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许多酶的一级结构已经研究清楚,有的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也已阐明。其第4个二硫键所连结的第65号和第72号半胱氨酸以及其间的六个氨基酸则位于螺旋环圈的内侧。大多数酶只由一条肽链组成,有的酶有两条、三条或多条肽链组成,这种由数条相同或相似的肽链组成的酶呈四级结构,其中每一条肽链称为一个亚基。一般而言,绝大多数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蛋白质。此问题涉及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功能关系问题。......
2023-11-22
如上所述,酶的催化本质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加快反应进行。为了达到减少活化能的目的,酶与底物之间必然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而互相作用,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酶和底物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称为酶的催化机制。
关于酶的催化作用机制有如下几种假说。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首先提出中间产物学说。他们认为酶(E)和底物(S)首先结合形成中间产物ES,然后中间产物再分解成产物P,同时使酶重新游离出来。
对于有两种底物的酶促反应,该学说可用下式表示:
此学说的关键,在于中间产物的形成。酶和底物可以通过共价键、氢键、离子键和络合键等结合形成中间产物。中间产物是不稳定的复合物,分解时所需活化能少,易于分解成产物并使酶重新游离出来。
中间产物学说已有许多实验所证实。其中间产物的存在也已得到确证。例如,过氧化物酶E可催化过氧化氢(H2O2)与另一还原型底物AH2进行反应。按中间产物学说,其反应过程如下:
在此过程中,可用光谱分析法证明中间产物E-H2O2的存在。首先对酶液进行光谱分析,发现过氧化物酶在645,587,548,498nm处有四条吸收光带。接着向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此时发现酶的四条光带消失,而在561,530nm处出现两条吸收光带。说明酶已经与过氧化氢结合而形成了中间产物E-H2O2。然后加入另一还原型底物AH2,这时酶的四条吸收光带重新出现,证明中间产物分解后使酶重新游离出来。
早在1894年Fischer就提出了锁钥学说,他认为只有特定的底物才能契合于酶分子表面的活性部位,底物分子(或其一部分)像钥匙那样专一地嵌进酶的活性部位上,而且底物分子化学反应的敏感部位与酶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残基具有互补关系,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此学说能解释酶的立体异构专一性,但不能解释酶的其他专一性。
1958年Koshland提出了诱导契合学说,他认为酶分子与底物分子相互接近时,酶蛋白受底物分子的诱导,酶的构象发生相应的形变,变得有利于与底物结合,导致彼此互相契合而进行催化反应。对于这一学说,已得到许多研究证实。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若反应系统的局部区域的底物浓度增高,反应速率也随之增高。因此,提高酶反应速率的最简单的方式是使底物分子进入酶的活性部位,即增大活性部位的底物有效浓度。酶的活性部位(区域)与底物可逆地接近而结合,这种效应称为邻近效应。有实验显示,某酶促反应中,溶液中的底物浓度为0.001mol/L,活性部位的底物浓度竟可达10mol/L,提高了104倍左右,因此反应速率也相应提高。
由于活性中心的立体结构和相关基团的诱导和定向作用,使底物分子中参与反应的基团相互接近,并被严格定向定位,使酶促反应具有高效率和专一性特点。
例如:咪唑和对-硝基苯酚乙酸酯的反应是一个双分子氨解反应(图4-23)。
图4-23 咪唑和对-硝基苯酚乙酸酯的反应
当有定向效应时,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内咪唑基参与的氨解反应速率比相应的分子间反应速率大24倍。说明咪唑基与酯基的相对位置对水解反应速率具有很大的影响(图4-24)。(www.chuimin.cn)
图4-24 咪唑基与酯基的相对位置对水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酶与底物结合后,酶分子中的某些基团或离子可以使底物敏感键中的某些基团的电子云密度发生改变,或者是因为空间位阻产生排斥,从而产生电子张力,使敏感键更加敏感,更易于发生反应。
例如:
图4-25 内酯反应
图4-25所示为一个形成内酯的反应。当R=CH3时,其反应速率比R=H的情况快315倍。由于-CH3体积比较大,与反应基团之间产生一种立体排斥张力,从而使反应基团之间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五元环过渡状态。
若一个被催化的反应,必须从催化剂供给一个电子对到底物才能进行时,称为亲核催化作用。这种亲核“攻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反应速度。
一个良好的电子供体必然是一个良好的亲核催化剂。例如,许多蛋白酶和脂酶类在其活性部位上,亲核的氨基酸侧链基团(丝氨酸的-OH、半胱氨酸的-SH、组氨酸的咪唑基团等)可以作为肽类和脂类底物上酰基部分的供体,然后把酰基转移。例如,咪唑基催化对-硝基乙酸脂的水解,其亲核催化作用反应式如图4-26所示。
图4-26 亲核催化作用
从反应可知,咪唑基较缓慢地攻击酯上的羰基碳,即向羰基供给电子对,置换出p-硝基苯酚盐,然后迅速水解质子化的乙酰咪唑中间体,生成乙酸并使催化剂再生。由于酶分子中可提供一对电子对的基团有His-咪唑基、Ser-OH、Cys-SH等,因此,亲核催化对阐明酶的催化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酶活性中心的一些基团作为质子的供体或质子的受体对底物进行广义的酸碱催化(图4-27)。
图4-27 广义酸基团和广义碱基团
1977年,A.R.Fersht提出微环境概念。根据X-射线分析,在酶分子上的活性部位是一个特殊的微环境。例如,溶菌酶的活性部位是由多个非极性氨基酸侧链基团所包围的,与外界水溶液有着显著不同的微环境。根据计算表明,这种低介电常数的微环境可能使Asp-52对正碳离子的静电稳定作用显著增加,从而可使其催化速度得以增大3×106倍。
有关食品酶学导论的文章
到目前为止,许多酶的一级结构已经研究清楚,有的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也已阐明。其第4个二硫键所连结的第65号和第72号半胱氨酸以及其间的六个氨基酸则位于螺旋环圈的内侧。大多数酶只由一条肽链组成,有的酶有两条、三条或多条肽链组成,这种由数条相同或相似的肽链组成的酶呈四级结构,其中每一条肽链称为一个亚基。一般而言,绝大多数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蛋白质。此问题涉及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功能关系问题。......
