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用户和产品意识强化,克服自嗨病

用户和产品意识强化,克服自嗨病

【摘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把受众变成了用户,把节目变成了产品,克服这个差异只能通过学习。在这些个不服气的遗憾之余,通过激烈讨论与冷静思考,我们发现这或许都是犯了“自嗨”的毛病。发布24小时,H5收获超120万点击量。后台数据明确指出,大部分点击量都来自用户的朋友圈及微信群。但对避免“自嗨”的认知,这是最深刻的一次。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把受众变成了用户,把节目变成了产品,克服这个差异只能通过学习。不仅是学技术技巧,还要看别人的新媒体产品;不仅看同行业优秀案例,更要看不同行业奇思妙想。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同事间讨论也非常重要。最近几年,我们也遇到过数次花费大投入的产品并不叫座。在这些个不服气的遗憾之余,通过激烈讨论与冷静思考,我们发现这或许都是犯了“自嗨”的毛病。新媒体人内心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门槛:“微信文章阅读量10万+”,这也说明新媒体工作是面向用户为中心的特点。新媒体大多数产品最终是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出去,用户行为直接“投票”,我们在后台看到没有水分的数据时,高下立判。这种感受有些残酷,也许不够公平,但就如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尽力表演了别人不是必须要鼓掌喝彩一样,新媒体人如何避免自嗨绝对是值得思考的。是不是花钱加上3D动画就是好作品?用了人工智能就会受欢迎?当头脑里只有“做爆款”的想法时,无限放大策划者自身的想法,而没有考虑到用户的感受,甚至是标题里都要重点突出使用了哪种新技术,这样的产品怕是要得负分差评了。

在避免自嗨这一点上,我甚至庆幸我的微信好友列表里80%与广播电视没有关联,来自不同行业的他们每天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关注的,可能恰恰是我们业内所忽略的闪光点。作品上线后,通过观察非业内人员是否转发分享,至少可以作为调整我们选题策划的参考,培养我们的产品意识和为用户着想的工作态度。(www.chuimin.cn)

有一个案例可以比较好说明“不自嗨”的作用:2017年中国之声新媒体两会期间发布的《央广女主播王小艺的朋友圈》H5产品,第一期在两会前一天推出,目的是预告中国之声两会的内容。发布24小时,H5收获超120万点击量。这期H5我们仅通过中国之声微信号这一个平台发出,而同一时刻附带H5的微信文章只有1万5的点击量。后台数据明确指出,大部分点击量都来自用户的朋友圈及微信群。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作品整体采用模拟微信朋友圈的形式,是广大用户所熟悉的场景,有亲和力。二是整个作品没有可以去宣传电台和节目本身,而是通过主持人王小艺给好友(用户)刷她自己朋友圈的方式,呈现节目主编、记者在准备两会前的生活状态,进而形成生活中大家关心的事,我们的记者将在两会期间采用为大家关注、解答相关话题这种将品牌拟人化的宣传手法。受限于当时新媒体部的人力物力,我们采用了相对传统的视频制作技术,对于H5页面的优化能力也有待提高,遗憾依然不少。但对避免“自嗨”的认知,这是最深刻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