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滇金丝猴与傈僳族:和谐共存、保护互助

滇金丝猴与傈僳族:和谐共存、保护互助

【摘要】:傈僳族称滇金丝猴这种猎物为“扎米普扎”。目前这个村寨的多位村民都成为了保护区的巡护员,负责为滇金丝猴群投食、协助科研调查等工作,并从中获得额外收入。滇金丝猴与巡护员们和谐相处、互相成全也互相照应着。周边的村民现在知道,保护滇金丝猴其实就等于保护自己一家。这样发展的民族文化对滇金丝猴种群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阳光洒向雪峰,杜鹃开满山崖,云岭精灵躲进密林,在其中或大快朵颐,或闲庭漫步,或嬉戏打闹,巍峨绵延的云岭山脉自成一方净土。这里不仅是滇金丝猴的乐园,同时还是傈僳族白族藏族、普米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故土。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物种,滇金丝猴栖息地所在地各级政府、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科研机构和自然保护机构(NGO)同心协力在人和自然两方面下了大力气:一是专门成立由当地傈僳族民众自发组织的护猴队或护林队,对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进行看守巡护,为滇金丝猴守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二是投入巨额资金,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林产业建设工程等众多林业重大工程项目,并探索“社区共管”的保护模式,将滇金丝猴保护与周边居民的生存需求相结合,创造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生态环境,人猴共同发展。

77

傈僳族是我国一个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傈僳族曾属于“乌蛮”的一支,在唐朝以后的民族大分化大变迁中逐渐演变,最后在西迁过程中完全从“乌蛮”中独立出来,发展为单一民族。傈僳族长年以狩猎为生,深耕于民族文化,傈僳族男人因此都箭艺了得,枪法出色。怎么能最高效地用陷阱杀死野兽,在云岭这座大山里不会有人比傈僳族猎人更熟练。2000年以前,砍树卖木、打猎是白马雪山很多傈僳族猎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傈僳族称滇金丝猴这种猎物为“扎米普扎”。随着伐木与放牧、猎人们的猎杀等多种原因带来的生态破坏,“扎米”的数量曾一度急剧骤减,其栖息地也遭受到严重破坏。为了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打击和制止偷猎和盗伐林木资源等非法破坏行为,1997年,维西县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始招募护林员看山护猴。从那时起,先后有几十名来自保护区辖区内塔城响古箐傈僳族村寨的老猎人不仅被劝服放下了跟随自己大半辈子的猎枪,还加入了滇金丝猴巡护队。据不完全统计,从建立至今,巡护队在250平方公里,海拔3000~42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的巡护路程累计已达17.6万公里。从猎人转变为“扎米保镖”,在护林员和看猴人的不断守护下,白马雪山塔城地区的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200多只上升到现在的450多只。如今,傈僳人对大自然的这份热爱一直在沿续着,随着“扎米保镖”的坚持,越来越多的傈僳村民愿意与滇金丝猴日日相伴,愿意为滇金丝猴的繁衍生息和保护出一份力。(www.chuimin.cn)

与巡护队建立的同时,保护区管理部门从政府和相关自然保护机构争取到资金,开始在社区搞生计替代计划。所谓的生计替代,是指村民们在外力帮助下,调整产业结构,从依靠伐木和林下采集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中药材种植、养蜂等产业,进而减少林下活动,达到保护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目的。此外,政府对保护区周边的村寨还开展了能源替代计划,通过安装太阳能路灯、发放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灶,进一步减少村民对薪柴的使用,达到保护森林的目的。通过“扎米”开展起来的生态旅游和科研项目,也给响古箐的村民带来了实惠。目前这个村寨的多位村民都成为了保护区的巡护员,负责为滇金丝猴群投食、协助科研调查等工作,并从中获得额外收入。对于村中的特困家庭,当地政府对他们的子女教育也会给予大力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都免费。若是考上大学大学生阶段每人每年还可以得到5000元的补助。因此,村寨里有了更多的大学生。

滇金丝猴与巡护员们和谐相处、互相成全也互相照应着。周边的村民现在知道,保护滇金丝猴其实就等于保护自己一家。正如一位八十多岁的傈僳族老人所说:“猴子是灵性的,没有它们,山林将失去灵性。” 这样发展的民族文化对滇金丝猴种群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