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的治学原则与现代社会进步的冲突

孔子的治学原则与现代社会进步的冲突

【摘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反映出孔子在治学上的一个弊端,即盲目崇拜古人留下来的思想道德观念,顽固不化,不能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之所以“述而不作”,就是因为太过笃信古代文化,认为最原始的思想理念才最值得提倡,而否认新兴事物,否认社会的进步。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 文

孔子说:“阐述前人的学说而没有创新,相信并且喜爱古代的文化,我私下把自己和老彭相比。”

阅读赏析

【笃信】

忠实地信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反映出孔子在治学上的一个弊端,即盲目崇拜古人留下来的思想道德观念,顽固不化,不能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之所以“述而不作”,就是因为太过笃信古代文化,认为最原始的思想理念才最值得提倡,而否认新兴事物,否认社会的进步。在孔子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用来编撰整理古代的文化典籍,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还修订了《春秋》,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保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影响深远。然而孔子在对这些书卷典籍进行整理编撰的时候,完全按照了“述而不作”的原则,只是单纯地整理与修订,并没有在原作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得孔子的历史成就大打折扣。

历史的车轮不停转动,社会也随之进步,如果真的像孔子说的那样“述而不作”,社会就会停留在历史上的某一个阶段,这在孔子的心中是理想社会,但在我们眼里却是极为可怕的。事实上,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不仅要“述而有作”,还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辩证地汲取前人的思想文化,并把其中优秀的内容发扬光大,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 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阅读赏析

“默而识之”,意思是默默地把需要学会的知识记在心中。既然做学问,就要心无旁骛,不要学会了一点皮毛就急着表现自己,而是要把知识默默地领会在心,并且学会用心去体会。

“学而不厌”,是指坚持不懈地学习而并不感到满足和厌倦。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又有几人?要做到学而不厌,就要做到喜欢学习,以学习为乐,并渐渐在学习中养成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诲人不倦”,这是孔子所倡导的教学态度。作为教师,要以一己之力面对几个、十个、数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所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若要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业与成长,这又何其困难!而“诲人不倦”,是坚持不懈地这样做,这就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

事实上,这三种品质都是孔子所具有的,因此他要说:“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可见孔子无论对人还是对己,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

【面面俱到】

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 文

孔子说:“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勤于讲习,听到道义不能去亲身实践,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就是我的忧虑啊!”

阅读赏析

在本章节中,孔子指出了种种不合乎道理的社会现象。春秋末年,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约束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争相抢夺地盘,打得不亦乐乎。在这种环境下,还有几个国君能真正重视礼乐与教育?国君不能做出表率,百姓也不能自发地纠正错误,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衰败。孔子虽然一再倡导仁政,但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自责。

无独有偶,孔子所忧虑的这些事情现在也是屡见不鲜。学习风气浮躁导致学生学识浅薄,而应试教育又使学习更加偏向于目的性与功利性,扭曲的社会风气使许多人知错不改,将错就错,最终落进无底的深渊。而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做一个有文化、有素质、有道德的现代人,这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孔子在这里采用了一种正话反说的方式,说出了自己对弟子们的期待,他将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能改等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能够完善,知识才能够丰富。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 文

孔子小心而行的事情有三种:斋戒、战争、疾病。

阅读赏析

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行事非常稳重、谨慎,但他认为更应该慎之又慎的是三件事:“齐”、“战”、“疾”。在古代,齐、斋同音,古书里多借用齐为斋。古人在祭祀之前,都要沐浴更衣,戒食荤酒,以表示对神明的虔诚,这就叫做斋戒。在中国历史中,上至封建帝王,下至村野小民都特别重视这种宗教活动。

【虔诚】

恭敬而有诚意。

而“战”,就是战争。孔子认为,行王道的国君,不入侵别的国家,但一定要防御敌人的入侵,所以“战”是无法避免的。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或攻,或守,或逃。然而,只要涉及到战争,就不免要牵扯到国家的政治、人民的生活,所以,孔子认为对待战争必须慎之又慎。

“疾”是指疾病,孔子为什么说要慎重地对待疾病呢?这里面有两个概念。

一方面是为了养身,小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变成大病,而大病若不对症下药就有可能变成不治之症,所以要懂得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

在坏事刚刚露出苗头时就加以防备和制止。

另一方面,除了这种疾病之外,还有一个国家不能不重视的传染病。这种病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就有可能发展成威力巨大的灾难。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医疗设施与医疗水平与现在也相差甚远,一旦传染病发,就有可能导致整个诸侯国及其邻国的政治瘫痪,而人民的大量死亡也会引起严重的社会恐慌,如此严重的后果,怎么能不慎重对待呢?

