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广播新闻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新闻的变革

【摘要】: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也是广播新闻变革的开始。电台自采自编的“本台消息”日益增多,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广播新闻评论也重新恢复。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新闻改革成为重点。⑨改革后的成效显著,以央广1987年对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为例,新闻报道采用口头播讲、现场广播、录音新闻、录音剪辑等多种形式,新闻报道先声夺人,播出时间均快于电视和其他媒体。

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期的30年间。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也是广播新闻变革的开始。

广播新闻再次强调“自己走路”的方针:深入实际,独立自主地采编新闻、撰写评论,做不同于报刊和通讯社、突出广播特色的新闻报道和评论。电台自采自编的“本台消息”日益增多,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广播新闻评论也重新恢复。如央广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本台消息”一度稳定在60%至70%,并在1979年4月26日播出了新时期第一篇广播评论:《改善中越关系的根本办法》。据统计,1980年央广的“联播”和“报摘”节目,共播出广播评论132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专门建立了评论部门,就国际形势和国际事件发出中国声音。同时,1980年以后,主持人节目开始广泛开办,新颖的节目形式颇受听众欢迎。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召开,广播电视业从此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新闻改革成为重点。就广播而言,央广在广播体制管理、广播新闻采制、节目编排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首先,成立了广播新闻中心,对新闻宣传业务统一领导,并加强了地方记者的力量。其次,广播新闻的时效性进一步增强,内容更加丰富。最后,节目编排上突出新闻节目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以新闻为骨干,以文艺和专题为两翼,以服务型节目为补充的格局”。改革后的成效显著,以央广1987年对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为例,新闻报道采用口头播讲、现场广播、录音新闻、录音剪辑等多种形式,新闻报道先声夺人,播出时间均快于电视和其他媒体。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广播电视列为第三产业,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属性的明确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深化改革。在广播节目层面表现为:节目开始细分受众,节目形式进一步调整,朝着分众化和对象化、版块化和频率(道)化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www.chuimin.cn)

在新闻节目设置方面,央广于1992年推出了综合性板块节目,1994年进行了3个频率的节目改革。2002年开始的频率调整,涉及广播新闻节目的重新设置和布局;尤其是2004年1月1日以“中国之声”全新呼号与听众见面的第一套节目,作为新闻综合频率,实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权威专业、贴近百姓、生动活泼,成为广播新闻深入改革的典型代表。除了已有名牌“报摘”和“联播”节目,央广于1994年开办的聚焦于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的新闻专栏《新闻纵横》更是成了“中国新闻名专栏”,在舆论监督社会参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新闻谈话类节目也开始崭露头角,如上海电台1992年开播的《市民与社会》等都广受好评。

在新闻业务方面,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大大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末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50周年国庆游行等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充分发挥出灵活快速的特点,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了多种形式的报道和宣传。2007年底,央广的两大名牌节目《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实现了直播。

总之,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期(2008年左右)的30年间,是我国广播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广播新闻“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坚持“自己走路”,探索出广播新闻独特的节目形式,也培育出一批精品节目,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鼓与呼,在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舆论监督、政令宣传、教育和服务听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