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星星之火:声音的回响

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星星之火:声音的回响

【摘要】:1930年,中共在上海开办了“无线电技术培训班”,初步接触到无线电技术领域;1930年底至1931年初,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工农红军先后取得了龙冈战役、东韶战役的胜利。其播发内容主要有:授权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文件,包括声明、宣言、通电、文稿、法律、法规;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新闻和红军部队的战斗捷报等。

1929年冬,中国共产党上海建立起第一座秘密电台;1931年1月,中央红军在江西宁都县的小布镇建立了第一座红色电台;1931年11月,著名的“红色中华新闻台”正式成立,与之合署办公的“红色中华通讯社”(以下简称红中社)是第一个用无线电台播发新闻的通讯社;1934年10月,红中社随大部队开始长征,不久对外广播中断;1935年11月,在瓦窑堡恢复对外广播;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在西安临时设立了红中社分社。

人才和设备是广播事业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1930年,中共在上海开办了“无线电技术培训班”,初步接触到无线电技术领域;1930年底至1931年初,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工农红军先后取得了龙冈战役、东韶战役的胜利。期间,红军缴获了敌人两部15瓦无线电收报机和一部发报机,俘虏了包括后来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等10名无线电技术员;2月,红一方面军又成立了无线电大队,开始举办无线电训练班,同时,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在瑞金创办,该校至1934年10月,共培训无线电报务、机务、司号和旗语等各类通信人员2100余人,4月~5月,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在战斗中缴获国民党军100瓦大功率电台1部,15瓦电台2部,并俘获敌28师无线电队全部人员,红军无线电队又一次得到扩充。12月,国民党第26路军在宁都起义再次为红军带来了一批电台和无线电技术员。为后来建立和发展红军无线电通讯事业以及广播事业奠定了基础

红中社创立之初仅有编辑、播音、发报、勤务和技修等工作人员约5~7人,当时广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拍发明码电报向广大地区传播新闻稿件;二是通过有线的方式挂设喇叭,在特定的区域传播消息。其播发内容主要有:授权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文件,包括声明、宣言、通电、文稿、法律、法规;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新闻和红军部队的战斗捷报等。同时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每天播发的文字广播,编辑成《参考消息》(原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国际新闻主要是宣传报道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以及日本侵占亚洲的消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成立了红中社西安分社,接受抄收红中社从陕北发来的电讯,内容主要是宣传抗日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www.chuimin.cn)

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政治军事斗争不断加剧和扩大,人民广播无线电事业也悄然诞生,其主要机构红中社是通过电台形式进行文字广播的,是广播的原始形态,其历史地位暂且不论,至少为广播事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员和设备。这种初始形态随红军长征的顺利结束,保存了各种技术力量的珍贵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