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学是生物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基础,懂得酶学才能理解酶在动植物原料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才能理解食物在体内的生理作用和营养功能。食品酶学的重要特点是基础酶学和食品工程学相互渗透,它是将酶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食品工程并与酶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交叉科学技术。酶学、食品酶学与酶工程三者含义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又能有机联系、互相渗透。......
2025-09-3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光谱、X-射线衍射技术和蛋白质结晶学的发展,对酶结构及其作用机理能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解释。科学家们对利用简单分子模型构建酶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为人工模拟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模拟酶又称人工酶或合成酶。近年来,人们对小分子仿酶体系、抗体酶、半合成酶、分子印迹酶模型和胶束模型等人工酶进行了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酶作为催化剂首先与底物结合,进而选择性稳定在某一特定反应的过渡态(TS),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度。设计模拟酶一方面要依据酶的催化机制,另一方面则基于对简化的人工体系中识别、结合和催化的研究。通过底物的定向化、键的扭曲及变形来降低反应活化能。
(2)根据法国著名科学家Lehn提出的超分子化学(supermolecular chemistry)概念和Pederson的光学活性冠醚的合成方法,认为超分子的形成来自底物和受体的结合。主-客体化学的本质也来自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基于非共价键作用,如静电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等的作用,为人工模拟酶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025年Breslow R等对环糊精模拟酶合成的研究认为,模拟酶增加催化效率的关键是要增加环糊精对底物过渡态的结合能力。其最简单的方法是修饰底物,以增加底物与环糊精(CD)的结合。
2025年Wulff研究小组首先报道了聚合物的制备。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分子印迹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生物传感,特别是人工模拟酶等方面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
分子印迹(molecular imprinting)是指制备对某一化合物具有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这个化合物称为印迹分子(print molecule,P)或称为模板分子(template molecule,T)。分子印迹也称为主-客聚合作用或模板聚合作用,如图4-28所示。
印迹聚合物形成的条件为:①底物结构和互补性、分子结构、大小要相似,否则影响分辨力;②聚合物与印迹分子间作用力,如两者间能够产生多种相互作用力,则会大大改善聚合物的识别能力;③对交联剂类型和用量具有选择性,一般采用80%以上的交联度为宜;④低温聚合可以稳定印迹分子和单体间的复合物;⑤溶剂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溶剂应选择低介电常数的溶剂(如甲苯和二氯甲烷等)。(https://www.chuimin.cn)
在人工酶的研究中,印迹被证明是产生酶结合部位的最好方法。其关键是如何利用此技术来模拟复杂的酶活性部位,使其与天然酶相似。多年来,在水相酶和非水相酶的制备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2025年Keyes等报道了首例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印迹酶,选择吲哚丙酸为印迹分子。印迹牛胰核糖核酸酶,粗酶经硫酸铵(70%~90%)纯化后,酯水解比活力增至22U/g。非水相生物印迹可以改变酶结合部位的特异性。Dordick最近利用生物印迹方法改造枯草杆菌蛋白酶,并成功地制备出活力较高的核苷酸酰基化酶。
图4-28 分子印迹原理图
P-印迹分子
胶束模拟酶不仅涉及简单的胶束体系,而且对功能化胶束、混合胶束、聚合物胶束等体系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胶束模拟酶中常用氧肟酸代替羟基酸来研究氧负离子的亲核反应。它们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PNPA)在胶束中的水解反应,其速度常数比在非胶束中提高近万倍。如用氧肟酸与十六烷基三甲基铵溴化物(CTAB)一起催化酮醇去质子反应,其催化速度提高3000~20000倍,是OH-催化反应的60~300倍。
胶束在水溶液中提供了疏水微环境,可以对底物束缚。如果将催化基团如咪唑、硫醇、羟基和一些辅酶共价或非共价地连接或吸附在胶束上,便可能提供活性部位,使胶束成为具有酶活力或部分酶活力的胶束模拟酶。组氨酸的咪唑基是一种水解酶活性部位的催化部位。如将表面活性剂分子上连接组氨酸残基或咪唑基团上,即有可能形成模拟水解酶的胶束。
维生素B6是色氨酸合成酶的辅酶,这种合成酶催化丝氨酸和吲哚反应转化为色氨酸。将疏水性维生素B6长链衍生物与阳离子胶束混合形成的泡囊体系中,在Cu2 +存在下可将酮酸转化为氨基酸,可有效地模拟维生素B6为辅酶的转氨作用。
人工模拟酶的研究属于化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它对生物体系反应的模拟、设计及制备进而开发出比自然界更为优越的催化体系,将为食品、医药、环境、化工等领域应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章
酶学是生物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基础,懂得酶学才能理解酶在动植物原料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才能理解食物在体内的生理作用和营养功能。食品酶学的重要特点是基础酶学和食品工程学相互渗透,它是将酶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食品工程并与酶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交叉科学技术。酶学、食品酶学与酶工程三者含义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又能有机联系、互相渗透。......
