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媒见证:中俄广播事业16年飞速发展

传媒见证:中俄广播事业16年飞速发展

【摘要】:16年来,我见证了中国对俄传播工作从单一传统广播向多媒体多平台多渠道融合传播的飞速发展和变迁。此时,中国对外广播事业正处在业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2018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台合并,正式成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活动通过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加以呈现,邀请中俄两国民众结对献礼中俄建交70周年。

安娜·阿拉贝尔特

我很荣幸,从2004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部(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拉中心俄语部)工作。在这里,我和同事们朝夕相处,为增进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对我个人而言,把自己的青春时光投身于此项工作,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使命。16年来,我见证了中国对俄传播工作从单一传统广播向多媒体多平台多渠道融合传播的飞速发展和变迁。

还记得,我刚来俄语部工作那年正值俄语广播开播50周年。此时,中国对外广播事业正处在业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从那时开始到如今的十几年时间里,我亲眼看见了俄语部如何开展媒体外交、与俄罗斯主流媒体合作,逐步实现从传统广播业务向新媒体发展,不断开拓视频、网站、杂志、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业务。时光荏苒,16年后的今天,借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的良机,俄语部合理利用总台资源,充分发挥对俄传播优势,更进一步地积极谋求自身发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舆论场里,发出来自中国的“俄语之声”。当然,俄语部取得的成就既要归功于领导层对外传播事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理解,以及掌握新媒体发展主动权的意识,同时也与中俄双边关系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两国高层的频繁密切交往是密不可分的。

16年前,我来到俄语部工作时刚刚28岁,是当时这里最年轻的外籍员工。那时,俄语部大家庭成员里有很多精通俄语、经验丰富的老师,还有3位50岁开外的俄罗斯专家。部门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对外传统短波广播报道。那时,部门刚刚开始涉足互联网传播,熟悉电脑、网络和新媒体的人才短缺。但这种现象没有持续很长时间,2004、2005年前后,部里陆续来了一批富有朝气的年轻人,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成为俄语部工作和确定部门发展方向的骨干力量。

在俄语部工作初期,我们取得的成绩让我不得不提起我们的老领导范冰冰。她带领着俄语部全体成员,以及我们这些外籍专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这位活力四射的领导眼里,什么事情都没有“不行”和“不可能”之说,她的头脑中总是有很多“好点子”。在她的坚强领导和部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2006至2007年,在中俄“国家年”的框架下,俄语部策划实施了史无前例的“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和“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项目,由中俄两国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联合采访团长途跋涉,用脚步丈量中俄两国广袤的土地,记录和报道两国相交相知的故事。随后,在俄语部的主导下还举办了中俄两国媒体记者摄影比赛和“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型选拔活动。

在所有这些活动的筹备和组织过程中,我们这些来自俄罗斯的同事也积极参与其中。从前期策划到根据俄罗斯国情提出建议,从筹备采访到联系俄方同行……处处都有我们辛勤工作的身影。我有幸成为“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赛的评委,还担任了几场分组淘汰赛的主持人。不得不说,参赛者们高亢的热情和对俄罗斯深厚的情感让我深受感动。俄语歌大赛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要算颁奖典礼了。当时,正值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在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上,两国总理一同为“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赛获奖者颁奖。毋庸置疑,这证明了活动举办的成功和影响力。

在中俄持续互办国家“主题年”的背景下,我们决定从2010年开始,与俄罗斯主流媒体合作推出《你好,中国》项目。该项目的第一季正值俄罗斯“汉语年”,为加深外国民众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我们围绕100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汉语词汇制作了百集电视系列动画短片,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文化”频道、“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俄罗斯报》、俄通社–塔斯社等俄罗斯国家级媒体同步播出或刊发。第一季节目的推出为我们赢得了更广大的俄罗斯受众群体,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俄罗斯“文化”频道的收视人数就达到了5200万人次。俄罗斯媒体对这个节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俄媒的报道中这样写道:“国际台的‘语言项目’引发了俄罗斯人对汉语的浓厚兴趣。”《你好,中国》品牌项目后来陆续围绕中俄“旅游年”“青年年”“媒体年”等推出了第二季,第三季,一直到现在的第七季不同主题的媒体产品和活动。不少俄罗斯媒体成为我们新的合作伙伴,包括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RT电视台等,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囊括了电视、纸媒、网站和社交媒体。

