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歌德均认为自我发展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子路问“君子之道”,孔子说:“修己以敬。”但,孔子又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的本性,富有恻隐之心。君子居上不骄,为下不卑。君子之风,在于“重”一字。这就是君子高贵的原由。君子对其亲友,因持之以礼;但对其子,则不过份亲昵私爱。......
2023-08-16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 文
孔子说:“阐述前人的学说而没有创新,相信并且喜爱古代的文化,我私下把自己和老彭相比。”
阅读赏析
【笃信】
忠实地信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反映出孔子在治学上的一个弊端,即盲目崇拜古人留下来的思想道德观念,顽固不化,不能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之所以“述而不作”,就是因为太过笃信古代文化,认为最原始的思想理念才最值得提倡,而否认新兴事物,否认社会的进步。在孔子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用来编撰整理古代的文化典籍,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还修订了《春秋》,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保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影响深远。然而孔子在对这些书卷典籍进行整理编撰的时候,完全按照了“述而不作”的原则,只是单纯地整理与修订,并没有在原作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得孔子的历史成就大打折扣。
历史的车轮不停转动,社会也随之进步,如果真的像孔子说的那样“述而不作”,社会就会停留在历史上的某一个阶段,这在孔子的心中是理想社会,但在我们眼里却是极为可怕的。事实上,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不仅要“述而有作”,还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辩证地汲取前人的思想文化,并把其中优秀的内容发扬光大,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 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阅读赏析
“默而识之”,意思是默默地把需要学会的知识记在心中。既然做学问,就要心无旁骛,不要学会了一点皮毛就急着表现自己,而是要把知识默默地领会在心,并且学会用心去体会。
“学而不厌”,是指坚持不懈地学习而并不感到满足和厌倦。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又有几人?要做到学而不厌,就要做到喜欢学习,以学习为乐,并渐渐在学习中养成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诲人不倦”,这是孔子所倡导的教学态度。作为教师,要以一己之力面对几个、十个、数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所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若要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业与成长,这又何其困难!而“诲人不倦”,是坚持不懈地这样做,这就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
事实上,这三种品质都是孔子所具有的,因此他要说:“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可见孔子无论对人还是对己,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
【面面俱到】
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 文
孔子说:“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勤于讲习,听到道义不能去亲身实践,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就是我的忧虑啊!”
阅读赏析
在本章节中,孔子指出了种种不合乎道理的社会现象。春秋末年,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约束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争相抢夺地盘,打得不亦乐乎。在这种环境下,还有几个国君能真正重视礼乐与教育?国君不能做出表率,百姓也不能自发地纠正错误,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衰败。孔子虽然一再倡导仁政,但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自责。
无独有偶,孔子所忧虑的这些事情现在也是屡见不鲜。学习风气浮躁导致学生学识浅薄,而应试教育又使学习更加偏向于目的性与功利性,扭曲的社会风气使许多人知错不改,将错就错,最终落进无底的深渊。而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做一个有文化、有素质、有道德的现代人,这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孔子在这里采用了一种正话反说的方式,说出了自己对弟子们的期待,他将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能改等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能够完善,知识才能够丰富。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 文
孔子小心而行的事情有三种:斋戒、战争、疾病。
阅读赏析
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行事非常稳重、谨慎,但他认为更应该慎之又慎的是三件事:“齐”、“战”、“疾”。在古代,齐、斋同音,古书里多借用齐为斋。古人在祭祀之前,都要沐浴更衣,戒食荤酒,以表示对神明的虔诚,这就叫做斋戒。在中国历史中,上至封建帝王,下至村野小民都特别重视这种宗教活动。
【虔诚】
恭敬而有诚意。
而“战”,就是战争。孔子认为,行王道的国君,不入侵别的国家,但一定要防御敌人的入侵,所以“战”是无法避免的。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或攻,或守,或逃。然而,只要涉及到战争,就不免要牵扯到国家的政治、人民的生活,所以,孔子认为对待战争必须慎之又慎。
“疾”是指疾病,孔子为什么说要慎重地对待疾病呢?这里面有两个概念。
一方面是为了养身,小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变成大病,而大病若不对症下药就有可能变成不治之症,所以要懂得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
在坏事刚刚露出苗头时就加以防备和制止。
另一方面,除了这种疾病之外,还有一个国家不能不重视的传染病。这种病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就有可能发展成威力巨大的灾难。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医疗设施与医疗水平与现在也相差甚远,一旦传染病发,就有可能导致整个诸侯国及其邻国的政治瘫痪,而人民的大量死亡也会引起严重的社会恐慌,如此严重的后果,怎么能不慎重对待呢?
孔子主张慎重对待这些事情,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也要以孔子为师,肩负起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 文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很长时间之内都品不出肉是什么滋味。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阅读赏析(www.chuimin.cn)
《韶》是当时在贵族的社交活动中经常演奏的古乐。孔子事实上是一个音乐大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之后,在很长时间内都品不出肉的滋味,说明《韶》乐是多么让人回味无穷,让孔子整日痴迷在乐曲中不能自拔。“不图为乐至于斯也”,是孔子感慨音乐的回味无穷以及演奏者的技艺高超,但也隐隐表达了另一层含义,即孔子感慨到娱乐对一个人的吸引力竟然如此之大,进而担心那些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国君与王公大臣们,担心他们不理政事,玩物丧志。
【回味无穷】
比喻事后回忆起来仍然很有意味。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 文
孔子说:“我并不是天生就拥有现在的知识,我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奋追求而得来的呀!”
