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思想:子罕篇的赞誉与影响

孔子思想:子罕篇的赞誉与影响

【摘要】: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是提倡“入世”的,也就是说,他不反对求职做官,他认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才能实现相应的社会价值。它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被世人传颂千百年,如今已经融入整个中国的社会之中,成为社会道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赏析事实上这是在赞扬孔子的四种美德。事实上,孔子并不是在慨叹凤凰与河图这种传说中圣物的不出现,而是在感慨他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的一生。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 文

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却注重命运和仁德。

阅读赏析

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并不说明他清心寡欲,而是他把“功利”看成是一种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工具,而不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孔子是提倡“入世”的,也就是说,他不反对求职做官,他认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才能实现相应的社会价值。

【清心寡欲】

指保持内心清净,少有欲念。

孔子非常注重“命运”的作用。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想要成大事的人,这三者缺一不可。而天时,就是指时机,延伸了说也就是命运。时机未到,命运未来,即使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欲成其事也是非常困难的。

仁德这两个字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论语》中,仁德也是被反复提到并备受重视的。它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被世人传颂千百年,如今已经融入整个中国的社会之中,成为社会道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 文

孔子戒除这四种毛病:不擅自猜疑,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阅读赏析

事实上这是在赞扬孔子的四种美德。意、必、固、我,都与仁义道德相悖,因此孔子“绝四”,绝对不做这四种违背道德的事。这个“绝”字是很值得注意的,因为“绝”就是“绝对的杜绝”,从来都不。我们知道,要做到“绝对”是非常困难的。这不是“绝对不抽烟”、“绝对不喝酒”,而是四种品行上的涵盖范围比较广的行为。孔子在这种范畴上能说“绝不”,可见他的道德修养之高,自律能力之强,的确是令后人无法望其项背的。

【望其项背】

能够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比喻有能力赶得上。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 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没有去做官,所以掌握了许多技艺。’”

阅读赏析

孔子提倡“入世”、“学而优则仕”,并不反对做官。然而他说自己“不试”,不试就是没有被国家任用为官吏,“不试”之后就多了许多时间来学习技艺,所以能够多才多艺。孔子常被别人称为“圣人”、“天才”,但他自己从不这样认为,也并不因此沾沾自喜。他认为自己能有这样那样的学识与成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也因此掌握了许多技艺。

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学问来源于生活,并需要实践的检验与磨练。而要在生活中锤炼各种技艺,不仅需要毅力与努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若是做了官,日理万机,忙碌终日,奔波于仕途,当然就挤去了“实践”的时间。“业精于勤”,没有反复的锤炼,想要“多才多艺”也就成了不易破解的难题。

【锤炼】

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 文

孔子说:“凤凰不到来,河中不出图,我已经没有希望了。”

阅读赏析

凤凰是古代的瑞鸟,象征着吉祥与太平。据传说,周文王时凤凰曾鸣于岐山。河图是黄河里出现的图画,象征着有圣人出现。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够被称作圣人的寥寥无几。这些圣人如何使用河图洛书,未见文字记载。可是被儒家尊为圣人的孔子,也将河图洛书的再现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以至于发出了“河图不出,吾已矣夫”这样沉痛的感慨,由此可见河图洛书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分量。

事实上,孔子并不是在慨叹凤凰与河图这种传说中圣物的不出现,而是在感慨他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的一生。晚年将至,而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毕生的理想几乎化为乌有,这怎能不让人哀叹。

【泡影】

比喻落空的事情或希望。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 文

子贡说:“如果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好的买主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买主呢!”

阅读赏析

【束之高阁】

把东西捆绑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弃置不用。

这段对话表达出孔子的处世态度,即“沽之”,卖的不是玉,是自己,是自己的才学、知识、能力。孔子认为,有道德,有学问,像美玉一样的人才,当然要入世做官,用自己的才华为世人造福。孔子主张“学以致用”,有学问当然要推销自己,让“贾者”,即统治者知道并任用。然而“贾者”必须是“善贾者”,好的买主,好的国君,能让自己展示才华的国君,这样才能摆脱束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事实上,“待贾而沽”是当时社会有才华的人们无奈的选择。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而孔子的见解也是有道理的。一个有学识的人,若把自己的知识束之高阁,那么再好的人才也会被埋没,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价值,也不会被发掘出来去造福人类社会。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 文

孔子要到九夷的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道:“那种地方非常落后,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落后又有什么关系呢?”

阅读赏析

在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闭塞】

交通不便;偏僻;风气不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文(www.chuimin.cn)

孔子站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昼夜不停。”

阅读赏析

孔子临岸观水,看到大江滚滚东流,昼夜不停,一去不返,因而发出感叹。从字面上理解,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但是能使孔子发出这种深切感慨的,大概只有他自己吧:想到自己老之将至,就连孔子也禁不住发出这样悲切的感叹。从这句话的感情色彩上我们可以推测,孔子说这句话并不是要阐述某种道理,而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叹,也就是说孔子这时去掉了“中庸”的面孔,话语中含有个人的伤感成分。时光匆匆流逝,自己行将就木,孔子不会不去思考“死”这个人类解不开的谜题。想到这,我们不禁联想到《论语·先进篇》里的一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在这里避开了季路的“敢问死”的问题,孔子给出的理由是“未知生,焉知死”,但我们知道这个理由过于牵强附会,因为生与死根本是两个概念。相反,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孔子对“死”这个问题曾思考过很长时间,虽然如此,他还是对此迷惑不解,有疑惑就有畏惧,有畏惧心中便存有不安。因此,一个逐渐走向死亡边缘上的人发出“逝者如斯夫”这样的感慨,是不足为怪的,也可以说这是孔子的牢骚。

