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论语》中的颜渊篇:仁的真义及实践方式

《论语》中的颜渊篇:仁的真义及实践方式

【摘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文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 文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实行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按照您的教诲去做。”

阅读赏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可以说是《论语》有关“仁”的解释中最重要的一条,它指出了作为仁者应该做到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克己”,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从自身开始做起,时时刻刻反省、检验自己;其次是“复礼”,要遵从从周朝传承下来的礼制,切不可逾越礼的范围。

【反省】

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 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阅读赏析

司马牛和他的几个哥哥策划谋反,事败后司马牛宣布不承认那几个谋反的人是他的兄弟,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 文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国君像国君,臣子像臣子,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景公说:“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拥有粟米,我也能够得食吗?”

阅读赏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比较动乱,周朝的等级名分等制度已经被动摇了,弑君杀父的事情时有发生。孔子认为,“名不正”正是国家发生动乱的主要原因。他主张“名正则言顺”,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安定,政治才会清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符合“正名”的意思。因此,齐景公慨叹如果君臣父子都不能各尽自己的责任,国家必然会发生动乱,到那个时候,即使拥有丰富的物质,也没有命来享受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又被西汉的大儒董仲舒发展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用“三纲”来解释孔子的这句话,存在很大的偏差。“三纲”只是单纯要求臣、子、妻遵从君、父、夫给他们定的伦理纲常,而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

君要行君道,说的是君主身为一国之主,要做得像个君主的样子,为天下子民树立一个开明君主的榜样。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很重视人才的选拔,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并且能够虚怀纳谏,因此才有像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等能臣辅佐唐太宗治理国家。再就是唐太宗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他采用了以农为本,减轻赋税等政策,使老百姓休养生息。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下属部门审查,以防止君主滥用权力。唐太宗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君主之道。

【任人唯贤】

指任用人不论亲疏,只选择有才德的。

臣要行臣道,说的是臣子要做到臣子的职责,对君主要敢于直谏,对自身要严格要求,我们以唐代魏征作为例子说明这一点。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能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有一次,太宗要纳京城一美貌女子为嫔妃。可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人家,就入宫进谏说:“陛下为人父母,应处处忧民之所忧。陛下要纳妃子,可臣下听说那女子已经许配人家,如果您不打听清楚,就把她纳入宫中,难道这是为人父母的做法吗?”太宗听后大惊,令人打听清楚了,便收回了成命。魏征做到了臣子该做的事情。

【成命】

指已发布的命令、决定等。

父要行父道,说的是长辈要为下一代树好榜样,教育好子女。“孟母断织”的故事便是对这一点很好的说明。在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他放学回家,看见母亲正在织布。他的母亲问他:“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很随便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自己的儿子一副随便的样子,就用剪刀将织好的布剪断。孟子看了,感到非常害怕,急忙问他母亲:“您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脾气呢?”孟母告诉他说:“如果你荒废学业,就好像我剪断刚才织好的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勤学好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你现在荒废了学业,就免不了要去做下贱的劳役,而且也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从此以后,他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子要行子道,说的是晚辈要能够尊敬长辈,对父母要尽孝道。《二十四孝图》有一个“老莱娱亲”的典故: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非常孝顺父母,千方百计讨父母欢心。他已经年过七十了,却还要专门穿上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跟跳舞一样,父母看了都乐呵呵的。有一次,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摔了一跤。他怕父母看见了担心自己,便学婴儿啼哭起来,并在地上打滚。父母看见了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有些好笑,但这种想方设法让父母心情愉悦的做法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在于告诉我们,社会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种角色,而每个角色都需要去遵守一套规则。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扮好自己的角色,那么这个社会便会真正安定、和谐。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 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隔夜的许诺,答应的事从来没有过了一夜才办的。

