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80年回响:改革开放中的创新蜕变

80年回响:改革开放中的创新蜕变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山西广播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始终处于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在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中,一步一步完成由单纯的宣传单位向集喉舌、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现代主流媒体的“蜕变”。1993年4月8日,长城广播扩展为24小时全天候播音,在中国北方第一家实现全天候直播,被专家们誉为“南有东方,北有长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山西广播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始终处于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在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中,一步一步完成由单纯的宣传单位向集喉舌、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现代主流媒体的“蜕变”。

广播新闻创新创优,创造了“山西经验”

八九十年代是山西广播理想高昂、激情燃烧的一段岁月。一大批长在红旗下、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老三届”“老知青”,高考恢复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陆陆续续来到山西台,为山西广播队伍注入了新血液和新活力。

把广播搬到户外去,打破地域界限,办“没有围墙的广播”,让广播无处不在,小情大事、时时处处都有广播的声音和广播人的足迹,一直是这一代广播新闻人苦苦追寻的目标和探索的课题,在山西广播新闻史乃至于中国广播新闻史上创造了许多“新纪录”,也成为山西广播新闻宣传的制胜法宝和优良传统。

1985年,山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敬民、马小林沿昔日晋西北穷苦百姓逃荒“走西口”的路线徒步采访,历时82天,行程1000多公里,足迹遍及晋、陕、蒙三地,走访了几百人,以亲身经历感受和表达改革开放后晋西北农村的变化,他们采制的饱含激情的广播专题特写《难以忘却的歌声》获得联邦德国第十届柏林未来奖特别奖。1993年4月8日,长城广播扩展为24小时全天候播音,在中国北方第一家实现全天候直播,被专家们誉为“南有东方,北有长城”。1995年,长城经济广播组织《长城人家》大型采访活动,历时3个月,深入晋、陕、蒙25个县市,行程11162公里,播发150多条消息、70多组专题节目。同年,山西广播联合冀、鲁、豫、苏、皖五省电台以及珠江经济台跨省联合共同推出《抗战老区南北行》大型采访活动,行程总计10000多公里,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受到中宣部的重视和肯定。

此外,山西广播新闻节目实行滚动播出,大量增加正点新闻和带音响的报道、现场口头报道、现场直播以及电话采访等形式,突出了短、快、新、活、汇的优势;专题和文艺节目采用“主持人”形式播出,新闻、专题、文艺推行直播节目,让节目主持人与听众双向交流,充分发挥了广播的社会服务功能;健康之声广播作为全国首家医疗卫生专业广播,把健康信息和服务带给听众;探索节目质量管理改革,创立和实施了《山西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质量管理体系》等等。山西广播无论是在节目创新还是制度管理等方面都在全国广播业内开了风气之先,并获得广泛赞誉。(www.chuimin.cn)

加快广播事业建设,形成了“山西样本”

1981年12月20日,山西广播电台6部1室从后小河搬到位于迎泽大街318号新址,揭开了山西广播崭新的一页。30多年来,电台采制和播控设备经历了从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集成电路数字电路;广播节目录制技术从单声道、双声道发展到多声道(多轨)和立体声技术;广播信号传输从模拟技术发展到数字技术;广播频率由1个发展到8个;广播节目覆盖由太原市区扩大到全省及周边地区达6000多万人;广播节目制作、播出、存储等环节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

推进广播产业发展,走出了“山西路径”

山西广播在发展战略上,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地面广播的特点,紧密结合山西经济及区域市场的实际,在广播媒体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在媒体运营上,始终坚持节目立台和内容为王战略,以新闻为主体以专题、文艺为两翼的节目结构,以优质的节目和富于公信力的平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节目形态上,率先探索多样化的娱乐性广播节目样态及运营模式,不论是长城广播的热线互动节目《快乐电话》《幸运转盘》,城市之声的益智竞猜节目《步步为赢》,还是文艺广播首创的脱口秀节目《关不掉的RADIO》《爆棚三人组》等节目,都曾让人们听觉一新,也促进了广播广告收入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