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人民广播能够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顺利传播到四面八方已是难能可贵了,节目形态的问题自然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广播节目形态意识的延展赋予广播新闻节目更大的包容性和可操作空间,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张扬。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广播80年来节目形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平面到立体,从板滞到灵动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广播节目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过程。......
2023-11-22
人民广播自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窑洞中诞生,至今已走过80年的风雨历程。革命战争年代,广播节目内容主要依赖报纸、通讯社以及为数不多的唱片乃至进步文艺团体的现场演唱,所以没有形态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里,在“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方针的指引下,广播节目形态问题得到一定的重视,然而,受技术、设备以及传播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广播新闻节目依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战争年代留下的“报纸有声版”的形态格局,广播文艺节目形态更多的也是各类文艺形式的原生态呈现。“文革”10年,17年来积累的成果几乎丧失殆尽。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创新,广播媒体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完整意义上的节目形态才逐步与听众见面。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广播媒体更是在融合发展中涌现出一些崭新的节目形态。回顾人民广播80年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其节目形态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
1.广播节目无形态意识的原生态呈现
人民广播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诞生的。当时,设备简陋,环境艰苦,在延安新华广播最初断断续续播音两年多的时间里,播出的内容主要是战报、各根据地的政治消息、生产情况,蒋管区消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新闻等等;传达党中央指示的党报社论;有时利用毛泽东主席送来的20几张唱片,插播一些文艺节目。由于唱片是梅兰芳、马连良等人演唱的京剧,反映不了延安火热的现实生活,播音员们干脆对着话筒演唱进步歌曲,或吹口琴,还邀请技术部门的文艺爱好者或鲁艺合唱团到演播室演播话剧和演唱歌曲。④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全面内战的爆发,为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人民广播播出了国内外重大的时事新闻;介绍民主政权的建设、军队活动和人民生活的情形;介绍解放区的各项政策和建设成就;也播送《解放日报》的评论、国内外的舆论介绍等;还播出通讯、故事和记录新闻;文艺节目则邀请文艺团体演播歌曲、戏曲、秧歌等。新闻稿件由新华社编辑科的口头广播组提供。⑤
解放战争前期,人民广播通过新闻传播集中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恶行径,还邀请国民党起义人员以及各界名人到电台发表讲话或演讲,以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和军事原则的调整,人民广播及时播出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和毛泽东的著作、讲话以及有关战局的评论文章和解放军战略反攻胜利的消息。与此同时,文艺节目恢复播出,“随着解放战争胜利的临近,广播条件的好转,文艺广播节目逐渐增多和丰富,革命歌曲、新歌剧、民族民间音乐、古典京剧等都陆续进入了广播”。⑥
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民广播没有独立的采编队伍,没有丰富的文艺节目资料,新闻节目主要依赖报纸、通讯社;文艺节目则完全依赖为数不多的唱片以及进步的文艺团体、文艺爱好者和播音员们在演播室的直播表演。形态意识的缺失使得所有节目仅仅是由平面的新闻信息或原汁原味的文艺形式通过广播的声音与渠道化转换变成新的传播载体。因此,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文艺节目都是一种原生型的存在状态。当然,1946年6月新华社制定的《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规定广播稿件“要用普通话的口语,句子要短,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并要注意音韵的优美与响亮”,⑦在语言表达方面提出一些符合广播特色的编写要求,与形态本身没有多少关联,广播节目的原生状态并没有因此而得以改变。
