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河港桥与九里塘凉亭:塘栖古桥好风景

西河港桥与九里塘凉亭:塘栖古桥好风景

【摘要】:依据这一记载,再考察桥和亭子桁架、石柱的结构,以及所处运河官塘古道的位置分析,这座西河港桥及九里亭正是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那72座运河官塘古桥中的历史遗存。这座古老的石凉亭是从杭州至桐乡石门运河塘路上唯一遗存下来的古凉亭,能够存世至今,可谓稀有珍贵。如今国家将其修复,并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应是古桥、古亭之幸。

塘南姚家埭村北有一小地名“西河港”的自然村,位于京杭大运河南岸,古代的运河官塘国道正在此村北面百米处的堤塘之上。村左有一条小河,从南面西塔漾蜿蜒而流来汇入大运河,河口自古建有一座连接官塘道路的小石桥,桥的东首还建有一座黛瓦石柱,三间八桁面积50余平方的凉亭。

光绪《唐栖志》卷三之桥梁有:“栖镇由八字桥东往界河全漳各桥,有西河漾桥”的记载。

西河漾桥原是一座跨于西河港连接京杭大运河口上的单孔平梁小石桥,桥长10米左右,桥宽1.8米左右,桥孔宽仅2米左右。20世纪80年代,因附近乡镇企业的发展,稍大的运输船难以通过,故村里将古石桥拆掉,用水泥石块重建了一座加宽了桥孔的桥。

而这座古老的石凉亭,因前几年我在塘南拍桥时,偶然听当地人说起运河口上有一座石凉亭,遂寻找过去,发现凉亭顶部已局部塌坍,其中一组衍梁已断,仅用砖柱支撑。但它的木构梁架制造工艺古朴,8根方形石柱宽大厚重,有保护保价值,便向当地村委和文广新局作了反映,从而引起了文保部门的重视,专家前去查看后认定是前几年“三普”遗漏的文物。去年政府下拨了维修资金,三月底维修工程顺利完成,经建筑工人精心修缮的古桥、古亭及河埠重新辉映于人世间,成为余杭区大运河沿线唯一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凉亭。

这座石凉亭,因其位于塘栖至塘南龙光桥的官塘道路中段,从镇东新华丝厂东首至龙光桥距离约4.5千米,即古代的九华里。故前人称此段塘路为“九里塘”,此亭即被当地人俗称为“九里亭”。

九里亭比一般凉亭要大许多,亭前建有河埠,供往来舟船系泊,以便舟中人登岸览眺古运河风光。

但此亭始建年代当地无人能够说清,地方志也无具体记载。1996年撰成的《姚家埭村志》对其年代定为“无考”。

清光绪王同编撰的《唐栖志》卷十八事记,引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关于运河堤塘的记载:(www.chuimin.cn)

“正统七年(1442),通判易倪条上利害,巡抚侍郎周枕便宜措置,自(杭州)北新桥起,迤北而东,至崇德县界,(即今石门镇),修筑塘岸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二丈四尺(合今天44千米),桥七十二座,水陆并行,便于漕饷,今名下塘。”

依据这一记载,再考察桥和亭子桁架、石柱的结构,以及所处运河官塘古道的位置分析,这座西河港桥及九里亭正是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那72座运河官塘古桥中的历史遗存。虽然清代康熙年间这条官塘古道曾有过两次维修加固,但其始建至今已有570多年风雨岁月了。

西河港桥所处的位置,正在九里塘的中间一段,可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故分析此亭应是当年官府筑塘造桥时为方便往来官塘的行旅客商遮风避雨而建造。

根据村民所述,此凉亭历代以来当地乡坊曾多有修建。1990年,又因凉亭梁架朽坏,村里企业出资数千,在东西两副人字梁下加建四根砖墩支撑加固,并重新翻修瓦片,将古亭整修一新。

这座古老的石凉亭是从杭州至桐乡石门运河塘路上唯一遗存下来的古凉亭,能够存世至今,可谓稀有珍贵。它连系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之水,数百年守望相伴,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如今国家将其修复,并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应是古桥、古亭之幸。从此以后,它们不会被世人遗忘,并会得到法律保护和维修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