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人民广播80年:技术驱动,扩大传播渠道

中国人民广播80年:技术驱动,扩大传播渠道

【摘要】:当时一定是我对新媒体“产品”有什么误解,导致领导也搞不清楚我到底来新媒体部门要做什么,可这句话竟然成为我之后几年的工作重点:用技术为这个全是文科生的部门,做点新媒体的事儿。在新部门工作的头两个月,我利用开源网站程序加插件的形式,架设了中国之声《直播中国》《千里共良宵》的“播客”站。网站上线后,再将播客链接提交至苹果播客网站索引,经过一番折腾,第一次技术尝试顺利通关。

从工程师转岗到编播部门做新媒体工作,不只因对其他工种的好奇,而是我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想。2012年,台内新型制播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基本完成,一向习惯跟机器打交道的我,承担了新的任务。晚上在机房值班,白天到办公室为编辑记者做技术系统培训。毕业仅3年,身体完全吃得消,我比较担心的是自身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会给培训工作带来尴尬。为了做好培训工作,我注意收集编辑记者对新技术系统的需求。这虽然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令我感到有成就的是,通过调研,不仅为进一步完善技术系统提供了依据,而且在与编辑记者的交流中我逐步意识到技术和内容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有点像新房装修,假如设计师不了解客户需求,再时尚的设计理念也不会得到房主的认可。

然而新媒体技术与内容的结合,却并非两者“手拉手”那样的简单。作为一名新媒体人,这种结合意味着“跨界”的能力,即所谓的“多面手”,既要掌握一定技术知识,也要善于“爬格子”——至少打算从技术部门转到节目部门之初,我是这么想的。

2013年的夏天,我注册了自己的新浪微博账号,带着台里审批通过的工作调动函来到中国之声新媒体部报到。那时大家的手机配置越来越高,网络速度越来越快,几百兆的流量包都满足不了青年人的上网需求。对于广播电台的新媒体部门而言,急需有一点技术基础的编辑推出一些符合新媒体用户口味的东西,而我则需要去实践我的理想。我感觉机遇就在眼前,特意拿着自己的手机给主任看:“您看我安装的这些手机app,我个人认为,自己的特长是利用一些新媒体技术制作产品,希望能为咱们部门出力。”当时一定是我对新媒体“产品”有什么误解,导致领导也搞不清楚我到底来新媒体部门要做什么,可这句话竟然成为我之后几年的工作重点:用技术为这个全是文科生的部门,做点新媒体的事儿。(www.chuimin.cn)

在新部门工作的头两个月,我利用开源网站程序加插件的形式,架设了中国之声《直播中国》《千里共良宵》的“播客”站。首先是服务器的搭建,通过自学各种服务器软件的安装配置,再到简单的脚本语言调试,完成后将每天直播节目录制剪辑并上传到服务器。网站上线后,再将播客链接提交至苹果播客网站索引,经过一番折腾,第一次技术尝试顺利通关。至今我依然清晰记得,播客运行一个半月后,苹果公司的播客功能的负责人来到我们部门谈论合作事宜,为我们开通了专业制作者账号;在播客节目的评论留言中,有海外华人对央广一套节目上线播客的赞扬:在国外可以听到中国最纯正的声音,真的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