2025-09-30
酶的催化效率高,而且在温和条件下,具有高度专一性和可调节性。例如,人的消化道中如果没有淀粉酶、蛋白酶等起作用,在体温37℃条件下,要消化一日三餐的食物是不可想象的。为了阐明这些特征,必须从酶催化作用本质加以解释。具有足够能量,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超过反应特有的能阈。为了使反应物分子超越反应的能阈变为活化分子,必需从外部供给额外能量,这种能量称为活化能。......
2025-09-30
到目前为止,许多酶的一级结构已经研究清楚,有的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也已阐明。其第4个二硫键所连结的第65号和第72号半胱氨酸以及其间的六个氨基酸则位于螺旋环圈的内侧。大多数酶只由一条肽链组成,有的酶有两条、三条或多条肽链组成,这种由数条相同或相似的肽链组成的酶呈四级结构,其中每一条肽链称为一个亚基。一般而言,绝大多数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蛋白质。此问题涉及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功能关系问题。......
2025-09-30
在对酶的认识及酶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此类例子还有许多。当时指淀粉酶,后来将Amylase命名为淀粉酶;将diastase命名为淀粉酶制剂)。当时Liebig、Berzelius和Wohler等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酒精发酵本质是物质的作用。这是酶学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不仅从理论上阐明生命现象是物质的作用,而且为酶制剂的开发应用奠定了科学依据。......
2025-09-30
现代科学发展认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功能、高度专一性和高度受控性的一类特殊蛋白质或核酸物质。酶学研究包括酶在细胞内生物合成机理、酶的发酵生产及调节控制、酶分离提纯、酶的作用特性和反应动力学、酶的催化作用机制、酶的固定化技术、酶的分子修饰、酶分子的蛋白质工程改性和酶的应用等内容。同时,国内外还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酶学和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论著。......
2025-09-30
交联法的反应条件较激烈,固定化的酶活力回收率较低,降低交联剂浓度和缩短反应时间,有助于固定化酶比活力的提高;③包埋法。(二)酶反应器为适应酶的生物反应特点而设计制造的反应设备称为酶反应器。......
2025-09-30
酶的专一性主要取决于酶的活性中心的构象和性质,其专一性可分为结构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这也是酶区别于一般催化剂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酶也常因温度、pH的轻微改变或抑制剂的存在而使其活性发生改变。(二)酶催化反应动力学1.单底物酶反应动力学底物浓度的改变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比较复杂。当cI增加,或KI减小,都将使KmI值增大,使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下降,活性复合物减少,因而使底物反应速率下降。......
2025-09-30
除核酶外,几乎所有的酶都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蛋白酶中,少数是由单一蛋白质组成的,大多数则为复合蛋白质,即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合成的完整的酶分子,称为全酶。非蛋白部分与酶蛋白结合较松,极易脱落,可以透析分离的称为辅酶;与酶蛋白部分结合较紧,不易分开的小分子部分则称为辅基。若及时给机体补充所必需的酶,则代谢受阻状况可得到缓解或解除。各种动物器官、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酶的种类和数量差别甚大。......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