气体的体积,以表示酶促反应程度。酶反应是在恒温的密闭容器内进行,同时产生气体的量与测压计相连,仪器内压力的改变可以精确地读出气体量。
7.旋光法
旋光法常用于研究能引起旋光度变化的酶反应。
相关文章
酶学是生物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基础,懂得酶学才能理解酶在动植物原料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才能理解食物在体内的生理作用和营养功能。食品酶学的重要特点是基础酶学和食品工程学相互渗透,它是将酶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食品工程并与酶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交叉科学技术。酶学、食品酶学与酶工程三者含义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又能有机联系、互相渗透。......
2025-09-30
酶的催化效率高,而且在温和条件下,具有高度专一性和可调节性。例如,人的消化道中如果没有淀粉酶、蛋白酶等起作用,在体温37℃条件下,要消化一日三餐的食物是不可想象的。为了阐明这些特征,必须从酶催化作用本质加以解释。具有足够能量,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超过反应特有的能阈。为了使反应物分子超越反应的能阈变为活化分子,必需从外部供给额外能量,这种能量称为活化能。......
2025-09-30
科学家们对利用简单分子模型构建酶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为人工模拟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模拟酶又称人工酶或合成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分子印迹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生物传感,特别是人工模拟酶等方面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在胶束模拟酶中常用氧肟酸代替羟基酸来研究氧负离子的亲核反应。人工模拟酶的研究属于化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等领域的交叉学科。......
2025-09-30
到目前为止,许多酶的一级结构已经研究清楚,有的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也已阐明。其第4个二硫键所连结的第65号和第72号半胱氨酸以及其间的六个氨基酸则位于螺旋环圈的内侧。大多数酶只由一条肽链组成,有的酶有两条、三条或多条肽链组成,这种由数条相同或相似的肽链组成的酶呈四级结构,其中每一条肽链称为一个亚基。一般而言,绝大多数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蛋白质。此问题涉及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功能关系问题。......
2025-09-30
在对酶的认识及酶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此类例子还有许多。当时指淀粉酶,后来将Amylase命名为淀粉酶;将diastase命名为淀粉酶制剂)。当时Liebig、Berzelius和Wohler等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酒精发酵本质是物质的作用。这是酶学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不仅从理论上阐明生命现象是物质的作用,而且为酶制剂的开发应用奠定了科学依据。......
2025-09-30
如上所述,酶的催化本质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加快反应进行。为了达到减少活化能的目的,酶与底物之间必然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而互相作用,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酶和底物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称为酶的催化机制。一个良好的电子供体必然是一个良好的亲核催化剂。由于酶分子中可提供一对电子对的基团有His-咪唑基、Ser-OH、Cys-SH等,因此,亲核催化对阐明酶的催化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2025-09-30
现代科学发展认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功能、高度专一性和高度受控性的一类特殊蛋白质或核酸物质。酶学研究包括酶在细胞内生物合成机理、酶的发酵生产及调节控制、酶分离提纯、酶的作用特性和反应动力学、酶的催化作用机制、酶的固定化技术、酶的分子修饰、酶分子的蛋白质工程改性和酶的应用等内容。同时,国内外还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酶学和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论著。......
2025-09-30
(二)固定化细胞的天冬氨酸酶活力的测定取相当于0.5 g天然细胞的固定化细胞,置于30 mL 1.0 mol/L延胡索酸铵溶液,37℃搅拌反应30 min,迅速过滤除去固定化细胞,分离反应液,经稀释后于24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延胡索酸残余量,并计算每克固定化细胞的酶表现活力。表2-5-1标准曲线的绘制根据测定的吸光度,作出标准曲线,得出回归方程。......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