阅读赏析

我们知道,子路是一个勇敢正直、重朋友、讲信义的人,他曾多次当面质疑孔子的言论。虽然如此,孔子对他还是非常信任的,因为子路对老师非常忠心。所以孔子说过:“要是我的道行不通,有一天泛舟漂泊海上,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他坚信当自己走投无路、需要到海外去隐逸的时候,能够跟随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从拜孔子为师后便担任了孔子的贴身侍卫,因为子路武艺高强,勇力过人,所以没有人敢欺负和侮慢孔子,所以孔子才有了“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的说法。有这样的信任,能给出“片言可以折狱”这样的评价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代的人再读《论语》时,认为子路为人刚直,做事果断,从来不犹豫。还有人认为子路看重诚信,从来不说假话,所以能够凭着只言片语就能决定诉讼的结果。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 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www.chuimin.cn)

阅读赏析

子张问孔子如何从政为官,孔子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勤政】

指官员为政事勤勉尽责。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 文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阅读赏析

在《论语》中,孔子有很多君子与小人对比的话,比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等,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孔子旨在告诫我们做人要避免小人的作为,要有君子之风。

【竭尽全力】

使出全部力气。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句话说的是君子通常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做成一件事情,而不是因为心生嫉妒就去搞破坏,这是一种害人不利己的事情;小人常常相反,他们经常会因为私心不愿意去帮助别人,甚至会去妨碍别人的事情。所以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小人因为感情重,难去私心,所以一般很难做到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事情,更别说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好事了。由此看来,儒家宣扬的成人之美,是君子自己完成自己、自己实现自己的一种方式,而非一个简单的道德训条,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修炼,从而生成为一种高明而中庸的处世之道与成德之道。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 文

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你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你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偷。”

阅读赏析

孔子对于任何问题,都会先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是去外部找借口,所以他说出了“苟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这样的话。这样从自己做起,洁身自好,为天下树立好的榜样,百姓都会心甘情愿顺从,也就避免了法律制裁的强制性。

另外,孔子也非常直接地批评了季康子。盗贼成灾是当时春秋各国都存在的问题。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一年,即孔子出生的前一年,鲁国盗贼泛滥。当时执政的季武子责备官员禁盗不力,那官员反过来责备季武子说:“你作为鲁国的正卿,其他国家的大夫盗取了本国的土地来投奔你,你将我国国君的姑母嫁给他,并且还赏赐了那些跟随他叛逃的人。像你这样赏赐盗贼、鼓励偷盗之事,我怎么能禁止得了盗窃之事呢?”季武子不能改正。他的继承人季康子问孔子同样的问题,于是孔子借题发挥,批评季康子贪得无厌。孔子认为如果人存在贪欲,就会起盗心,就会做出盗窃之事。上行下效,如果上位者没有贪欲,那么百姓就会以贪婪为耻。这同样说的是孔子正人先正己,强调德治的政治主张。

【贪得无厌】

贪图名利之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 文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啊?”孔子说:“处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啊。只要你心向善,老百姓就会跟你一样向善的。君子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阅读赏析

可以说,君主有什么样的品德,那么国家也会盛行什么样的风气。如果说一国之主昏庸无道,那么国家便会混乱,老百姓失去价值取向,就可能会发生暴乱,推翻统治。相反,如果君主开明,那整个社会也会和谐安定。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可以说他的人格极尽完美:好学不倦,严于律己,崇尚节俭,勤政爱民,宽仁大度。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有一个叫王著的文臣,原是后周的臣子,这时他喝醉了酒,突然思念起故主来,就在宴席上当众喧闹。其他大臣闻此,都大惊失色,替他捏一把汗。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搀扶出去。后来,有人告诉太祖说:“他当众喧哗说思念故主,应当降罪严惩。”太祖从容地说:“他喝醉了,在后周时,我跟他同朝为官,很清楚他的脾气。喝醉了,哭哭故主也没什么的。”由此可见,宋太祖非常重视人才,也因为这一点,宋朝开启了一个文治盛世,全国上下都开始崇尚读书,兴起了学习的风气。

阅读思考

1.孔子眼中的“仁”是什么样的?

2.司马牛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兄弟?

词语积累

反省 任人唯贤 成命 勤政 竭尽全力 贪得无厌

经典名句

1.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