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艳秋解放区广播是指从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到1949年9月底,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自己领导的解放区建立发展的广播事业。解放区的广播诞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发展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一支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延安广播创建之时,正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时期。1941年12月3日起,每星期五举办一次日语广播。......
2023-11-22
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台胞书》、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发表之后,两岸关系开始向着结束军事对峙,逐步推进“三通”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两岸交流多在民间,其主旋律可以用一个“情”字来概括,这也是《空中之友》的第一种旋律。
《空中之友》应运而生并能获得成功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其一,改革开放、中美建交、对台方针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变化的背景,可谓天时;其二,在“三不通”的条件下,大陆台湾咫尺天涯,无形电波是两岸沟通的唯一“桥梁”,可谓地利;其三,一支具有使命感和敢于创新的团队,可谓人和。
如此,1981年元旦,《空中之友》的声音开始越过海峡,在台湾岛的每个角落回响。别的暂且不论,仅仅是“徐曼小姐”与以往大陆广播完全不同的温柔甜美的声音、亲切自然的语调,就使岛内听众如沐春风,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他们心目中原有的大陆形象,动摇了国民党当局几十年间在民众心里筑起的政治防线。进而《空中之友》不断传递出祖国政府的召唤,一时间引发了去台人员压抑心底、蓄积已久的故土情;引发了新生代和本省人强烈的好奇心。
“1981年初,某个午夜时分,我习惯地打开收音机,熟悉的频道里传来我不熟悉的声音,这天听到的与以前词锋锐利的播音极不相同,如此柔和的节目风格,我难以想象是出自同一个频道”(高雄听众李来阳1981年的来信)。这就是最初的《空中之友》,她像一场随风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地融化着台海的政治坚冰。彼岸的百姓们冒着“通匪”和“坐牢”的危险,偷偷地贴近《空中之友》,他们对共产党的恐惧,对大陆的偏见,从接纳一个温柔可亲的节目主持人开始渐渐改变......
据调查,80年代中期,台湾岛内大约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人收听过我们的广播,《空中之友》节目及主持人的知名度,在台湾几近家喻户晓。主持人温文尔雅、善解人意,又不乏对台海局势、两岸关系的独到思考与见地,使许多台湾听众为之倾倒,他们在接受一个自己欣赏的个性节目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愿意了解以至接受她所传播的信息、所推崇的理念。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如此一个“温柔”的《空中之友》竟还吸引着许多持不同政见的“热心”听众。
这种成功的速度与程度恐怕连节目的初创者也始料不及——
“我带着一台普通收音机,从基隆到台北,到台中,到台南,沿途收听大陆广播。全岛收听都很清晰,夜间10点钟以后较少干扰,是收听的黄金时间。以最保守的估计,大陆来台的外省人有70%经常收听,台湾本省人有50%经常收听,实际情况肯定高于这个比例……”(署名“绿色使者”的台湾听众1984年的来信)(www.chuimin.cn)
“我是《空中之友》的忠实听众,我以为‘三通’‘四流’‘九条’声明之所以能够普遍受到台湾人民的认识和欢迎,贵节目的制作单位和二位主播(徐曼、冬艳)将是最大功劳。我可以偷偷地告诉你们,贵节目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岛内电台的播出……”(署名“知心人”的台湾听众1985年的来信)
对此80年代初任台湾“中广”公司总经理、台湾“中国广播协会”理事长的蒋孝武曾大声疾呼:“要加强对抗,以消除大陆广播的心战威胁”(注:80年代初开始中央电台对台湾广播使用了大功率的发射台,时称“杀鸡用牛刀”)。
这一时期《空中之友》的主要听众是大陆去台人员和对大陆抱有好奇心的台湾本省人。此时《空中之友》的主持人恰似台湾听众的亲人与挚友。几年间,编播团队背着录音机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用采录到的最真实最质朴的音响告诉彼岸同胞——大陆人一日三餐有饱饭;男女恋爱有自由;小学、中学、大学有严肃的课堂和快乐的校园生活;人们少有所养、老有所依......别以为这些内容是“小儿科”,在当时的背景下,多年的信息隔绝和政治文宣,在台湾,相信大陆人食不果腹、少无所学、老无所依的大有人在。开放之初从彼岸扛着大米白面、拎着卫生纸牙膏返乡探亲的不在少数。我们还录下了——福建东山岛寡妇村发妻对丈夫、遗腹子对父亲的呼唤;广东蕉岭90岁老母亲对儿子的期盼;山东、河南、四川(国民党去台人员大省)的一奶同胞对兄弟姊妹的思念;还有生不能还,死亦魂归故乡的场面(子送父骨灰返乡安葬)……这些音响都是和着泪水的倾诉,以至那些年主持人在话筒前也常常从声音哽咽到潸然泪下!
