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宪问篇《论语》: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问篇《论语》: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摘要】: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译文原宪询问孔子关于可耻的事情。这句话放在《宪问篇》之中,可以说原宪在孔子死后,舍弃功名富贵,退隐于下层社会,绝不简单,他一定替下层社会,替人家解决了很多问题,做了很多关于大众福利的事情。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 文

原宪询问孔子关于可耻的事情。孔子说:“国家兴盛的时候,做官拿俸禄;国家衰败的时候,照样拿俸禄,这就是可耻的。”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不去做,可以算是仁了吧?”孔子说:“做到那样是很难的,但算不算得上是仁,我就不知道了。”

阅读赏析

【俸禄】

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在《述而篇》第十三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屏弃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就不得而知了。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 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阅读赏析

“居”是居处,“怀居”的意思是怀念安居的生活。

“士”是有志的读书人,不务他业,专学政治,将来要出去办大事,为国民谋福利。如果只求个人生活安适,这就与他的志向相背,不会有所作为,所以不够资格为士。

【福利】

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

孔子所说的士,是指培养为有道的政治家而言。所修的学业,内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明明德,外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资亲民。学优而后从政,即是从事利他的圣贤事业,与后来的乱世之人,只为利己而办政治者,大异其趣。

怀居,等于所谓“问舍求田,原无大志”的问舍。一个人每天问问房子的价钱,有了三十平米,又想扩充到一百平米,买了一层楼,又想变八层楼,这样的人就没有什么大志。所谓“掀天揭地,方是奇才”,这是引用《幼学琼林》上的两句话。我们的老一代,从小就念这本书,接受了这种思想,到现在还背诵得出来,这种观念依然故我,这是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东西。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还不够成为一个士。这句话放在《宪问篇》之中,可以说原宪在孔子死后,舍弃功名富贵,退隐于下层社会,绝不简单,他一定替下层社会,替人家解决了很多问题,做了很多关于大众福利的事情。而原宪之所以甘心放弃功名富贵,可以说受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因此他硬是要责备子贡“学道而不能行之,病也!”,指摘他没有做到老师所教的学问道理,光是摆那么大的排场而已。

又如三国时期的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当时魏军兵临蜀国城下,刘禅并无抵抗之心,率全军投降了魏国。刘禅到洛阳后,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赏赐美女住宅。刘禅为了感谢司马昭,特意登门感谢。宴会上,司马昭为了测验刘禅的真心,就奏起了蜀国的乐曲。蜀国旧臣们听此,无不落泪感叹,唯独刘禅载歌载舞。司马昭见状,就问:“你不思念蜀吗?”刘禅答道:“我不思念,在这也很快乐啊!”由此,人们用“乐不思蜀”这句成语来形容那种留恋安逸生活的人。为了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抛弃自己的国家,可以说这样的人不配当君主。往小了说,如果我们因为贪图享乐,而耽误了学业和理想,这样我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本,这个道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安逸是生命的麻醉剂,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毁掉;安逸还是充满诱惑的安乐乡,让人在无声无息中将灵魂湮灭。安逸可以让人生出懒惰之心,兴起散漫之意,从而不思进取,不念成败。

【载歌载舞】

又唱歌,又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 文

国家太平时,要言谈正直,举止正直;社会黑暗时,要行为正直,言谈谦逊。

阅读赏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做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 文

孔子说:“贫困而不抱怨很困难,富有而不傲慢却容易。”

阅读赏析

一个衣食无忧的人能够保持不骄不躁,保持一颗平常心很不容易。然而,在孔子看来,甘于贫穷而无怨言则更是困难。富裕的时候不愁吃、不愁穿,用心追求好的道德修养自然不算难事;而贫穷的时候,整日为生计奔波,处处仰人鼻息,低人一等,谁不会哀声怨气呢?这也说明要使穷人无怨言且追求完美道德,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骄不躁】

不骄傲,不急躁。

【仰人鼻息】

比喻依赖人,看人的脸色行事。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 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了尽忠,自杀殉主,管仲却没有自杀,可以说他没有做到‘仁’吧?”孔子说:“齐桓公有很多次不用武力就召集了各诸侯国参加盟会,都是管仲的功劳啊。这就是他的仁德啊,这就是他的仁德啊!”

