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人民广播80年:媒体融合创新引领新时代

中国人民广播80年:媒体融合创新引领新时代

【摘要】:微广播剧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时代放歌,为人民书写,总台由广播和融媒体联手推出的《凡人小林》是一次可贵的创新尝试,不仅开创了“云端联手、隔空制作”的全新广播剧生产模式,而且标志着广播剧创作传播进入了媒体融合的“云端”时代。广播剧是“声音景观”的艺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它必将有更多样的呈现方式,必将展现出更加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

完全用声音去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高超的艺术创造。广播剧人也在尝试更加多元的主题更加多样化的体裁,不断挖掘年轻人喜欢的文学作品,拓宽创作题材。

微广播剧(简称微剧)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新媒体时代广播剧呈现的新样貌,突破了传统广播剧纯音频的局限,成功与图片、视频和动漫相融合。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广播剧走出电台的大门,参与到自媒体的洪流之中,微剧的制作团队并不都是专业的电台广播剧制作人员,有很多是活跃在网络上的广播剧、配音爱好者,社会化制作力量占到了微剧生产单位的三分之一强。他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录制、编辑。由于5分钟左右的微剧容量小,制作相对简单,演播人数少等,能够快速反映热点事件和百姓生活的微型广播剧逐步积累起越来越多的受众,微剧虽然小众但是并不寂寞。

201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率先尝试以新闻事件为线索,制作播出了7集系列新闻微剧《遇见海昏侯》,每集约8分钟。之后又推出了10集系列新闻微剧《生死攸关》(8分钟)。广播剧越来越多地与新闻宣传相结合。风生水起的微剧正在成为广播剧的新的生力军,它很好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移动伴随性、故事快节奏、选择多样性,又可回放欣赏的特点,是传统广播剧在新媒体时代迭代出的新型态。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2020年2月17日,一部时长14分52秒、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和中国微剧研究会联合出品的抗疫微剧《凡人小林》音频版全网上线,并同步在总台央广及众多地方台播出。2月20日,该剧编导同步配制的视听短剧《凡人小林》在“央视频”APP、@央视新闻微博上线。该作品直击人心的动人情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共鸣,音频视频、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效果,纷纷点赞转发,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据统计,该剧全网上线5天,总阅读量超过3235万、1345次观看,转发10万+、创融媒时代广播剧受众到达之最。

为时代放歌,为人民书写,总台由广播和融媒体联手推出的《凡人小林》是一次可贵的创新尝试,不仅开创了“云端联手、隔空制作”的全新广播剧生产模式,而且标志着广播剧创作传播进入了媒体融合的“云端”时代。(www.chuimin.cn)

习近平总书记说:“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我们广播人有义务呵护和培育好广播独有的艺术品种——广播剧,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的广播剧作为文艺工作的重要环节,积极组织制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发挥广播剧最大的艺术作用,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用广播艺术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1968年,加拿大作曲家谢弗提出了“声音景观”的概念。广播剧是“声音景观”的艺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它必将有更多样的呈现方式,必将展现出更加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广播剧的未来在于创新,策划思维的创新、编导理念的创新、制播手段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创新。

我们常说,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而广播既是文艺作品的传播者宣传者,也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生产者。国家主流媒体要正面引导创作方向,更要不断创作生产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伟大作品,乘势而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2020年7月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翻译制作中心副召集人、中广联合会融媒体微剧研究会(筹)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