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人民广播80年:节目形态发展的特征

中国人民广播80年:节目形态发展的特征

【摘要】:在这种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人民广播能够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顺利传播到四面八方已是难能可贵了,节目形态的问题自然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广播节目形态意识的延展赋予广播新闻节目更大的包容性和可操作空间,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张扬。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广播80年来节目形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平面到立体,从板滞到灵动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广播节目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过程。

人民广播80年来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从形态意识缺失与模糊到形态意识觉醒与跃升,再到形态意识延展与超越的不断变革与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平面到立体,从板滞到灵动的逐步进化过程,同时也是遵循广播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以及不断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的过程。

1.从形态意识缺失到形态意识模糊

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民广播是在编播人员缺乏,技术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坚持播音的,而且初创时期还面临着设备老化、元件损坏和机器故障以及国民党当局干扰破坏而不得不中断播出的问题。从编播队伍看,广播隶属于新华社,没有独立的采编人员,广播稿件是由新华社广播科编写,每天需由通信员将稿件骑马送到20公里以外的播音室;从节目来源看,节目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报刊社论和文章、名人讲演或者是京剧唱片和演播者的直播文艺表演。在这种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人民广播能够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顺利传播到四面八方已是难能可贵了,节目形态的问题自然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整个革命战争年代的广播传播活动都是在一种节目形态意识缺失的状态下进行的,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文艺节目都是原有形式的广播化传播,广播节目表现为一种原生态的呈现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方针的提出,人民广播在大力加强队伍和收音网建设的同时,也创办了一批适合听众需要的栏目。但是,由于对“自己走路”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自力更生办广播上,加上受技术、设备和传播观念的制约,对广播的媒介特性和传播规律虽有了些许认识,但对节目形态的理解与把握还比较模糊。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里,广播节目虽有些形态图新的尝试,但整体上还是未能改变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原生态呈现特征。

2.从形态意识的觉醒到形态意识的跃升

改革开放以后,“自己走路”的再度提起,尤其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指导方针的制定,表明人民广播已经从自力更生办广播的思维惯性走出来,朝适应广播的媒介特性,遵循广播的传播规律的道路行进了。于是,音响元素得到广播新闻节目应有的重视,对文艺作品思想与内涵的挖掘以及艺术家审美理想与个性风格的展示成了广播文艺节目基本的理念追求,广播节目的形态意识有所觉醒。因为广播节目原生态的呈现方式已无法适应这一理念追求,所以“解说+音响”或“解说+作品”逐渐定型为广播节目主流的形态模式。在这里,录音新闻、现场报道不断增加,丰富了广播消息的节目样态;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专访等节目样式使广播新闻专题的结构模式大为改观;广播新闻评论也变过去那种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的原生态呈现为依托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以音响素材为依据,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客观评述发表观点和看法。广播文艺节目更是突破原有文艺形式广播渠道化转换的窠臼,让文艺专题、文艺评论、作品欣赏以及电影录音剪辑等类型的节目在“解说+作品”的形态模式中让听众感受作品和艺术家的魅力。

“珠江模式”的横空出世无疑表明广播节目的形态意识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它刷新了“解说+音响”或“解说+作品”这一主流的形态模式。在这里,直播化的播出方式不仅赋予广播新闻快捷性的传播优势,而且使得广播消息得以通过连线报道的方式呈现,广播消息“解说+音响”的形态模式因而发生了新的变化;大板块的结构模式则形成了大栏目套小栏目的集合体,小栏目往往定格在某个固定的节目类型上,不同栏目所形成的功能价值相互作用又进一步体现整体节目的功能价值;而主持人的出现又进一步解构了“解说+音响”或“解说+作品”的形态模式,因为以“解说+音响”或“解说+作品”形态呈现的专题节目和评论节目都可以在主持人的作用下转换成谈话节目的形态模式。

3.从形态意识的延展到形态意识的超越

如果说“珠江模式”意味着广播节目形态意识的跃升,那么勃兴于90年代后期的广播新闻“大直播”则表明广播节目的形态意识向新的方向延展。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广播新闻“大直播”已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现场直播的形态格局,不仅延展了现场直播的节目时长,而且将新闻现场的实况信号作为构成节目主体的形态元素,与连线报道、新闻专题、新闻访谈乃至片头、片花等形态元素一道共同构筑完整的节目整体。而且,随着广播新闻“大直播”所报道的内容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其形态结构进一步向新闻特别直播延展。广播节目形态意识的延展赋予广播新闻节目更大的包容性和可操作空间,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张扬。

新媒体时代,当立体互动与跨界混搭的结构方式为广播节目所接受与吸纳,并定型为一种崭新的形态模式后,广播节目的形态意识已超越自身而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状态。在这里,传统广播与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可利用其优势和资源打造新型的节目样式;有的节目借助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强化节目的质感;有的节目在脱口秀的主体形态中、将传统曲艺的叙述方式以及舞台戏剧表演的技巧相融合,将新闻内容与娱乐形态相融合,通过新闻演播、情景再现、互动交流、生活滑稽录音等形式呈现和解读新闻内容。当然,上文中提及新闻与评书的混搭,广播剧与新闻报道的融合,都显现出广播节目的形态意识在超越自身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探索。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广播80年来节目形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平面到立体,从板滞到灵动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广播节目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过程。但是,广播节目的变革与创新,并不意味着新的节目形态的出现就是旧的节目形态的消亡,而是以新旧节目形态不断累积的方式“补充叠加,共生相容”,共同绘制“众语喧哗”的节目景观。正因为如此,如今,我们每天听到的广播节目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既有原生态呈现的广播节目,也有“解说+音响”或“解说+作品”的节目;既有谈话类节目,也有跨界混搭的节目。而且,新闻特别直播节目常态化播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众语喧哗”的节目景观能够有效规避节目的单调乏味,赋予节目多姿多彩,也能够满足广大听众多样化的收听需要与消费需求,所以本质上还是受众本位意识在广播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创新无止境,变革需前行。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受众由传统媒体时代的接受者转变成具有双重角色的传播者与接受者。那么,如何将受众本位意识持续有效地贯穿到广播传播活动中,在广播融合发展中通过互联网思维进一步革新传播方式、优化节目形态模式,从而满足受众的收听需求和消费需要,是广播工作者理应思考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www.chuimin.cn)

②高成竞:《城市电台新闻节目形态的优化》,《视听界》,2004年第2期。

③[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④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史学研究委员会等:《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回忆录新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7、110、114页。

⑤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88~89页。

⑥杨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34~135页。

⑦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94页。

⑧王岚岚:《广播节目最新创新创优趋势观察(创新路径篇)》,《V传媒》微信公众号,2020年5月18日。

⑨饶雷:《以声为根,以情为魂——记中央电台广播纪录片〈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国广播》2016年第4期。

⑩郭兆龙 左美哲:《打造有声有味的广播微纪录片——以北京广播电视台〈滋味北京〉节目为例》,《中国广播》2019年第8期。

⑪何国平:《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嬗变之迹》,《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