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创的对农广播事业,曾经多次得到过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国务院总理为一个广播频率开播致贺信,在中国广播事业史上也是第一次。1955年4月1日,中央台开播《对农村广播》节目,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对农广播事业的开端。中国乡村之声是国家对农广播频率,全天24小时播音,她的诞生,标志中国对农广播事业进入了新时代。......
2023-11-22
一位哲人说:爱一个人就要在他人生的阶梯上,为他搭建梯子的横梁。从教60年,从老前辈和身边的好老师身上感悟到:教师应当是尽心尽力、心甘情愿为学生成才搭建梯子横梁的人。尽心尽力是状态,心甘情愿是境界。在广院初创期,我从老前辈身上感悟了课堂中“点燃心灵之火”的力量,老前辈们“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教书育人的精神,引领我树立“努力做对得起学生的老师”这一理念。
感谢命运,在我不惑之年与一个朝气蓬勃、极具创意的班集体相遇。1979年,我担任了新闻系77级班主任。77级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他们经历了十年浩劫,是靠自己拼搏与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一代新人。面对当时行政化的条条框框,难免发生冲撞。上任之初,班上一位学生建议我和同学们谈心,我接受了他的建议,每周约几位学生谈谈心,一轮谈话下来收获满满。了解到学生们自身的曲折故事以及他们的成才事关每个家庭的命运,我和学生之间开始了平等、尊重的沟通交流。我开始参加了他们买书、传阅和评书的活动;参与他们的学术讨论和刊物出版;成了班上男生足球比赛的啦啦队一员;也尽量分担他们的困惑和困难。我分享了学生们的喜怒哀乐,从中感受年轻学子开放思维的活力和每个人身上待开发的潜能,自己也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开始向学生们靠拢,从中我明白了做老师要爱学生,先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如果说这些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所改变,其中的动因首先来自学生。这之后我进入了行政与教学“双肩挑”时期。在这20年的系主任、院长的行政角色中,我也努力从学生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去思考和变通。其中也要感谢学校和同事们的理解支持和成全。
1983年起我担任了广播新闻方向的硕士生导师,截止到1997年,一共指导了30多名硕士研究生,如今他们大多在传媒一线工作并成为骨干。1997年我步入花甲之年,不再担任新闻学院院长。同年学校开设博士点,我有幸担任广播新闻方向的博导。告别了20年的“双肩挑”,进入了可以专心读书、专心做学问、专心带学生的生活。这既是一种补课,也是我在生命倒计时之际重新学习的最好时机。从1998年至2016年18年间我指导了18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现在回忆起来,带博士生虽然辛苦,但也是“教学相长”:师生相互激励,相互赋能,共同超越自我。我和学生们相约:读博士拿学位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拓宽视野,认真读书,思考感悟,进入创造性思维状态,力争使论文既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在学术“爬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学术自省和坚持不懈。学而知不足,只有清醒地直面自己的不足,才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学术上的闻过则喜才能有脱胎换骨的进步。我一直鼓励学生写论文要先有后好,才能越改越好。我深深理解论文写作中学生们的煎熬与付出,通过和学生多次的沟通讨论和一遍遍修改,论文质量得以切实改进提高。当学生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时,我分享了学生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共同的学术爬坡,学生的专业乃至人生得到了成长和正向改变。学生论文的选题事关学生的专业发展。一位研究性别传播的博士,如今成为女性研究专家,并担任联合国女性研究教席的中方主持人;一位研究老年社会与老年广播的博士论文获北京市学术成果二等奖,并且成为中传广播学研究的带头人;一位多年从事应急广播的博士选择了应急广播研究,在论文写作中,主动请缨去地震灾区芦山开办应急电台,芦山的帐篷广播成为抗震救灾的信息中枢,做到了应急广播本土化的有效覆盖和有效服务;一位从事电视媒介研究的学生,论文选题是新媒体格局下数字电视发展研究,后来她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三部有关互联网时代电视发展研究的专著,如今她成为国家融媒体电视的领军人物;一位多次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军事广播记者撰写了论文《中国军事广播发展研究》,后来这位博士成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其他博士也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广播研究专著,如《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声音传播》《社会转型与对农广播》《中俄广播发展对比研究》《城市广播转型研究》《现代传播技术与广播发展》等,这些专著拓展和丰富了中传广播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体现了广播研究梯队后继有人。
