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时任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在与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梅益的一次谈话中,首次提出“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
2023-11-22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前文所述,50年代末60年代初涌现出一批全新的对农广播节目,这些栏目试图模拟劳动人民的口吻,创造一种农村日常生活的聊天环境,来吸引农民收听。
以《阿富根谈生产、谈家常》为例,这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60年代初开办的节目,用以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当时的上海农村,大家互相称呼时经常会在人名前加个“阿”字,从“阿富根”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生活在上海农村的男性农民社员。节目中还设置了一个女性社员,名叫“小妹”,代表农村女性进行发言。如同栏目名称所示,阿富根和小妹谈的话题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还包括涵括邻里关系、婆媳关系、生活小常识在内的日常生活。⑲
在人物设定中,阿富根和小妹既有性别分工,同时也有代际差异,阿富根是“思想觉悟比较高、阅历深、见识广、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善于说古道今的”年长农民,而小妹则是“政治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文化水平高但是社会经验较少、农业生产技术懂得不多”的年轻农民。两人通过对话的方式讲述道理,如在1962年的六一儿童节,阿富根和小妹通过如下对话讨论儿童教育问题:
“阿:听了刚刚那位女社员讲的她怎样教育自己小囡爱护队里的作物,我倒想起一句老话来啦。
小:哦?啥个老话?
阿:这句老话是从前说书人用来警告世人的,叫‘天下父母几个知,教儿更比养儿难!’意思是……
小:哦,天下父母几个知,教儿更比养儿难!(www.chuimin.cn)
阿:呶,天下父母几个知,教儿更比养儿难,这句闲话对我伲现在做父母的,做上辈人的来讲,还是着实有道理的。
小:是啊,要教好小囡成为对人民有利,成为人才这比养大他更要难得多。”⑳
对话模拟了两个农民的闲聊,从一个女社员教育孩子爱护集体财产出发,强调了在儿童养育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将儿童培养成“对人民有利”的人。在对话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语汇与农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教儿更比养儿难”有机地勾连了起来。这也是这种新型的农民节目的巧妙形式安排,通过贴近农民本身的话语习惯与日常生活,将农村之中的社会主义新语汇和老道理勾连起来,创造出在日常生活话语中探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新话题的氛围。同时也调和了农村之中的新语汇和旧道理。
浙江台的《勤俭嫂谈家常》也呈现了类似的“虚拟农民”形象,并广受群众欢迎,从听众反馈可以得知,农民们在遇到移风易俗的问题时,经常参考“勤俭嫂”的意见并用她的观点来说服他人,可见“勤俭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农民的舆论领袖。为此,参与了制造“勤俭嫂”的广播从业者许而权详细阐释了何以“勤俭嫂”能够声入人心。首先,“勤俭嫂”的原型是一位女性农民劳动模范,即借鉴了一个新中国成立初典型的先进女性形象来塑造“勤俭嫂”这个艺术形象。“勤俭嫂”的人设十分丰满生动,她“出身贫农,从小讨过饭,做过童养媳。新中国成立后翻了身,觉悟高,听党的话,勤俭持家,勤俭办社有成绩,出了名,当了劳动模范,见过毛主席;经常到县里、省里、北京开会,跑过大码头,见过大世面,知道的事情多,能分清是非曲直,道理讲得透。她没有架子,肯替大家办事”。
其次,“勤俭嫂”说着和普通农民类似的“家乡话”,因而能被农民视为身边人。当时的绝大多数浙江农民都听不懂普通话,此前浙江台对农村广播用普通话和杭州话播音,但随着农村有线广播网的拓展,广播收听范围已远超杭州,因而出现了浙江其他县市农村听众无法听懂杭州方言的状况。为了让大多数浙江农民能听懂广播,浙江台分几个语言调查小组前往嘉兴、进化、宁波、台州地区,带着有普通话、杭州话、浙江官话、越剧道白的录音磁带让农民听。通过对10多个县的调研,他们发现“越剧道白效果最好,多少见过一点世面的农民全能听懂,一般农民也能听懂八、九成,尤其受到妇女的欢迎。其他几种语言,能听懂五、六成的就算很好了。”[22]当说着越剧道白的“勤俭嫂”开始讲述时,绝大多数农民都能够听懂,从而省内的各县广播站也都乐意转播。
当这样的一个“勤俭嫂”向农民说起“勤俭持家、勤俭办社、民主办社、民主分配、粮食生产、多种经济、干部作风、忆苦思甜、移风易俗、破除迷信、科学文化”等内容时,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场景:向农民宣传、教育农民的“声音”不再来自知识分子或政治干部,而是来自这些虚拟的进步农民。“阿富根”“勤俭嫂”展现的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农民的形象——积极参与政治、乐于接受新事物、勇于表达、勤奋善良、有集体主义意识、乐于帮助他人等,广播的声音“再现”制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形象。“虚拟农民”成为广播声音的诉说主体,既对其他农民进行启蒙教育,也为现实中的农民想象自我、改造自我提供了一个蓝本,借由此,广播作为“再现”的媒介不仅参与到对社会想象的制造之中,同时也参与到对社会现实的改造之中。
有关声音的回响:中国人民广播80年纪念文集的文章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称青云山为“电视台那座山”,只因这里曾是贵州广电事业的摇篮。贵州人民广播事业从此诞生。1951年4月5日,贵阳人民广播电台更名为贵州人民广播电台。1956年11月13日,贵州省广播事业管理处成立,与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在电台街华家阁楼合署办公。......
2023-11-22
广播特色不丢,疫情期间第一时间转型“战地广播”。第一时间启动战时应急报道机制。赛立信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湖北之声在武汉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15%,环比涨幅超过35%,武汉与湖北地区市场占有率排名均第一。湖北之声在聚合音频直播平台的点击量也有不俗表现,日点击量20万,点击量和升幅均为湖北广播电视台各广播频率最高。经此一役,湖北广电政治过硬、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刷新和彰显。......
2023-11-22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在80年的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光辉业绩,注定将与所有参与广播的人一起载入史册。纪念人民广播80年,心潮澎湃,感慨万千!——1979年12月,全国第一家集制作、播出、传输为一体的立体声广播电台在广东试播,1980年正式播出。国家广电部在广州召开现场会议,通过了广东电台提出的国家立体声广播五项标准。......
2023-11-22
新疆广播电视台诞生于1940年12月30日的新中国广播事业,迎来了80华诞,这是值得热烈庆贺的日子,我们会不忘初心,沿着老一辈广播人开拓的事业,继续奋力前进。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一直矗立在这道洒满党的阳光的山坡上,这里成为了讴歌新疆历史发展的高地。不忘初心,广播永远在路上,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和历史责任。多年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行动。......
2023-11-22
广院“灰楼时代”开创了“中国广播高等教育之先河”①,被誉为“培养广电和传媒人才的摇篮”,为中国广电教育事业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这些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和办学方式体现了广院初创期“灰楼时代”办学特点:“小而活,小而美,小而人本”。......
2023-11-22
盛逢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台80年大庆,在积极推动这次征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激活往事记忆,借此机会留下片段感言,以铭记我挚爱一生的广播事业。人民广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广播人传播时代强音,不断开创广播的辉煌。80年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发展至今,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3-11-22
广播真正走出单一的政治功能框架,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在改革开放后。1983年的一项大型社会调查表明,广播成了中国百姓获知新闻的第一渠道,占受调查人数的53%,报纸占34%,电视仅占13%。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横空出世。1991年9月3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设立交通信息台,成为国内首家交通广播频率。到1999年底,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已有15家交通广播电台,西部地区也相继出现了5家。......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