阅读赏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学习前人知识、智慧的三个步骤:好、敏、求。首先,对前人知识、智慧所凝结成的遗典、典章等必须尊重、善待进而学习、研究,才谈得上“好”。尊重、善待进而学习、研究,真正把握以后,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印证,这才是“敏”。“敏”,有两层的含义:其一,前人知识、智慧都来源于其当下的实践,而时代变化了,条件变化了,其应用可能要失效,可能有所改变,这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印证、发现;其二,对前人知识、智慧的把握,特别对于那些洞穿时间的智慧的把握,必须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摸索,才能发现前人的真义,决不能像某些人对待孔子、马克思那样,根本没弄明白就扮代表,这样是谈不上“好”,更谈不上“敏”了。有了印证,自然就有了选择的基础,选择不是机械地挑选,不是用对错等简单标准来划分,而是根据当下的实践有机地发展、延伸,这样才不辜负古人,也不辜负自己,这才算得上是“求”。
孔子把人按照智力和认识的程度不同分成了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者”就是孔子口中所说的“上智”,即天才。但是,孔子却否定自己就是天才,对于天才这个问题,孔子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在这一章中,他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并且总结了两条学习修养的经验:一是好古,二是勤学。将古代文化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勤奋学习来获取知识。孔子在这一章中再次重申了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通过勤奋和努力都能够成为有文化的人。这里一方面固然有孔子的谦虚在里面,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大家,自己的知识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想用此来鼓励学生们发奋学习,成为各方面的人才。既然孔圣人都是如此,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更应该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 文
孔子不说关于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的事。
阅读赏析
孔子认为,对于鬼神,虽然应该保持毕恭毕敬的态度,但以常理推断,这是虚无缥缈的,所以也就不能轻易说出口。在春秋战国那种巫术十分流行的时代,孔子的这种态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事,重视人生现实的倾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并不能因为这点就说孔子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只是要求自己“慎言”——不随便说不该说的话,这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处世智慧。
【虚无缥缈】
形容虚幻渺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 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而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
阅读赏析
孔子认为,几个人在一起走,那么他们之中某个人的长处一定值得其他人去学习,就算他们有缺点,也可以作为借鉴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而天下有何人不可做我的老师呢?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向别人请教。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借鉴】
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收教训。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晕,使我们恰恰难以分辨出哪些是他们的优点,哪些是他们的缺点。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 文
孔子说:“仁德距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阅读赏析
孔子认为,“仁德”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为仁”还是“为恶”全看自己。如果发自内心地想要做“仁德”的人,那么实际上你就已经是“仁德”之人了。所谓“修身养性”,实际上都是对“仁德”的发展,使自己更加完善,使“仁德”在自己心中更加根深蒂固,完全成为自身的美好品德。
“仁在当前,义在当下”,这也告诉我们,如果立志做一件事情,或者改正什么错误,就要马上行动。只要真正开始做了,无论多么遥不可及的理想也都有了实现的可能。否则,无论写了多么详细的计划,无论发了多么真心诚意的誓言,光说不做,就永远也没有开始。
【根深蒂固】
比喻基础稳固。
阅读思考
1.孔子认为在做学问方面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2.孔子小心对待的三件事是什么?
词语积累
笃信 面面俱到 虔诚 防微杜渐 回味无穷 虚无缥缈 借鉴 根深蒂固
学习指导
本篇主要讨论为学、修养、教育等问题,其中有些章节反映了孔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孔子性格的重要资料。
有关论语的文章
孔子与歌德均认为自我发展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子路问“君子之道”,孔子说:“修己以敬。”但,孔子又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的本性,富有恻隐之心。君子居上不骄,为下不卑。君子之风,在于“重”一字。这就是君子高贵的原由。君子对其亲友,因持之以礼;但对其子,则不过份亲昵私爱。......
2023-08-16
本节讲述的是孔子的治学方法,即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行之一年,而四方诸侯则焉。本节孔子用自谦的说法阐述了好学的态度。本节孔子阐述了四种不同层次的人:圣人、善人、君子、有恒者。......
2023-10-21
孔子每致叹于礼乐之废。仲尼尝因以论正名之意。《韩诗外传》曰:孔子侍坐于季孙。此皆孔子重名分以行礼治之大略也。孔子既以礼乐为治国平天下之具,然礼乐早兴于唐虞之世,历夏商周,其制益备。此则孔子制作礼乐之意,微见于此,盖合四代而择其中者也。孔子之言治,大抵本之以德,达之以礼,至于风俗既移,则仁化成焉。故富与教又是孔子推行礼治之原。孟子愿学孔子,其言政治尤善祖述孔子者也,故附著其说于此。......
2023-11-21
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身亡,埃米尔及王室成员逃往沙特。8月8日,伊拉克宣布与科威特“合并”。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联合国接二连三通过制裁伊拉克的决议。整个战争以空袭、反空袭的方式进行。27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关于伊拉克的决议。大部分中东国家卷入了这次战争。......
2023-11-27
[42]作为中国现代化初期最大事件的市场经济,它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思想解放的经济基础。传统惰性的巨大张力,暴露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人格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23-11-29
说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还应指出的是,在当代哲学中,有不少学者否认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的世界观。海德格尔认为,把哲学解释为世界观,是从功能性的角度理解哲学。这种理解使哲学把知识学作为基本范式,这就使要求处理伦理、审美与信仰之类的价值问题的哲学与作为知识论的科学世界观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把哲学等同于科学。按海德格尔的理解,所谓理论化的世界观,无非是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所达成的对世界的理解。......
2023-11-20
第一节 构图的原则与要素对摄影者来说,构图是一门基本功,它是为了表达拍摄的意图,对画面内容所做的安排和处理。图7-2《憩》二、构图的要素TWO一张照片在内容和形式上包含了诸多要素,从结构上来说,构成摄影构图的基本要素包括被摄主体、陪体、前景、背景和环境。......
2023-07-21
16.7.3薪酬管理的内容薪酬管理,是指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