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人民广播80年:第一个时期的关系改善

中国人民广播80年:第一个时期的关系改善

【摘要】: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台胞书》、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发表之后,两岸关系开始向着结束军事对峙,逐步推进“三通”的方向发展。如此,1981年元旦,《空中之友》的声音开始越过海峡,在台湾岛的每个角落回响。祖籍江苏盐城,在台湾读过小学、中学的王赣骏博士,1985年4月29日,成为第一位乘“挑战者号”登上太空的美籍华人。此举当时在两岸引起很大轰动。

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台胞书》、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发表之后,两岸关系开始向着结束军事对峙,逐步推进“三通”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两岸交流多在民间,其主旋律可以用一个“情”字来概括,这也是《空中之友》的第一种旋律。

《空中之友》应运而生并能获得成功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其一,改革开放、中美建交、对台方针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变化的背景,可谓天时;其二,在“三不通”的条件下,大陆台湾咫尺天涯,无形电波是两岸沟通的唯一“桥梁”,可谓地利;其三,一支具有使命感和敢于创新的团队,可谓人和。

如此,1981年元旦,《空中之友》的声音开始越过海峡,在台湾岛的每个角落回响。别的暂且不论,仅仅是“徐曼小姐”与以往大陆广播完全不同的温柔甜美的声音、亲切自然的语调,就使岛内听众如沐春风,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他们心目中原有的大陆形象,动摇了国民党当局几十年间在民众心里筑起的政治防线。进而《空中之友》不断传递出祖国政府的召唤,一时间引发了去台人员压抑心底、蓄积已久的故土情;引发了新生代和本省人强烈的好奇心

“1981年初,某个午夜时分,我习惯地打开收音机,熟悉的频道里传来我不熟悉的声音,这天听到的与以前词锋锐利的播音极不相同,如此柔和的节目风格,我难以想象是出自同一个频道”(高雄听众李来阳1981年的来信)。这就是最初的《空中之友》,她像一场随风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地融化着台海的政治坚冰。彼岸的百姓们冒着“通匪”和“坐牢”的危险,偷偷地贴近《空中之友》,他们对共产党的恐惧,对大陆的偏见,从接纳一个温柔可亲的节目主持人开始渐渐改变......

据调查,80年代中期,台湾岛内大约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人收听过我们的广播,《空中之友》节目及主持人的知名度,在台湾几近家喻户晓。主持人温文尔雅、善解人意,又不乏对台海局势、两岸关系的独到思考与见地,使许多台湾听众为之倾倒,他们在接受一个自己欣赏的个性节目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愿意了解以至接受她所传播的信息、所推崇的理念。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如此一个“温柔”的《空中之友》竟还吸引着许多持不同政见的“热心”听众。

这种成功的速度与程度恐怕连节目的初创者也始料不及——

“我带着一台普通收音机,从基隆到台北,到台中,到台南,沿途收听大陆广播。全岛收听都很清晰,夜间10点钟以后较少干扰,是收听的黄金时间。以最保守的估计,大陆来台的外省人有70%经常收听,台湾本省人有50%经常收听,实际情况肯定高于这个比例……”(署名“绿色使者”的台湾听众1984年的来信)(www.chuimin.cn)

“我是《空中之友》的忠实听众,我以为‘三通’‘四流’‘九条’声明之所以能够普遍受到台湾人民的认识和欢迎,贵节目的制作单位和二位主播(徐曼、冬艳)将是最大功劳。我可以偷偷地告诉你们,贵节目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岛内电台的播出……”(署名“知心人”的台湾听众1985年的来信)

对此80年代初任台湾“中广”公司总经理、台湾“中国广播协会”理事长的蒋孝武曾大声疾呼:“要加强对抗,以消除大陆广播的心战威胁”(注:80年代初开始中央电台对台湾广播使用了大功率的发射台,时称“杀鸡用牛刀”)。

这一时期《空中之友》的主要听众是大陆去台人员和对大陆抱有好奇心的台湾本省人。此时《空中之友》的主持人恰似台湾听众的亲人与挚友。几年间,编播团队背着录音机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用采录到的最真实最质朴的音响告诉彼岸同胞——大陆人一日三餐有饱饭;男女恋爱有自由;小学、中学大学有严肃的课堂和快乐的校园生活;人们少有所养、老有所依......别以为这些内容是“小儿科”,在当时的背景下,多年的信息隔绝和政治文宣,在台湾,相信大陆人食不果腹、少无所学、老无所依的大有人在。开放之初从彼岸扛着大米白面、拎着卫生纸牙膏返乡探亲的不在少数。我们还录下了——福建东山岛寡妇村发妻对丈夫、遗腹子对父亲的呼唤;广东蕉岭90岁老母亲对儿子的期盼;山东、河南、四川(国民党去台人员大省)的一奶同胞对兄弟姊妹的思念;还有生不能还,死亦魂归故乡的场面(子送父骨灰返乡安葬)……这些音响都是和着泪水的倾诉,以至那些年主持人在话筒前也常常从声音哽咽到潸然泪下!

祖籍江苏盐城,在台湾读过小学、中学的王赣骏博士,1985年4月29日,成为第一位乘“挑战者号”登上太空的美籍华人。此举当时在两岸引起很大轰动。同年7月受邀中国航天工业部,王赣骏偕妻儿回到大陆,并将他带上太空的一面五星红旗赠给中国政府。王赣骏的特殊身份,在台湾备受关注,《空中之友》记者抓住机遇一路随访,主持人电话连线即时播出。谈起太空飞行,王博士说:“我以我的中国血统为荣,我想我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他说,当航天飞机飞跃中国上空时,自己曾在舱内环带扎腰,在无重力状态下原地慢跑,内心深情呼喊:“故乡,我来了,我来了……”这种思乡圆梦情怀,深深触动人心,引起岛内强烈共鸣与反响。而王赣骏眼里看到的大陆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更让听众朋友对祖国充满希望。

此间,《空中之友》还依托节目,与中国社科院台湾问题研究所、北京社科院、人民大学合作,组织了“一国两制”专题研讨会,吸引了北大、清华、北师大,台大、成大两岸青年学子的热烈参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社、《中国建设》和《台声》杂志的配合下举办了台湾听众积极响应的“祖国知识有奖征答”活动,以温婉的形式传播着对“和平统一”大业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