2023-11-22
对酶促作用的影响同抑制作用相反,许多酶促反应必须有其他适当物质存在时才能表现酶的催化活性或加强其催化效力,这种作用称为酶的激活作用,引起激活作用的物质称为激活剂。至于无机阴离子对酶的激活作用,在实践中也是常见的现象。若酶原被具有活力的同种酶所激活,则称为酶的自身激活作用。而酶的活性部位往往只能作用于底物的一种解离状态。当温度超过酶的最适温度时,酶蛋白就会逐渐产生变性作用而减弱甚至丧失其催化活性。......
2023-11-22
酶的催化效率高,而且在温和条件下,具有高度专一性和可调节性。例如,人的消化道中如果没有淀粉酶、蛋白酶等起作用,在体温37℃条件下,要消化一日三餐的食物是不可想象的。为了阐明这些特征,必须从酶催化作用本质加以解释。具有足够能量,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超过反应特有的能阈。为了使反应物分子超越反应的能阈变为活化分子,必需从外部供给额外能量,这种能量称为活化能。......
2023-11-22
酶是在活细胞中合成并在胞内或胞外介质中存在的。胞内酶在细胞内存在部位和结合状态比较复杂,因而抽提难度较大。酶的抽提目的是将尽可能多的酶或尽可能少的杂质从原料组织和细胞中引入溶液,以利于酶的纯化。但此法用于酶的大量提取有一定局限性。经丙酮处理的细胞干粉称为丙酮粉。丙酮还能除去细胞膜部分脂肪,更有利于酶的提取。根据酶在细胞内结合状态以及其溶解程度,酶的抽提可分为水溶法和有机溶剂法两种。......
2023-11-22
根据非水介质酶学研究进展,其主要研究有机溶剂为主的微水有机溶剂中和反相胶束中酶结构与性质,催化动力学、催化条件、反应机制及其应用等内容。有大量实验表明,酶悬浮于苯、环己烷等有机溶剂中并不变性,而且还能表现出催化活性,并认为酶的活性部位结构在水中与在有机溶剂中是相同的。......
2023-11-22
因而,各种各样的发酵酿造食品均与酶的应用紧密相关。在生产中采用黑曲糖化酶、真菌β-淀粉酶和脱支酶等。目前此法仍在试验阶段,采用的设备为固定床和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在酒精生产中,淀粉质原料的蒸煮是一个关键工序。在酿造生产中此酶适用于蒸煮前的调浆工序,其最适温度为90~105℃,pH为5.5~7.0。酶法应用于白酒、黄酒、食醋和酱油的生产中,主要在加曲糖化过程中采用外加糖化酶,可加速糖化工序,便于缩短生产周期。......
2023-11-22
从反应工程方面分析,固定化酶反应系统属非均一催化反应。反应产物又从固定化酶活性部位扩散到主体溶液。因此,存在扩散限制,固定化酶不可能得到大环境相同水平的产物。酶固定化后,因载体电荷性质的影响造成酶催化的微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当反应产物为酸性时由于扩散受到限制而积累在固定化酶所处的催化区域内,使得区域pH降低,必须提高周围反应液的pH,才能达到酶所要求的最适pH。......
2023-11-22
20世纪70年代初实现了DNA重组技术,极大地推动着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也促使酶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食品酶学发展有如下几个新的突破:1.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种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自身不发生变化,可以反复使用。酶及产酶细胞的固定化技术从酶学理论到生产实践得到迅速的发展,引起食品、发酵工业一场大变革。......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