从北广至中传从教60年,深深体验着作为教师的另外一种财富——分享学生的成才和收获。当我参加华人媒介设立的“凤凰奖学金”颁奖典礼的时候;当我参加知名校友出资设立十年的社会调查“子牛杯”评选的时候;当录制评选媒介社会担当人士的仪式,我为获奖校友发奖并宣读颁奖词的时候;当校友联合学院广播团队合作完成《中国民族广播发展研究》的课题顺利结项的时候;当我参加白发苍苍老校友激情满怀返校团聚的时候;当在全国新闻大奖名单中发现校友姓名的时候;当学院为我们从教60年隆重举行纪念会的时候;当我为00后新生开讲《开学第一课》的时候……在种种感动中我更体会到了有关教育的一段名言:教育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成长。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是生命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获得生命的质量与意义的过程。联想到如今的一个热词:长江后浪推前浪……,作为前浪,我更愿意欣赏:青出于蓝胜于蓝。为此,我要向奋进中的中国广播人送上深深的敬意!向从北广至中传的老前辈,和我的同事们、学生们送上深深的祝福!(www.chuimin.cn)
注释
①语出自吴冷西为《周新武纪念文集》题词
②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有关声音的回响:中国人民广播80年纪念文集的文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创的对农广播事业,曾经多次得到过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国务院总理为一个广播频率开播致贺信,在中国广播事业史上也是第一次。1955年4月1日,中央台开播《对农村广播》节目,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对农广播事业的开端。中国乡村之声是国家对农广播频率,全天24小时播音,她的诞生,标志中国对农广播事业进入了新时代。......
2023-11-22
80年来广播受众的变迁,是中国广播不断发展的缩影,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正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具象。当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受众需求,广播人必须时刻保持敏锐,主动把握住时代变革的脉络。从中国广播80年来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40年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广播受众以及广播媒体自身带来了怎样的巨变。......
2023-11-22
中国广播电视在业务、组织、管理、观念、体制等各个层面开展的融合创新,使得广播新闻的面貌也因此焕然一新。在2008年汶川地震、国庆60和70周年庆祝活动、党的十八大及十九大会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国家重大活动和事件中,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新闻均有突出表现,实现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话语权”的新闻报道和及时深入的新闻解读,充分发挥了国家主流媒体的功能作用。......
2023-11-22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是人民广播创办类型化电台的一贯做法。西方的类型化电台大多数以市场为导向,以赚钱为目的,只有少量的公共类型化电台以公共广播文化服务为主,如美国几万家电台只有一千多家是公共广播,绝大部分是商业电台,可以出售,可以买卖,这与我国的类型化电台也不相同。我国类型化电台的发展,既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又考虑地方听众收听的平衡。......
2023-11-22
2000年7月,我被派到以色列记者站担任驻外记者,这也是我新闻生涯的一个新起点。驻外记者事业的发展,使国际台有了来自一线记者的原创报道,提升了国际台的报道水平和影响力。从2000年7月到2014年9月,我在以色列记者站度过了4年又2个月,这是一段令人激情荡漾、难以忘怀的时光。这期间,正好赶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爆发新一轮暴力冲突,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2023-11-22
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播直播化的普遍推广,广播新闻文本开始向更显快捷的连线报道发展。而电视的电话连线报道则基本上等同于广播的连线报道。10多年来,随着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级广播电台直播的常态化,广播新闻文本逐渐向着连线报道和记者口述录音报道两种形态并重的方向发展。相对于连线报道,如果时效不是特别紧张,记者口述录音报道更能兼顾音响和采访录音的使用。......
2023-11-22
广院新闻系的老前辈言传身教,引领我逐步进入对广播声音传播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从对传统声音广播的理念、形态、规律的梳理,到对21世纪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转型的探索,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变与不变的“元问题”,我不断感悟着广播媒介声音传播不朽的人本内涵。对广播声音传播感染力的“元认知”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左荧为新闻系学生开设的“录音报道”课。②广播声音传播与人相对接的是听觉感官器官——耳朵。......
2023-11-22
范卫平人民广播走过了80年不凡历程。这一天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新纪元的开始。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人民广播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人民广播事业。1965年9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人民广播诞生20周年题词。......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