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滇金丝猴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其社群有着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模式。家庭群与一两个由成年“光棍汉”们组成的“全雄群”在同一区域活动,争夺繁殖机会,这样形成了重层社会的第二个层次:群组。在滇金丝猴社群中是没有猴王的,家庭单元中的雄猴称之为主雄或家长,雌猴们组成后宫,实行一夫多妻制。因此,形成了滇金丝猴松散的母系社会。
作为万物之长的灵长类,在距今6500多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末期就出现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少数灵长类演化出了一种复杂和特殊的重层社会结构:家庭不再独立生存,而是多个家庭通过血缘关系,形成氏族;氏族聚集在一起形成村落;多个村落彼此联系,形成更大的部族。人类社会就是典型的重层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动物,必须要群居,必须要社交,必须要既分工又合作,才能生存下去。基于生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说,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过于弱小,从进化的策略上来看,最有利的生存方式是抱团和协作生活。除人类外,典型的重层社会在非人灵长类中仅见于非洲的狮尾狒(Theropithecus gelada)、埃及狒狒(Papio hamadryas)和亚洲的五种金丝猴中。这种基于小家庭,由多个组织水平形成的社会模式,被动物学家称为“重层社会(Multilevel Society)结构”。
滇金丝猴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其社群有着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模式。以若干个关系较为亲密的类似“家庭”的一雄多雌单元(即单一雄性家长与多位雌性“后宫”)组成,这些家庭单元经常在一起移动,共同取食与休息,形成“家庭群”或称“繁殖分队”。这是重层社会的第一个层次。家庭群与一两个由成年“光棍汉”们组成的“全雄群”在同一区域活动,争夺繁殖机会,这样形成了重层社会的第二个层次:群组。多个临近的群组在特定的季节会短时间聚合形成更大的群体(个体数量可达400多只),即重层社会的第三个层次:社群。社群完成内部个体(基因)交流的使命后,又再次分离成不同群组,即社群的的分离-聚合行为。
在滇金丝猴社群中是没有猴王的,家庭单元中的雄猴称之为主雄或家长,雌猴们组成后宫,实行一夫多妻制。滇金丝猴的雌猴们个个是“女神”,雄猴们常常为了争夺“女神”来组织自己的小家庭,不惜大打出手,导致状况有时很惨烈。雌猴们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愿意为公猴生小猴子的,它们不仅要求老公够强壮,能够保护家庭和孩子,还要有生存能力来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体贴的暖男”也是它们择偶的标准之一。要是雄猴满足所有标准,就会得到更多雌猴的青睐,并有机会组成一个超级大家庭;繁盛家庭中的雄性家长甚至可以拥有六至十二个老婆。但滇金丝猴的家庭并不是恒久不变的,每隔几年,家庭里的雌性幼猴逐渐性成熟,雄性家长魅力也逐渐消失了,雄性家长就会被“全雄群”里的某个单身汉挑战。在挑战时,家庭单元群体大,最有魅力的雄性家长,便能够得到雌猴们的助力保住大家庭。因为一般生育过的雌猴,受血缘关系的牵制,亦或后天通过社会交往在后宫内形成了松散的联盟,轻易不会离开家庭。而有的小单元家庭,家长地位不稳固或者能力有限,hold不住整个大家庭,就会被取代,或者由于雌猴会再次迁移到其他家庭中使得该家庭日渐凋亡。既有雌性组成联盟,也有雄性的性吸引,稳定和谐。因此,形成了滇金丝猴松散的母系社会。(www.chuimin.cn)
“全雄群”或“全雄单元”则是由那些没有自己“家庭”成员的雄猴们组成,既有被家长赶出来的青年猴们,也有被挑战落败后以致妻离子散的前家长们。“光棍汉俱乐部”会游弋于家庭群的外围,活动时与各家庭单元保持一定距离,以此来避免和雄性家长们发生直接冲突,并起到警戒、开路与防御天敌的作用。每当年轻“光棍汉们”企图靠近时,家庭群中的家长们就会联合起来,驱赶入侵者。单身汉俱乐部里只有那些没有做过家长的成年年轻雄猴们才会伺机挑战那些看起来地位不保的家长,比如老婆又少还经常“家暴”老婆的雄猴。
因此,在这种社会模式下,只有最强壮的雄猴才有机会繁衍后代,这保证了种群的基因质量。一般雄性家长三四年就会更换一次,保证了“最强壮”。如果某位出色的雄性家长任期较长,因“吾家有女初长成”,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其亚成年女儿会主动迁移到其他家庭单元中;将“雄孩子”赶出家也是出于同样目的。雄性家长替换和雌猴随机迁移到其他单元的猴群中,使得遗传替换,这样就保证了基因的杂合性,避免了近亲繁殖,从而使滇金丝猴群体能形成数量庞大的群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