【牵强附会】

勉强把本不相关或关联不大的事物硬扯到一起。

虽然这样,我们现代人还是可以从中得出一个道理,即“时不待我”。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忘记它,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懂了它,我们便不再只是跟着时间跑,而是让时间跟着自己跑;懂了它,我们就不会再无病呻吟,乱发感叹,而是会积极行动起来;懂了它,我们才会懂得去花时间思考生的问题,而不是因为畏惧死亡,整日惶惶不安。最后,我们坐在河边看着世间一切荣辱如流水般逝去,而自己则笑看人生,这岂不是别有一番境界?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 文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美色一样的人。”

阅读赏析

孟子·告子上》中有一句话说:“食、色,性也。”意思是饮食和男女之情是人的本性。结合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本篇章的意思是说,食、色是人的求生本能,而道德则属于人的精神层面,人很难超越和突破他的本性,达到圣人的道德标准。不管孔子是以责备“好色者”的态度还是以中庸评论家的态度来说这句话的,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出一个观点,即圣人只是一种向往,是人们想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

唐玄宗曾经为了杨贵妃而“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因此误了整个国家社稷。我们现代人不至于像唐玄宗那样,但我们也应该吸取教训,处理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努力去达到那种圣人的理想状态。整部《论语》基本上都是有关治学和修身的,我们虽不至于完全按照《论语》中所讲的原则行事,但是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人生,思考整个世界,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在精神中探索的过程。比如,我们读书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得书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读书所带来的精神享受。读一首诗,你能置身于其中的美妙境界;读一篇小说,你可以同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这便是读书的乐趣。

因此,我们不见得必须做到“好德胜于好色”,孔子也从来没这样形容过自己,我们要做到的是不忘每时每刻享受精神追求带给自己的乐趣。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 文

孔子说:“听我讲学能够始终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阅读赏析

【相得益彰】

两个人或两件事相互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颜回听孔子讲学,能够始终如一,不倦怠,所以孔子给颜回上课,越教越高兴,颜回更是越听越有兴趣。可谓师不倦,生不惰,师生相得益彰,其乐融融。孔子为什么说“不惰”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呢?可见其他学生都没有颜回这样的学习欲望。也就是说,学习要有主动性,有了主动性,老师教得也就越投入,老师越投入,你学得就越多。“语之而不惰”,听到老师的教诲,心领神会,并立即在生活中落实,这是学生应有的品德。老师有道,学生有敬,教学相长,有效互动,这是老师所期待的理想教学状态。所以,遇到颜回这样的学生,孔子内心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 文

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只看到他不懈进取,却从未见过他停滞不前。”

阅读赏析

颜渊聪敏好学,安贫乐道,德行一致,可谓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颜渊的英年早逝,对孔子的打击很大,就像他死去了最喜爱的儿子一样。孔子感叹颜渊的命运,同时也表达了孔子所欣赏的治学态度:勇往直前,永不停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做人做事或做学问,都要有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这里说的学无止境并不是要求一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学习,而是强调要坚持不懈,学习的时候也要掌握方法,要松弛有度、劳逸结合,否则心力憔悴就有可能像颜渊一样让人惋惜。

【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 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令人畏惧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可如果四十岁或者五十岁还没有名声,就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了。”

阅读赏析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孔子的意思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一方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另一方面是“人到中年万事休”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既是鼓励,又是鞭策。鼓励年轻人珍惜青春的宝贵时光,茁壮成长,掌握足以让老一辈感到可畏的本事。鞭策年轻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要虚度了青春年华,到中年时仍默默无闻,一无所成。

【鞭策】

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后生可畏”的生动形象写照。一日之计在于晨,抓住了晨光,后面的事情就大有时间可做了啊!

孔子寄希望于青年,勉励青年及时立学,切莫老大徒伤悲。我们说有志不在年高,年轻一代超越前辈,这是必然。其根据就是:一、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每一代人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向上攀登的,看上去,自然就高于前人。二、推陈出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知识,每代人都为此付出了几乎毕生的精力。但当时代进步,上一代人的知识往往老化而不适应,下一代人必然以上一代人所没有的知识而使上一代相形见绌。这样,以一生献身事业的人,一定为后来者居上而欣慰鼓舞。当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超越上一代。一个人到四五十岁还没有成就,那以后往往难有成就。这也是一般情况。实际上四五十岁以后有成就的还是有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

【相形见绌】

跟同类的人或同类事物相比较,显出很不足。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文

孔子说:“三军能够失去主帅,但一个人不能够失去自己的志向。”

阅读赏析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在两千五百多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能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可以看成对人的尊重,甚至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在同时代的西方社会还把神的意志当成至高无上的意志去崇拜的时候,孔子已经意识到普通人的志向也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也就必须给予重视。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轻易改变普通人的意志。

既然不能改变,或者难以改变,那么怎样尊重“民”的意志就是每个“官”必须考虑的要点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