这些年我们在传统广播和媒体外交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凭借《你好,中国》项目在俄罗斯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由于年轻人的关注,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受众范围。也正是因为受众的日益年轻化,我们必须要持续不断地去寻求更新颖的题材和传播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2017年,俄语部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中俄头条”双语移动客户端横空出世。直至今日,它依然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坦白地说,客户端的开发过程非常艰难。肇始之际,为了顺利推动该项目的实施,俄语部与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进行了多轮谈判,双方同意通过多媒体应用软件(App)的形式对双方资源进行整合。经过3年的运维发展,中俄头条客户端下载总量超过650万,为增进中俄两国民众相知互信搭建了新媒体端沟通交流的平台。

2018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台合并,正式成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一事件为中俄头条客户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时任俄语部主任刘岩的带领下,俄语部同事们守正创新,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开展在民间外交新领域的探索。我们通过“中俄头条”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互动活动,比如“世界杯有奖竞猜”“点赞上合”“乐动中俄”等等。最值得称道的要数为献礼中俄建交70周年而策划推出的“乐动中俄”跨国全媒体创意互动活动。这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联合策划实施的全媒体跨国创意活动。活动在各平台的点阅互动总量突破10亿次,参与者不乏知名公众人物、新闻界和演艺界人士。活动通过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加以呈现,邀请中俄两国民众结对献礼中俄建交70周年。该活动引起了中俄两国社会的高度关注,创造了民间外交的新历史。2019年6月5日,在莫斯科剧院举办的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一同观看了“乐动中俄”活动的成果短片。(www.chuimin.cn)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俄语部的工作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忙碌了。我们第一时间报道了中俄两国的抗疫援助,在“中俄头条”上刊登载有援助物资飞机的独家照片,报道中俄两国携手并肩,共抗疫情的情况。我们与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的同事一起,联合推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别专栏《连线武汉》。该专栏真实反映了疫情下武汉市不同社会阶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报道相继在俄新网、《俄罗斯报》官网等平台发布后,在俄引起积极反响。

此外,我们与俄罗斯圣彼得堡FM102.4调频台联合推出了战“疫”公益歌曲《天使的身影》(俄语版)。该歌曲由俄罗斯明星和总台俄语主持人共同演绎完成,在俄罗斯多家媒体播出。配合《天使的身影》俄文版在俄播出,我们在俄最大社交媒体平台VK上发起歌曲传唱线上互动,共同向世界各国的医务工作者致敬。该活动在“中俄头条”和VK上的视频点阅量达到了115万。

为了纪念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同时为中俄两国携手抗疫加油鼓劲,我们还策划推出了“‘乐’来越好”中俄民乐公益云享音乐会。众多中俄知名民乐演奏家倾情加盟,演奏了战争时期的著名音乐作品和耳熟能详的民间乐曲。音乐会在中俄头条、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新浪微博以及俄罗斯最大的社交媒体 VK中同步播出。音乐会时长约48分钟,吸引了22万人在线观看直播。视频总点阅量达120万。

疫情期间,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指导下,“中俄头条”客户端参与策划并实施了“2020年中俄社会民意调查”活动。此次调查共回收中俄双方各1500余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来自美国的诋毁和攻击,有三分之二俄罗斯民众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大多数受访者积极评价两国间的抗疫合作,并对双边关系发展持乐观态度。这很好地证明了年轻一代对两国关系的清醒认知,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高效。

一言以蔽之,在过去10多年的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俄语部学习并运用了几乎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毫不谦虚地说,这就是我们俄语部值得骄傲的地方!

我进入媒体领域工作已有16年。16年来,我和俄语部领导、同事不断深入了解受众,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新的传播方式,借鉴国外的媒体融合发展经验,探寻如何让传统广播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这一过程艰难曲折,但也充满乐趣。16年来,我与电台一同“成长”,参与了俄语部几乎所有的重要项目,许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去尝试,自己从部里曾经最年轻的外籍员工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专家,业务上越来越老练和成熟。16年来,那些从一开始便与我并肩作战的同事们,如今也都成长为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传媒人,并正确引领对俄传播事业的发展方向。今天,随着中国步入数字化发展快车道,总台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尝试。我坚信未来等待我们的将会是更加先进和有趣的工作模式。而这将有助于我们打造出更富影响力的媒体产品和品牌。

回顾在电台的工作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媒体人,尤其是对俄传播的媒体人,我们有责任推动和促进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和民间友好交往。错误的新闻稿件翻译、不正确的报道视角和过于传统的宣传会让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造成曲解。反之,有趣的评论,专业的采访,多媒体节目和出版物里优美的语言文字会促进拥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这种理解是基于寻求文化之间的相似性,而非对比和冲突。我认为,增进互相了解和理解是对外传播事业的最终目标,没有这种理解,世界和平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我和我的同事们愿为这一伟大的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洲拉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俄语部外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