阅读赏析

虽然孔子提出了“事君以忠”的为臣之道,但他评判一个人并不是死板地照搬这个思想主张。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殉主,可以说是个忠臣;管仲没有自杀,孔子也没有责备他,因为他依靠仁德的力量避免了战争。这说明孔子是从全面的观点来评价一个人的。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 文

孔子说:“如果对自己说出的话,并不感到羞愧,那么要依照这些话去行动就是很困难的事情。”

阅读赏析

说易行难,说者容易做者难。

所以,一个人说话一定要注意,大言不惭,夸夸其谈,把牛皮吹出去了却不兑现,往往被人看扁了。

孔子关于言与行关系的论述在《论语》中收得很多,其基本思想还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大言不惭】

说大话而不觉羞愧。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 文

子路问怎样服侍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向他直言进谏。”

阅读赏析

本章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要注意,孔子所说的“犯”应当是以“勿欺”为前提的。作为臣子,对君主的过错进行劝谏是应尽的职责,必要时甚至不惜冒犯君主。但是,劝谏一定要本着忠诚的心,不能只想着图谋私利。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 文(www.chuimin.cn)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阅读赏析

自古以来,对于上达与下达的解释各有各的观点。综合各种观点来看,所谓“上达”,是属于精神道德层面的,而“下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现实的物质层面。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那些贤人、有德之士追求的是仁义之道,而那些见识浅陋、粗野之人追求的则是私人名利。在孔子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超越现实层面,达到那些高尚的道德和精神层面。

孔子这句话对我们现代人很有启发意义。“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今天,有很多人都信奉这一观点,他们把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但仔细想想,人活一世,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珍惜,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这些东西不是靠钱财能够换来的。如果舍弃了这些内在的感情,人就不再是人,将只是一具躯壳罢了。

再有,这句话对我们求学问也有很大的裨益。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这种观念: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更重要的是培养思想、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舍弃物质的、现实的东西,但在它们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裨益】

益处。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 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显示给别人看。”

阅读赏析

这是孔子对古今人文化观不同的一种概括性的表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显示给别人看。乍一想,我们也会认为,学习只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不能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这样的知识便是死知识。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可以知道,孔子这句话的深层意思是:学习要祛除功利性。

为自己学习,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通过自身应用起来,是为了提高自己,只有自己学有所成,才有可能报效国家、帮助他人。为别人学习的人,只不过是想炫耀自己比别人的学习能力强,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学问,从而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现代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才,一味地让他们学习舞蹈音乐、绘画等技能,结果大部分孩子对此没有兴趣,半途而废,不但压抑了孩子的天性,而且得不偿失。“学者为己”就告诉我们,学习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而学的,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长处有选择地学习。

这是关系人本身的一个问题,即到底怎么样才算幸福,这个问题,人们已经讨论很久了。可为什么在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的今天,人们还要拿出这个问题讨论呢?我想这就是学习功利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今,有谁不抱怨工作压力大,又有谁不是一直念叨自己空虚、寂寞,即使是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功课,等到好不容易有了玩的时间,还要受到父母的训斥。难道我们只是为了未来物质生活上的“幸福”而要牺牲这么多东西吗?这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现实,去思考孔子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 文

孔子说:“如果不处在那个位置,就不要去管那个位置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就不逾越自己的职位。”

阅读赏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流传非常广泛,至今仍有它的现实意义。现如今,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一个度,即我们不应过分去考虑别人的事情,这样难免会出现“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问题。所谓人要有“自知之明”,我们做好本职内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 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阅读赏析

孔子说“不暇”,并不是真的没有闲工夫,而是他不愿,也不能去随意评价别人,因此,他要责备子贡。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连自己都没有了解清楚,那么他也就没有权力去评判别人,那样做乃是不“仁”之举。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即如果随意去评价他人,那难免会“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权力】

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 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

阅读赏析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危害还不会太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而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的未来。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质比能力更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选拔人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兼得时,德重于才。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 文

有的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啊?”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要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阅读赏析

“以德报怨”属于道家的思想,本章中所要表现的就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争鸣。在这里,孔子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该如何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呢?用同样的态度来回报怨恨和恩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难道不是恩怨不分吗?因此,孔子主张“以直报怨”,既不是以德报怨,也不是以怨报怨,而是以正直的心来对待怨恨。对待那些怨恨自己的人,用对待平常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 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啊?”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阅读赏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孜孜不倦】

形容勤奋、不知疲倦。

阅读思考

1.孔子眼中的“耻”是什么?

2.士都要学习哪些方面的东西呢?

3.刘禅为什么要乐不思蜀?

词语积累

俸禄 福利 载歌载舞 不骄不躁 仰人鼻息 大言不惭 裨益 理念权力 孜孜不倦

学习指导

这一篇的内容比较庞杂,不但有孔子讨论政治的片段,还有他讨论学问的片段。从这些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某些政治和伦理的观点。此外,本篇的某些章节再次体现了孔子对“仁”的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