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播直播化的普遍推广,广播新闻文本开始向更显快捷的连线报道发展。而电视的电话连线报道则基本上等同于广播的连线报道。10多年来,随着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级广播电台直播的常态化,广播新闻文本逐渐向着连线报道和记者口述录音报道两种形态并重的方向发展。相对于连线报道,如果时效不是特别紧张,记者口述录音报道更能兼顾音响和采访录音的使用。......
2023-11-22
就中华文明而言,文字使用不过三千年,口语文化传统至少延续十万年。语言学家统计,人类历史上,用于书写的语言约一百多种,人类言说的语言却有几千种。听觉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最早雏形,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形态。“我们的世界本身就是庞大的听觉空间,大自然的风声细语、虫鸣鸟叫,人类的吃喝呐喊、管弦丝竹。”⑤声音作为一种媒介,中介着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人声语言化以前,人类的声音更多的是基于本能传达此时此刻的感官体验和情绪,是一种应激性的传播。在语言化过程中,声音符号汇总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内容,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与组合规则,成为人类最初的表情达意工具,满足了人们跨越时空传播信息的需要,声音从自然媒介转化为信息媒介,催生并稳固了初级形态的人类社会——部落。在声音符号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初期形成的以神话、传说、咒语、歌谣等为代表的叙事活动,承载艺术特性和功能,成为人类早期群体聚合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产资料。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拾音、电子传输、录音等技术的发展,使声音可以脱离声源而独立存在,实现无限的再现、复制、传播,其根本意义在于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⑥,追求音质和完美声音的渴望开始受到关注和满足,反过来又促进声音媒介的发展。现代媒介理论研究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和保罗·莱文森对电力时代和数字时代“听觉空间”的讨论,都是听觉文化兴起的典型表现。⑦
音频传播的这一变化变革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关系扩展到此处与彼处的空间关系,听觉文化初步苏醒,注重现场体验的声音艺术崛起,并与表演、舞蹈、喜剧、朗诵等融合在一起。⑧音频传播促使在整体思维下,各种感官之间达到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感知的完整和丰富。
黑格尔将视觉和听觉称为认识性的感官。声音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感受。声音信号利用的是“边缘”注意力,只有当不寻常的声音响起时,人们才需要注意到发生的状况。⑨这意味着,与“看”不同,听觉传播是非排他性注意,听觉印象降临我们而从不需要自觉的关注,⑩被动多于主动,听觉对声音的反应时常隐而不显,除非受到过强的音量刺激。⑪声音与社交文化和共享文化具有亲近性,通过塑造声音空间创造一种集体在场的效果,这也是长期以来广播媒体承担社会组织动员,参与社区建设和促进社会意见表达,发挥政府与基层百姓桥梁功能的重要依据。(www.chuimin.cn)
从媒体传播视角回到复杂的现代文明,希翁提出以一种以跨感觉感受(perceptionstrans-sensoirelles)为方法论的“听觉学”(acoulogie)。它是指关于我们从各个层面听到声音的科学,认为传统的“声音空间知觉(perception sonore spatiale)一致论”在现代社会的繁复声像中显得贫乏。现代视听形式创造出更为复杂微妙的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在自然感知的即刻记忆、音乐节奏韵律所包含的伸缩情感时间之外,新的视听形式创造了“全球共时性时空”(synchronization)。⑫
海德格尔使“倾听”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他指出,西方哲学传统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观看”当作进入存在物和存在自身的方式,而西方的科学技术又支持了这一哲学传统,使视觉至上主义成为逻格斯中心论的主要支撑。存在仿佛变成了一种可随手携带的东西或产品,可以用理性进行肢解和度量。然而,本真的存在和神性都是无法以观看的方式感知到的,它显现为一种语言的“道说”,而“道说”就是“显示、让显现、让看和听”。
因此,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日渐“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⑬
有关声音的回响:中国人民广播80年纪念文集的文章
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播直播化的普遍推广,广播新闻文本开始向更显快捷的连线报道发展。而电视的电话连线报道则基本上等同于广播的连线报道。10多年来,随着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级广播电台直播的常态化,广播新闻文本逐渐向着连线报道和记者口述录音报道两种形态并重的方向发展。相对于连线报道,如果时效不是特别紧张,记者口述录音报道更能兼顾音响和采访录音的使用。......
2023-11-22
交通广播的建立离不开“人、车、路”三元素,车主、汽车保有量、路面交通是交通广播孕育的先决条件,它的诞生与“路况信息”结下不解之缘。面对行路难、路堵塞的现实问题,交通广播应运而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随后,湖北、湖南、黑龙江、大连、沈阳等全国45家交通广播播出机构相继开办“帮扶类”广播节目⑦。交通广播目标受众主体是移动人群,新兴的车联网技术发展,与传统交通广播仍具有一定的转型缓冲期。......
2023-11-22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在80年的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光辉业绩,注定将与所有参与广播的人一起载入史册。纪念人民广播80年,心潮澎湃,感慨万千!——1979年12月,全国第一家集制作、播出、传输为一体的立体声广播电台在广东试播,1980年正式播出。国家广电部在广州召开现场会议,通过了广东电台提出的国家立体声广播五项标准。......
2023-11-22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称青云山为“电视台那座山”,只因这里曾是贵州广电事业的摇篮。贵州人民广播事业从此诞生。1951年4月5日,贵阳人民广播电台更名为贵州人民广播电台。1956年11月13日,贵州省广播事业管理处成立,与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在电台街华家阁楼合署办公。......
2023-11-22
广播特色不丢,疫情期间第一时间转型“战地广播”。第一时间启动战时应急报道机制。赛立信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湖北之声在武汉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15%,环比涨幅超过35%,武汉与湖北地区市场占有率排名均第一。湖北之声在聚合音频直播平台的点击量也有不俗表现,日点击量20万,点击量和升幅均为湖北广播电视台各广播频率最高。经此一役,湖北广电政治过硬、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刷新和彰显。......
2023-11-22
比照视听媒体,广播虽处于弱势地位,但其在重建当代社会理性精神中或可具有亟待发现的价值。现实要求我们找回公共之善,重建事实与价值、利益与意义完整的共生世界;寻找主体性,寻找意义,寻找理想和理性。重新审视以广播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意义和传播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不是旧话重提,而是一个个全新的研究课题。芦影.声音体验——关于设计的声音意识与听觉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7:25。......
2023-11-22
中国广播电视在业务、组织、管理、观念、体制等各个层面开展的融合创新,使得广播新闻的面貌也因此焕然一新。在2008年汶川地震、国庆60和70周年庆祝活动、党的十八大及十九大会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国家重大活动和事件中,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新闻均有突出表现,实现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话语权”的新闻报道和及时深入的新闻解读,充分发挥了国家主流媒体的功能作用。......
2023-11-22
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在召开大会时,用无线电对全国工农群众发出通电。1933年12月10日,红色中华新闻台为“二苏”大会期间组织广播宣传活动向苏区中央局宣传部呈报了一份报告。如果能够消除分歧争议,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历史将追溯到20世纪1931年,而我们今天要纪念的可能就不是80周年了。......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