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采制广播录音报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敏,她的口号就是“不想搞音响的记者不是好广播记者”,特别是她在广播现场报道方面的探索可谓独树一帜。相对于录音新闻,早期一度称为现场口述报道的广播现场报道,其要求显得更加地严苛。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倡导和带动之下,“带响”报道——录音新闻和现场报道成为广播新闻节目的标配。......
2023-11-22
2020年8月1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六周年纪念日。随着指导意见的通过,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级广播电视的媒体融合发展步伐迅速加快。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80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各级广电媒体正因地制宜,全力投入平台升级、流程再造、体制机制优化等融媒探索实践之中。目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问题正逐步显现。作为媒体融合流程再造的产品,融媒体新闻文本建设正是亟需寻找破解之策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在融媒体新闻文本建设过程中,一是广播媒体要更加积极地主动融入,二是广播新闻文本要以更加适于融媒传播的优势发挥引领作用。
为什么说广播新闻文本拥有更加适于融媒传播的优势?就目前各级融媒体单位日常采编运营情况来看,各级总台、传媒集团(传媒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在整合队伍建立融媒体新闻采访部门之后,融媒记者面临着“一对多”的发稿任务,一次采访要为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甚至还包括报纸等多个媒体终端供稿,因此,记者的发稿压力会比较大,往往会“以一对多”,也就是一篇稿件,多个媒体终端通用。同时,同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社以及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单位在整合为一个融媒体单位之后,原先的电视记者人数所占比例较大,电视新闻的采制流程又相对复杂,因此,不少融媒体单位在整合新闻采访部门之后,往往会比较注重电视新闻的采制,造成的结果就是提供给多个媒体终端使用的所谓融媒体新闻文本,就是电视新闻稿。这样的融媒体新闻文本安排,可以说是“最差选择”。因为电视新闻稿又称“电视新闻解说词”,需要与画面协同叙事,场景描述、人物形象描写、采访环境交代和画内文字等往往并不需要通过文稿交代,因此,就信息传播的完全性而言,电视新闻稿只能算半篇报道。它只有和经过剪辑加工后的叙事性画面合为一体,才能成为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作品。电视媒体视听传播的形象化优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稿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弱势”作为。
与此相反,广播媒体一度被称为“弱势媒体”。就3大传统媒体传播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广播以单一的声音媒介作为传播手段,它的传播有效性是比较弱的。“看不见谈话的人,看不见所谈的话,也看不见所谈的事物”,广播新闻文稿“三重看不见”的特点,让广播新闻在“学会自己走路”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听众“听见”,而且要想方设法让听众“看见”。因此,恰恰是广播单一声音媒介的“弱势”,培养了广播新闻文本的传播力“强势”,——广播记者在口述或直播连线报道中,要结合真实环境音响的使用,简要地进行场景的描述;要通过采访录音的使用,让听众听到当事人或相关人员的说话;要通过短句、通俗词语的使用,让听众听得明白;要通过句群的组织安排,让线性的话语传播体现清晰的层次表达……一般情况下,广播新闻文本能够通俗、生动、全面地作出报道的,作为报道作品的新闻要素和报道要件就不会是缺失的。
同时,以连线报道、记者口述录音报道为代表的广播新闻文本,与新媒体短视频及文字新闻报道、报纸新闻文稿、电视新闻文稿等都有着较强的兼容性。广播新闻文本与新媒体短视频新闻都需要相对完整片段的现场音响,这就要求摄像记者更加地注意音响记录以及声音记录的相对完整性;广播新闻文本与报纸新闻都需要场景描写、人物形象描写以及可作为直接引语的对话实录,也较为符合报纸新闻口语化的发展趋势;广播新闻文本用作电视新闻文稿,编辑可以只做“减法”,编辑处理更加地方便。特别是以广播新闻文本作为基础稿,编辑用作新媒体文字新闻报道,它的口语化优势,也更加适应当前新媒体平台普遍采用的机器人播音备选的传播方式,即“图文+播报”看听模式,当用户无法阅看的时候,立即可以选择收听的接收方式。此外,借助成熟的语音文字转换软件,记者直接的口述报道也可以便捷地转换为文稿素材。因此,在各级融媒体单位新闻采编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广播新闻理应成为融媒体新闻文本的基础性文稿。未来,广播新闻采制也将进一步融入融媒体传播的新闻产品生产流程,发挥融媒体新闻文本标准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注释
①杨波主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第2至1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12月版。另有说法是“口头广播部”或“口语广播部”。赵玉明著《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修订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88页《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的通知(1949年6月5日)》这样写道:“为了适应广播事业日趋扩大的需要,中央已决定将原新华总社的口头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并领导全国广播事业。”杨正泉著《我与广播》(沈阳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页,杨正泉、曹石文章《广播自己走路》回顾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只是新华社的一个‘口语广播部’,专业人员很少。”但准确的称呼似应是“语言广播部”。赵玉明著《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修订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44页据原件排印的《新华总社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1946年6月)》中称呼为“新华总社语言广播部”,第254页据原件排印的《XNCR陕北阶段工作的简单总结(1947年6月10日)》的落款也是“新华总社语言广播部”。
②《回忆胡乔木》第109至115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9月版。
③左漠野《自己走路 发挥优势》,刊杨波主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0年广播改革论文选》第22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④杨正泉、曹石《广播自己走路》,刊杨正泉著《我与广播》第3至4页,沈阳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⑤哈艳秋主编《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史》第167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年6月版。
⑥左漠野《自己走路 发挥优势》,刊杨波主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0年广播改革论文选》第19至22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⑦哈艳秋主编《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史》第223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年6月版。