孔子主张慎重对待这些事情,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也要以孔子为师,肩负起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 文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很长时间之内都品不出肉是什么滋味。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阅读赏析(www.chuimin.cn)

《韶》是当时在贵族的社交活动中经常演奏的古乐。孔子事实上是一个音乐大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之后,在很长时间内都品不出肉的滋味,说明《韶》乐是多么让人回味无穷,让孔子整日痴迷在乐曲中不能自拔。“不图为乐至于斯也”,是孔子感慨音乐的回味无穷以及演奏者的技艺高超,但也隐隐表达了另一层含义,即孔子感慨到娱乐对一个人的吸引力竟然如此之大,进而担心那些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国君与王公大臣们,担心他们不理政事,玩物丧志。

【回味无穷】

比喻事后回忆起来仍然很有意味。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 文

孔子说:“我并不是天生就拥有现在的知识,我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奋追求而得来的呀!”

阅读赏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学习前人知识、智慧的三个步骤:好、敏、求。首先,对前人知识、智慧所凝结成的遗典、典章等必须尊重、善待进而学习、研究,才谈得上“好”。尊重、善待进而学习、研究,真正把握以后,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印证,这才是“敏”。“敏”,有两层的含义:其一,前人知识、智慧都来源于其当下的实践,而时代变化了,条件变化了,其应用可能要失效,可能有所改变,这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印证、发现;其二,对前人知识、智慧的把握,特别对于那些洞穿时间的智慧的把握,必须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摸索,才能发现前人的真义,决不能像某些人对待孔子、马克思那样,根本没弄明白就扮代表,这样是谈不上“好”,更谈不上“敏”了。有了印证,自然就有了选择的基础,选择不是机械地挑选,不是用对错等简单标准来划分,而是根据当下的实践有机地发展、延伸,这样才不辜负古人,也不辜负自己,这才算得上是“求”。

孔子把人按照智力和认识的程度不同分成了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者”就是孔子口中所说的“上智”,即天才。但是,孔子却否定自己就是天才,对于天才这个问题,孔子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在这一章中,他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并且总结了两条学习修养的经验:一是好古,二是勤学。将古代文化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勤奋学习来获取知识。孔子在这一章中再次重申了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通过勤奋和努力都能够成为有文化的人。这里一方面固然有孔子的谦虚在里面,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大家,自己的知识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想用此来鼓励学生们发奋学习,成为各方面的人才。既然孔圣人都是如此,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更应该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 文

孔子不说关于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的事。

阅读赏析

孔子认为,对于鬼神,虽然应该保持毕恭毕敬的态度,但以常理推断,这是虚无缥缈的,所以也就不能轻易说出口。在春秋战国那种巫术十分流行的时代,孔子的这种态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事,重视人生现实的倾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并不能因为这点就说孔子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只是要求自己“慎言”——不随便说不该说的话,这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处世智慧。

【虚无缥缈】

形容虚幻渺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 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而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

阅读赏析

孔子认为,几个人在一起走,那么他们之中某个人的长处一定值得其他人去学习,就算他们有缺点,也可以作为借鉴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而天下有何人不可做我的老师呢?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向别人请教。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借鉴】

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收教训。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晕,使我们恰恰难以分辨出哪些是他们的优点,哪些是他们的缺点。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 文

孔子说:“仁德距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阅读赏析

孔子认为,“仁德”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为仁”还是“为恶”全看自己。如果发自内心地想要做“仁德”的人,那么实际上你就已经是“仁德”之人了。所谓“修身养性”,实际上都是对“仁德”的发展,使自己更加完善,使“仁德”在自己心中更加根深蒂固,完全成为自身的美好品德。

“仁在当前,义在当下”,这也告诉我们,如果立志做一件事情,或者改正什么错误,就要马上行动。只要真正开始做了,无论多么遥不可及的理想也都有了实现的可能。否则,无论写了多么详细的计划,无论发了多么真心诚意的誓言,光说不做,就永远也没有开始。

【根深蒂固】

比喻基础稳固。

阅读思考

1.孔子认为在做学问方面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2.孔子小心对待的三件事是什么?

词语积累

笃信 面面俱到 虔诚 防微杜渐 回味无穷 虚无缥缈 借鉴 根深蒂固

学习指导

本篇主要讨论为学、修养、教育等问题,其中有些章节反映了孔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孔子性格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