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两岸关系动荡下行:《空中之友》2003年结束

两岸关系动荡下行:《空中之友》2003年结束

【摘要】:2000年3.18大选后,台湾领导人更迭,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走到了统、独的十字路口。在1999年末、2000年初,我们就开始思考大选可能给台湾、给两岸关系带来的变化。《空中之友》的各种努力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受众群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空中之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越发复杂并难于驾驭。2003年12月29日播出了最后一期节目,《空中之友》悄然转身,告别了历史舞台,告别了不舍的听众。

2000年3.18大选后,台湾领导人更迭,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走到了统、独的十字路口。针对这一变化,《空中之友》又一次在探索、在应对,在寻找自己新时期的最恰当的旋律:第四种旋律。

在1999年末、2000年初,我们就开始思考大选可能给台湾、给两岸关系带来的变化。选后初期,台湾游离倾向加重,使我们感到仅靠空谈渊源、血脉、亲情,难以拉近两岸的关系,特别是要求得到台湾青年一代的认同更为不易。必须通过我们的传播,使台湾民众认识到和平统一,是其最大利益所在。必须通过客观地介绍大陆在改革开放中的进步与成就,潜移默化增强台湾青年一代的民族认同感。

针对2000年下半年以后,台湾政坛混乱、经济滑坡,高科技产业外移和年轻人的大陆求学热,《空中之友》加大对大陆经济建设成就和求学营商环境的介绍,组织了若干大型系列报道——《海峡商潮》:回顾了20年来两岸经贸往来的历程;《台湾同胞在大陆》:100位不同年龄层的台湾人在大陆创业和生活的故事;《相约在西部》:台商在西部开发中的新机遇;《台湾学子在大陆》:追踪已在大陆读书的60位台湾学生,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及眼里的大陆和大陆人。《空中之友》的各种努力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受众群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90年代前期,《空中之友》的听众已经开始转向台湾中青年知识分子阶层,年龄大多在40-60岁之间,包括去台人员的二代。2000年以后又增加了一些更为年轻的听众,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他们借助广播和网络两条通道,成为我们的双栖听友。(www.chuimin.cn)

这一时期,《空中之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越发复杂并难于驾驭。其听众组成越来越多元:对于渐渐老去的一代去台人员,要给予情感的抚慰;对于中轻代知识阶层,要进行理性的对话;对于新生代要给出务实地引导;对于“台独”分裂势力,要毫不留情地批驳回击。

至此,《空中之友》已不再是大陆与台湾之间沟通的唯一渠道,2000年两岸“小三通”、间接“三通”已经实现;2001年两岸新闻交流冲破重重阻力,也已开始了双向驻点采访;2002年《空中之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岸情缘》有奖征文活动,为“第五届台湾听众联谊会”选拔参与者,并于当年新年将近的12月22日,邀请征文获奖者和空友老听众赴北京出席了隆重的颁奖晚会。那一日恰逢京城初雪纷飞,天气的寒冷与晚会的热烈,就像当时的两岸关系一样冷暖交错。“空友”相聚,台上台下展现的那份相亲相爱几近极致,就像是为来年的谢幕做好了铺垫。2003年12月29日播出了最后一期节目,《空中之友》悄然转身,告别了历史舞台,告别了不舍的听众。但是,她永久留在了台湾听众的记忆里,留在了两岸关系历史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