祖籍江苏盐城,在台湾读过小学、中学的王赣骏博士,1985年4月29日,成为第一位乘“挑战者号”登上太空的美籍华人。此举当时在两岸引起很大轰动。同年7月受邀中国航天工业部,王赣骏偕妻儿回到大陆,并将他带上太空的一面五星红旗赠给中国政府。王赣骏的特殊身份,在台湾备受关注,《空中之友》记者抓住机遇一路随访,主持人电话连线即时播出。谈起太空飞行,王博士说:“我以我的中国血统为荣,我想我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他说,当航天飞机飞跃中国上空时,自己曾在舱内环带扎腰,在无重力状态下原地慢跑,内心深情呼喊:“故乡,我来了,我来了……”这种思乡圆梦情怀,深深触动人心,引起岛内强烈共鸣与反响。而王赣骏眼里看到的大陆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更让听众朋友对祖国充满希望。
此间,《空中之友》还依托节目,与中国社科院台湾问题研究所、北京社科院、人民大学合作,组织了“一国两制”专题研讨会,吸引了北大、清华、北师大,台大、成大两岸青年学子的热烈参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社、《中国建设》和《台声》杂志的配合下举办了台湾听众积极响应的“祖国知识有奖征答”活动,以温婉的形式传播着对“和平统一”大业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
有关声音的回响:中国人民广播80年纪念文集的文章
哈艳秋解放区广播是指从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到1949年9月底,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自己领导的解放区建立发展的广播事业。解放区的广播诞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发展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一支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延安广播创建之时,正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时期。1941年12月3日起,每星期五举办一次日语广播。......
2023-11-22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1994年,两会的事务性商谈分别在台北和北京举行,这应当说是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进程。然而,同年偶发的“千岛湖事件”,给两岸关系罩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台湾“陆委会”叫停了两岸文教交流和民众赴大陆游。1999年3月李登辉《台湾的主张》一书提出七块论,7月提出“两国论”,海峡两边剑拔弩张,一时间,良性互动中的两岸关系迅速回落,跌入谷底。......
2023-11-22
在从事广播工作10年多时间里,深切感受到了全国“广播一家亲”的浓浓暖意,可以说这是中国广播事业的一个鲜明特色。2008年1月,中央台牵头成立有140家电台组成“全国奥运广播联盟”。2008年底,中央台酝酿发起成立了“中国广播联盟”,我们积极响应。2009年底发起成“江苏广播联盟”和“江苏广播新闻协作网”,搭建新闻线索和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开展主题性新闻行动,深化新闻宣传的协同合作。......
2023-11-22
云南广播电视台今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80周年华诞。作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重要一分子,云南人民广播事业也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1950年3月4日,在云南解放的日子里,昆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向全省播音,拉开了云南人民广播事业的新篇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云南广播事业也在改革中迎来了繁荣发展。2018年5月,云南广播电视台党委明确提出了台和集团的“12345”发展思路。......
2023-11-22
近年来,伴随智能手机在非洲的普及,新媒体异军突起。中国的对非广播也敏锐地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发展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开启了新的篇章。但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对国际广播始终自成一格,因为它是一家与西方媒体报道同样新闻却视角不同的独特的电台。这是中国的国际广播与其他国际电台相比的优势所在。非洲民众可能不再会围坐在收音机边,收听发自中国的短波广播。......
2023-11-22
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开始快速走上直播化、频率专业化的改革道路。可以说,“西新工程”为青海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加快了青海电台实施以建立专业化系列台为龙头的全方位改革步伐。1995年6月12日,青海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并由此拉开青海电台频率专业化创新发展之路的改革进程。至此,青海广播第一轮的频率专业化改革宣告完成,并由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历程。......
2023-11-22
开启了青海藏语广播的先河。1954年5月30日,又开办了“对农村广播节目”,使用西宁话播音,这个节目一直延续到今天,经过不断的发展、创新,传承下来的《农牧天地》在2015年度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1977年,果洛州发生特大雪灾。在这之前,张二龙被召回省城西宁参加省人代会的宣传报道工作。老一代广播工作者们勤勉敬业、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品质代代相传,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2023-11-22
③可见,广播网络下沉到中国乡村的过程,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是国家主导下乡村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应该看到,乡村的广播网络建设过程不仅是新技术扩散过程,更是中国县域进行的大规模的传播基础设施建设过程。④作为长期以来乡村中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甚至是唯一的现代电子媒介,农村广播网系统性地重塑了中国乡村的信息传播环境,也奠定了对农村广播的新格局。......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