⑧左熒《录音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战线》1958年第1期第22至24页。
⑨李学成、余娟、肖定斌《上海电台的新闻从一开始就注意创新》,《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19年第2期第28至32页。
⑩杨兆麟《东北、华北广播电台研究改进广播文风问题》,《新闻战线》1959年第17期第20页。(www.chuimin.cn)
⑪《七省人民广播电台评奖优秀稿件》,《新闻战线》1959年第23期第17页。
⑫黄萌生《依然匆匆的脚步——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刘振敏》,《新闻爱好者》1997年12期第31至32页。
⑬孔祥科《竞赛场上——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刘振敏》,《新闻爱好者》1987年11期第18至19页。
⑭杨伟光《关于广播新闻改革的几个问题》,刊杨波主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0年广播改革论文选》第66至76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⑮刘毛雅《他的声望超过艾森豪威尔(上)──记新闻史上第一位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新闻界》1994年第2期第18至20页。
⑯吴生华《广播引领传统媒体向交互型融合媒体进阶——对广播媒体40年交互功能进化的研究》,《中国广播》2018年第4期第40至45页。
⑰覃继红、刘浩三《中国之声,中国第一新闻广播——专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子忠》,《中国广播》2011年第11期第4至6页。
⑱路军《从东广新闻台看类型化电台在我国的探索实践》,《中国广播》2005年第3期第14至16页。
⑲吴生华《类型化全新闻台的机制与形态分析——解读江苏新闻广播》,《视听界》2012年第1期第62至65页。
⑳哈艳秋主编《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史》第325至330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年6月版;王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继往开来 团结一致 勇于创新推动中央电台事业产业在新时期取得新发展——在中央电台2010年工作大会上的报告》,2010年第2期《中国广播》第7至14页。
《众志成城!浙江广电集团打赢防御超强台风“利奇马”的宣传报道战役!》,搜狐-浙江之声,2019-08-15,https://www.sohu.com/a/333992064_349109。
杨正泉《论广播记者的口头新闻报道(1979年10月)》《再论广播记者的口头新闻报道(1980年6月)》《三论广播记者的口头新闻报道(1981年3月)》,分别刊杨正泉著《我与广播》第59至61页、第78至81页、第87至89页,沈阳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唐弋《独家专访李岚:向新型主流媒体迭代升级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广播影视》订阅号“广电独家”(微信号guangdiandujia),2020-08-18。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有关声音的回响:中国人民广播80年纪念文集的文章
80年代采制广播录音报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敏,她的口号就是“不想搞音响的记者不是好广播记者”,特别是她在广播现场报道方面的探索可谓独树一帜。相对于录音新闻,早期一度称为现场口述报道的广播现场报道,其要求显得更加地严苛。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倡导和带动之下,“带响”报道——录音新闻和现场报道成为广播新闻节目的标配。......
2023-11-22
湖北之声用融合传播思维引领各项改革创新、再造生产流程和组织架构。截至2020年8月,湖北之声融媒矩阵用户量500多万。战“疫”宣传中融媒产品爆款频出。“2018、2019全国两会省级广播移动传播力数熙指数”总排名,湖北广播位居全国第二、第三位。尼尔森网联发布2020年全国两会“全国新闻广播两会报道传播影响总榜”,湖北之声排名第三;“全国省级新闻广播两会报道传播影响总榜”,湖北之声排名第二。......
2023-11-22
1949年6月13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印发《关于各地广播电台转播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节目的规定》,要求自6月20日起,各地广播电台一律转播北平新华台20点至21点30分的新闻、综合报道、评论、国际时事节目。1949年6月30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印发各地广播电台暂行管理办法。据此规定,正在筹建中的“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改称“保定人民广播电台”。......
2023-11-22
2.通过大型多集广播专题展现香港和澳门的发展历史系列专题《历史的回响》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系列专题《融合》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系列报道《幸福澳门》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奖。......
2023-11-22
云南民族广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问题,引起了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各民族干部群众的高度关注,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和云南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云南民族广播开通运营的“拉祜雅”“傈僳傈瓦”“傣泐金湾”“相丽勐傣”“景颇之声”5个微信公众平台共有关注人数97326人。所以,云南民族广播的官方抖音平台在做好境内各民族群众的舆论引导的同时,可以起到较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2023-11-22
盛逢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台80年大庆,在积极推动这次征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激活往事记忆,借此机会留下片段感言,以铭记我挚爱一生的广播事业。人民广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广播人传播时代强音,不断开创广播的辉煌。80年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发展至今,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3-11-2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重大任务。面对新兴媒体日益崛起带来的挑战,青海新闻综合广播在2011年9月青海广播电视合并组建之后,率先依照台里的安排部署踏上了媒体融合先行先试的行列。根据市场小众化的需要,2011年12月29日,青海广播电视台又以全方言形式推出了青海生活广播。这是青海广播受众小众化、自主经营的一次有益尝试。三江之源、昆仑之声,青海人民广播的声音将在青海上空与三江的清流一起奔涌。......
2023-11-22
广播特色不丢,疫情期间第一时间转型“战地广播”。第一时间启动战时应急报道机制。赛立信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湖北之声在武汉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15%,环比涨幅超过35%,武汉与湖北地区市场占有率排名均第一。湖北之声在聚合音频直播平台的点击量也有不俗表现,日点击量20万,点击量和升幅均为湖北广播电视台各广播频率最高。经此一役,湖北广电政治过硬、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刷新和彰显。......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