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80年的声音回荡,中国广播的纪念文集

80年的声音回荡,中国广播的纪念文集

【摘要】:广播真正走出单一的政治功能框架,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在改革开放后。1983年的一项大型社会调查表明,广播成了中国百姓获知新闻的第一渠道,占受调查人数的53%,报纸占34%,电视仅占13%。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横空出世。1991年9月3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设立交通信息台,成为国内首家交通广播频率。到1999年底,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已有15家交通广播电台,西部地区也相继出现了5家。

广播真正走出单一的政治功能框架,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在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百姓生活的改善,普通人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日益丰富而多元,过去像教师一样高高在上的广播,此时则面临着电视电影、录音机等新兴媒体的注意力争夺战,改变对听众说话的态度,似乎成了广播工作的首要问题。1983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就提出,广播要“像知心朋友那样同听众亲切谈话”。这种不同以往的表述背后,携载的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新型广播理念,是基于受众需求做节目、搭平台的广播方略。

此后收音机中传出的,已不完全是过去那种“高、平、远”的训诫之词,而是日渐增多了寓教于乐的家常话语。广播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开始悄悄转变,从过去的“阶级斗争工具”,成了普通人获知信息的便捷渠道和日常生活的有益帮手。1983年的一项大型社会调查表明,广播成了中国百姓获知新闻的第一渠道,占受调查人数的53%,报纸占34%,电视仅占13%。当时知名度最高的新闻节目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也即时人所默认的“新闻联播”。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横空出世。该台实行“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办台方针,主持人直播、听众热线电话等新方式,令听众耳目一新,很快在全国引发示范效应。

回看珠江经济台节目样式,其核心要义无非是“听众中心”,而不是从传者角度设想与构建的“为了听众”。这种改革固然有应对电视和外媒抢夺当地广播资源的“被动”成分,但该台所迈出的这一小步,却是整个国内广播业向受众本位回归的关键环节。

广播技术的迭代和更新,也助推着广播传输与接收的下行。尤其是在迷你接收设备日渐普及、网络广播成为廉价的“基础设施”后,收听广播成了私人之事;相应的,咨询个人感情、事业问题的广播谈话节目办得风生水起,车载收音机则为广播从业者打开了交通广播的新天地。(www.chuimin.cn)

最先试水的是交通越来越拥堵的上海。1991年9月3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设立交通信息台,成为国内首家交通广播频率。该台设立的初衷是为司机们提供及时的路况信息,即时通报突发事件,疏导行人车辆,结果播出后收效良好,被听众誉为“无形导游”和“空中红绿灯”。到1999年底,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已有15家交通广播电台,西部地区也相继出现了5家。从交通广播电台的分布,可以清晰反映出移动听众的分布,也反映了广播电台作为服务型媒体在大中型城市复兴的事实。

21世纪以来兴起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则使曾经由广播电台到收音机用户的清晰单向线性传播结构变成了现在漫无边际的网状传播。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移动收听,还极大地便利了听众与传统电台的互动,普通听众与电台广播从业者之间还可互转。“收音机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最美妙的公共传播体系,巨量的频道……可以让听众不再只是收听,而且也让他们能够说话,不再只是孤立听众,而是串联听众。”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无数人的参与,如今的广播已与各类新媒体高度融合,变身为手机、汽车上唾手可得的音频资源,汇入这个时代百姓生活的信息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