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声音的回响》:玉莹信箱与听众的故事

《声音的回响》:玉莹信箱与听众的故事

【摘要】:《玉莹信箱》栏目平时努力做到热情解答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赢得听众的信任。在数以万计的越南听众来信中可以看出,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刚刚踏入校门的小学生以及中学生、大学生从艺术家、公务员到各行各业的人士,甚至一些越南党政高级领导人都是《玉莹信箱》栏目的忠实听众。这位听众叫 Phan Thi Hoc,是《玉莹信箱》栏目的铁杆听众,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现实生活中,想让别人把自己当成知心朋友,首先要以诚相待。在国际传播中更应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听众。《玉莹信箱》栏目平时努力做到热情解答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赢得听众的信任。经过多年用真情与听众交流,“玉莹”不知不觉已成为广大越南听众的知心朋友、知心姐姐了,很多信封上都写着“玉莹姐姐收”或者“玉莹信箱收”。

这个时期的部分听众,尤其是青少年听众常把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和困惑写在信里,希望得到“玉莹姐姐”的启发、帮助和安慰,字里行间充满对“玉莹”的信任。对听众这份感情,我们十分珍惜,热情地安慰并劝导他们,用名人名言、模范人物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如义静省的听众胡士甲,因双腿瘫痪,靠社会救济维持生活,终日感到自卑和烦恼。我为此专门编辑一期“信箱”节目,安慰他以及与他有着相同处境的越南残疾朋友,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张海迪以及她身残志坚的动人故事。胡士甲收听节目后深受感动,马上寄来他自己写的热情洋溢的诗,表示已经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一句句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一首首抒情的诗歌、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节目中与主持人朴实、亲切、自然的声音编织在一起,配上动听的音乐,往往最容易拨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共鸣,这也是通往听众心灵最近的渠道。越南清化省12岁小听众阮庭波3岁失去了母亲,他来信写道:“每当我收听《玉莹信箱》节目就倍感亲切,仿佛妈妈的声音就在我耳边。玉莹阿姨,我有个请求:您同意做我精神上的母亲吗?”

在数以万计的越南听众来信中可以看出,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刚刚踏入校门的小学生以及中学生、大学生从艺术家公务员到各行各业的人士,甚至一些越南党政高级领导人都是《玉莹信箱》栏目的忠实听众。他们经常给“玉莹姐姐”写信、赋诗、寄来礼品以表心意。很多听众在信中表示:“玉莹是我的知心姐姐,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胡志明市一位叫黄文宏的三轮车夫是我的老听众,多次给我写信,有的信被他装订成册,厚达529页,主要内容是每天记录抄写我台越南语广播的主要内容和节目点评。有的听众则用彩线在白布上绣出“玉莹”两个字寄给我。还有家住越南平阳省的74岁老听众武文骑和他27岁的外孙女阮氏秋玄寄来一本405页、装裱精美、图文并茂的“相约上海精彩世博”知识竞赛答卷。每当收到这样精美的信件时,我都会爱不释手、抱在怀里。许多听众在信中说:“我从小就听玉莹主持的各档节目,玉莹姐姐伴随我上完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参加工作,至今我依然爱听。”每当读到这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来信,我都被听众的热情和真诚感动。我常常在想,无论怎样努力,无论花多少时间和心血都难以报答听众对国际台、对中国的深厚友谊,我常为此感动地潸然泪下。(www.chuimin.cn)

记得曾经有一位83岁高龄的听众 Bui Nguyet Anh 来信说:“我天天都听你们的广播,尤其喜欢《玉莹信箱》节目。我要多给你写信,要不然再过几年,我不在世了,就不能再给你写信了。”

2007年初,我在一期节目里向听众说,北京冬天寒冷,我患了感冒,声音沙哑,请听众谅解。节目播出大约两个月之后,我就收到由中国驻越使馆转寄到国际台越南语部一个纸箱,外面写着“玉莹姐姐收”,里面装有10条颜色各异的手织毛线围巾。再过一段时间,又有6件各式毛衣寄给“玉莹姐姐”,并附信留言道:“玉莹姐姐,我寄给你们这些围巾和毛衣是凭我自己想象编织的,大小长短不一定合适你们。北京冬天寒冷,希望你们保暖,不要患感冒,要不然我们就听不到你们的广播了。”这位听众叫 Phan Thi Hoc,是《玉莹信箱》栏目的铁杆听众,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