2.广播节目原生态呈现的延续与图新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期,针对广播当时面临的新形势,胡乔木提出了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的方针,强调要根据自身特点,自力更生办广播,不能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完全依赖报纸和通讯社。在这一方针指引下,中央台不仅建立地方记者网,增加新闻节目的自采量,而且增加新闻节目的播出量,《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两档重量级的新闻栏目也先后与听众见面。然而,由于受技术、设备和传播观念的限制与制约,“自己走路”的重心主要放在自力更生办广播上,对广播媒介特性的把握不到位,对节目形态的认识也较模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里,听众从广播中听到了朝鲜人民庆祝朝鲜停战的欢呼声、宝成铁路工人敲击最后一颗道钉的敲击声、第一列火车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的奔驰声,采访先进人物的同期声。在这里,广播的媒介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广播节目的原生状态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是更多的新闻节目,无论是广播消息、新闻专题,还是广播评论,多数还是取材报纸和新华社;即便是各地电台自采的新闻内容也多为口播的文字稿件,依然未能摆脱报纸和新华社对广播的影响,广播新闻节目自采能力增强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报纸有声版”的原生态呈现模式,广播的媒介特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广播的传播优势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自己走路”方针的指引下,文艺广播一方面加强队伍建设,抽调骨干人员充实编播队伍,另一方面积极采录文艺素材,广泛拓展节目资源,社会上的各种文学作品、文艺会演、戏曲演出、曲艺表演乃至电影录音都成为文艺节目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广播文艺节目大都是原有文艺形式的广播化呈现,编辑意识不强,形态意识淡薄,其原生态特征依然鲜明。当然,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里,广播文艺也涌现一些体现编辑意识和形态意识的节目,但被淹没在众多原生态的节目中而难以凸显其应有的光辉。即便如此,其一定程度上表明广播工作者突破文艺形式原生态呈现的努力与追求。
3.“解说+音响”“解说+作品”定型为广播节目主流的形态模式
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重提“自己走路”。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确立新闻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倡导“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以改革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于是,音响元素得到广播新闻应有的重视。“解说+音响”逐渐定型为广播新闻节目基本的形态模式。在广播新闻的改革实践中,录音新闻、现场报道不断增加,丰富了广播消息的节目样态。新闻专题虽然仍保持较长的篇幅,未能改变口播新闻专稿那种板滞厚重的风格,但是音响元素的介入使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专访等体现广播媒介特性的新闻专题时常出现在新闻节目中,广播新闻专题的结构模式从根本上有了改观。音响的真切性和生动性赋予了广播新闻专题吸引力和感染力,新闻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随之大大增强。广播新闻评论突破长期以来一直惯用的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的做法,依托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就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以音响素材为依据,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客观评述发表观点和看法,其突出表现是由新闻评论向新闻述评延展。在这里,音响元素成了广播新闻评论增加新闻现场感和真实性的有效手段。
伴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创新,文艺事业逐渐复苏与繁荣起来,广播文艺不仅节目来源丰富,而且在“扬独家之优势”的理念追求中,节目的编辑意识有所增强,节目形态的革新进入议事日程。广播文艺节目一改过去那种原有文艺形式广播化转换的原生态呈现方式,而是集作品欣赏、作品评说、背景介绍于一体,融欣赏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于是,“解说+作品”成为广播文艺节目主流的形态模式。不仅如此,有的节目还突破“我播你听”的传统模式,尝试采用主持人形式,以追求亲切自然的风格,赢得了听众的喜爱。(www.chuimin.cn)
4.主持人、大板块、直播化的“珠江模式”问世
改革开放以后,受香港广播的影响,广东广播遭遇巨大冲击,收听率迅速下降。面对这一局面,广东广播的决策者认识到,广播以训导的口吻在“我播你听”的状态下进行居高临下的灌输式传播是无法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为改变现状,他们在认真分析广播的媒介特性和传播规律,并借鉴香港广播传播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利用广播传输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合理对接搭建直播化的播出平台。于是,珠江经济广播电台1986年12月15日正式开播。这样,引领中国广播全面改革的主持人、大板块、直播化的“珠江模式”横空出世。板块节目的形态模式是由几个小栏目构筑一个大栏目,每个小栏目则定格在某个固定的节目类型上。在这里,大栏目涵盖新闻性、知识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的节目内容,故综合性特点明显;在主持人的作用下,小栏目中的不同内容通过结构耦合集结成一个有机的节目整体,不同内容所形成的社会功能相互作用又进一步体现整体节目的社会功能,所以深得听众的欢迎。在众多的板块节目中,中央台1987年1月1日开播的综合性栏目《午间半小时》和文艺栏目《今晚八点半》曾家喻户晓,风靡全国。
主持人的出现为广播谈话类节目的问世创造了条件,因为谈话节目离不开主持人的有序串联与适时引导。主持人用平等的态度、柔和的语调、亲切的话语就受众关心的新闻事实、新闻人物或社会问题乃至文艺热点、文艺现象与嘉宾或听众交流对话,体现出人际传播的一般特质,与谈话节目质的规定性和传播要求相契合。谈话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广播节目的形态模式。无论是广播专题,还是广播评论,都不仅仅是在“解说+音响”或“解说+作品”的内容呈现方式中表达主题或发表看法了,往往是在直播过程中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乃至听众的交流对话对节目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或艺术对象表达主题或阐发观点。
5.新闻现场直播向多元融合的新闻特别直播延展
现场直播起初叫实况转播。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对开国大典进行了实况转播。不过,早期的实况转播是一种新闻事件广播化转换的原生态呈现,只是将新闻现场的信号配以播音员的解说,通过广播完整即时地呈现给听众,形式单一,缺少创意。
当广播传输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合理对接以后,直播成了广播节目常态化的播出方式,现场直播逐步为人们熟知和接受,在广播新闻传播实践中也被广泛采用。与传统的实况转播不同,现场直播不再局限于新闻事件的一个地点,而是可以多点异地同步进行;不再是新闻现场单一的实况转播,而是除了新闻现场的实况信号外,还有连线报道、背景介绍、专家述评乃至与该事件有关的来自异地的新闻报道和新闻插播等诸多内容。节目中既有前方记者的现场采访,又有后方直播室里的嘉宾解读,还有主持人的串联、引导与协调。不过,新闻现场的实况信号依然是节目主体,处于核心地位。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中央台对香港回归进行7场直播。长达7小时的《百年长梦今宵圆》就采用上述方式,除了新闻现场的实况信号外,新闻专题、人物访谈、多点连线报道等形态模式也在其中出现。不过,从形态结构的角度而言,它们只是作为节目的构成元素融入整体的节目中。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应对异质媒体的竞争与挑战,最大限度地争取听众,现场直播被广泛运用,而且其报道范围不再局限于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而是将报道的视野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央台“中国之声”2005年1月4日开播的《直播中国》则进一步将现场直播带入到日常播出的固定栏目之中,只是因为多数题材缺少重大新闻事件所拥有的现场盛况,所以少了实况转播的信号内容,与传统意义上的现场直播有一定的距离。即便如此,《直播中国》毕竟将现场直播延展到多元融合的新闻特别直播状态。虽然《直播中国》已停播多年,但是如今每逢重大新闻事件,多元融合的新闻特别直播就会与听众见面。
6.在融合发展中探寻广播节目立体互动与跨界混搭的形态模式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信息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广播媒体借助媒介融合的发展契机,通过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革新传播方式,优化节目形态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接受需要和消费需求。因此,通过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打造立体互动的结构模式成了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新的形态追求。在这里,热线、短信互动或现场互动依然是听众参与表达的主要方式;微博和微信的介入不仅给予节目更大的互动空间,而且将许多新媒体用户聚拢到广播新闻节目中。北京新闻广播的《博闻天下》除了让听众分享不同的博客内容外,还从中挑选一些话题,留给主持人、嘉宾与广大博主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热线电话等交流讨论。中央台中国之声每天下午在新闻晚高峰中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征集调查意见,晚上揭晓调查结果。网友可通过微博参与新闻调查,也可通过微信向主持人发送文字或语音信息参与讨论。
如今,利用新媒体资源为广播文艺节目搭建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平台逐渐成为趋势,甚至实现受众个性设置、上传、分享、互动评论等功能,从而促进广播文艺节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江苏交通广播的《嘀嘀叭叭早上好》以轻松的音乐和话题,以及听众的互动等构成主要内容。其中的“奇思妙想”环节,选取新闻故事或生活中的案例,经过精心编排,给听众设计一道道开心测试题,让听众即兴作答,既为听众送去惊喜,又舒缓了听众的烦躁心情。中央台经济之声《经济碟中碟》则以电影音乐类比经济现象,将娱乐元素融入经济话题,让听众在妙趣横生的听觉体验中感受无处不在的经济学乐趣。⑧
在应对新媒体挑战的过程中,广播媒体出奇制胜,将不同的节目形态作为基本元素,经过精心设计与组合融筑成跨界混搭的结构模式是广播节目形态变革中的一大亮点。如果说新闻杂志节目中不同栏目板块在保持原形态特征的基础上,经主持人的耦合形成有机的节目整体,那么跨界混搭中不同的节目形态已经失去原有的形态特征,仅仅作为节目元素共同构筑一个崭新的节目形态。中央台的《创意英雄谱》别出心裁地用评书说新闻,却突破评书单纯地说,将评书元素与现场一对一采访元素跨界融合,共同构筑节目整体。而该台推出的特别系列报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广播纪录片”形式雕刻的“文化印记”,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⑨北京新闻广播的《滋味北京》同样将纪录片的创作方式融入广播节目中,“以传统文化作为节目根,在创作手法上回归广播本源,即用声音营造真实的场景、用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方式达到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用温暖的话语表达真情实感,充分发挥广播声音的魅力,展现北京传统美食的魅力”。⑩
针对广播剧长期以来相对式微的发展状态,广播媒体通过跨界混搭方式创新广播剧形态模式,同样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其中,中央台以“录音报道+历史广播剧”形态模式推出的《遇见海昏侯》和用“广播剧+口述新闻”的形态模式制作的《生死关头》均有不俗表现。
有关声音的回响:中国人民广播80年纪念文集的文章
在这种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人民广播能够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顺利传播到四面八方已是难能可贵了,节目形态的问题自然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广播节目形态意识的延展赋予广播新闻节目更大的包容性和可操作空间,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张扬。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广播80年来节目形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平面到立体,从板滞到灵动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广播节目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过程。......
2023-11-22
一般而言,形态是指事物的形状或样貌。当然,这样认为,并不意味着广播节目形态的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节目形态可以理解为广播节目的存在方式和结构模式。换句话说,内在规律或规则的不同,决定着广播节目的某一形态与另一个形态的不同。对于林林总总的广播节目来说,类型标准的不同往往会将不同形态的节目划归同一类型,也会将同一形态的节目划归不同类型。因此,广播节目形态与广播节目类型具有明显的非一致性。......
2023-11-22
广播剧创作一直是新闻广播事业部的优势品牌,《首义三杰》《格桑花开》《今生无悔》分别获得中宣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和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担当起“声音记录时代,思想引领生活”的责任使命。2019年8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连续剧《今生无悔》,取材于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感人事迹,讲述他隐姓埋名30年,无怨无悔奉献的传奇人生。......
2023-11-22
如果把它看作一个主体,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不同的节目形态规定着不同的节目内容,也筛选着不同的观众。以电视综艺节目为例,其作为一种几乎与电视同步诞生的节目形态,自出现以来就是电视荧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界普遍认为,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程。......
2023-10-30
环球资讯广播始终关注、研究媒介业态的发展,积极主动拥抱新媒体、投身融媒体,并较早实现了自身的多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微博也成为环球资讯广播信息发布、节目观点“落地”的第一平台。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环球资讯广播不仅多时段、全方位推出“奥运听觉大餐”,更将移动传播、社交媒体作为报道“主战场”。......
2023-11-22
20世纪40年代,电视作为国家政府用以宣传、告知和影响社会的传播工具的属性被打破了,而电视节目随着电视媒体商业化特性的凸显开始得到发展。至此,电视节目的发展也走向了全面商业化。电视节目形态的变化随着电视功能的发展,可谓经历了由舆论宣传、社会教育到娱乐审美表现再到以商品的形式提供社会服务和进行文化传输的阶段。......
2023-10-30
云南广播电视台今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80周年华诞。作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重要一分子,云南人民广播事业也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1950年3月4日,在云南解放的日子里,昆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向全省播音,拉开了云南人民广播事业的新篇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云南广播事业也在改革中迎来了繁荣发展。2018年5月,云南广播电视台党委明确提出了台和集团的“12345”发展思路。......
2023-11-22
对于电视节目的发展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比创新更为重要的了。电视节目创新的根本是理念的创新,只有体现了先进的文化理念,电视节目创新才可能走得更长远、走得更精彩。电视节目形态创新。先进的形态设计本身就是电视节目生产经验和创意的精华所在。在西方,节目模式被称为节目“圣经”。换句话说,节目模式在电视节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能左右市场占有率。......
2023-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