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塘栖古桥:钟忠惠的青史永存

塘栖古桥:钟忠惠的青史永存

【摘要】:后升任陕西巡按御史,因触犯了权贵,被弹劾,降调为行人司正。钟化民遍历州县村坊市井,视察灾情,慰问灾民。号召安置流民还乡生产,重建家园。钟化民墓葬在故乡博陆。近年各地纪委部门已将钟化民列为古代官员廉洁奉公的典范,并用他的事迹来教育今天的广大干部。历史上塘栖周边乡村中最属博陆一带古石桥众多。首先,博陆村北跨京杭大运河原有“博陆高桥”,因有两座,故又称“双桥”。

博陆是明代名臣钟化民故里。

钟化民(1545—1596),字维新,别号文陆,仁和人。万历八年(1580)考中进士。

钟化民曾任福建惠安、江西乐平知县。他勤政廉明,仔细考察民情,深入调查研究,又秉公执法,治绩最好。百姓称他是“不要官、不要命、不要钱的钟青天”。后升任陕西巡按御史,因触犯了权贵,被弹劾,降调为行人司正。不久即调任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又任仪制郎中,转任光禄寺丞。

万历二十二年,河南大饥荒,饿殍遍地,人相互食。皇上命已升任都御史的钟化民再兼任河南道御史,前往河南肩负起大灾荒的救灾重任。钟化民遍历州县村坊市井,视察灾情,慰问灾民。他申请朝廷拨库银三十万两,留漕粮十万石,并火速通告河南各地,废止高价粜米禁令,以聚集商品米,又遍设粥厂赈济灾民。他组织民众掩埋暴尸遗骨,组织疗治灾区疾疫。号召安置流民还乡生产,重建家园。在他的率先垂范下,河南地方官吏,都勤于政事,结果盗匪敛迹,民心安定,生产恢复,河南大治,从而拯救了千万灾民,也使国家得到稳定。提升为太常少卿。

万历二十四年,因南阳矿工起事,朝廷又任命钟化民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钟化民到任后一方面讨平盗乱;一方面依据实际情况,向朝廷上疏,力争免征矿税。

钟化民矮小精悍,多有智谋,居官又勤勉政事,所到之处均留有好声名。由于长年累月地到处奔波,殚精竭虑地处理政事,终因积劳成疾,不久病发逝世。

古代出去为官的人,大多是致仕(退休)以后终老家乡的,而钟化民则是累死在任上的,死时年仅五十余岁。

噩耗传来,士民失声痛哭,相率颂于朝廷,诏赠右副都御史,赐谥“忠惠”。奉旨河南建祠,家乡人民为纪念他,请求朝廷同意,在郡城杭州西湖跨虹桥左侧建祠,以春秋祭祀

钟化民墓葬在故乡博陆。

钟化民作为封建时代的省部级高官,能清廉为官,实心任事,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可谓政绩赫然,是值得家乡后人永远纪念的。近年各地纪委部门已将钟化民列为古代官员廉洁奉公的典范,并用他的事迹来教育今天的广大干部。

这真是:勤政廉能钟忠惠,英名青史永留存。

博陆,一名鹿溪,今天那条街名“鹿溪路”的老街,原先是东西流向的一条小河,旧时称为“鹿溪”。而真正的明清老街,則是连通鹿溪路中段的那条高家弄。

从高家弄南口沿着街路往东100多米,从一家玻璃店店堂走进去,可看见后面有一座封火墙被拆掉了一半的石墙门。原先的大门已被拆掉,代之以两扇遮不住整个门洞的新式板门封住。从宽宽的空隙中看进去,可见一座雕梁画栋、阅尽沧桑的老宅,东侧那个近年开的门洞上钉有门牌号是“鹿溪路30号”。

在当地耆老的引领下,从隔壁一户人家绕道,进入到了这幢吴姓人家破败陈旧的老宅中。映入眼帘的是古旧的建筑雕饰,花窗牛腿,尽管积满尘灰,但那精美的工艺技法,还是让人慨然动容。尤其是石墙门正上方那片残损的砖雕影壁,那堪称美轮美奂的雕刻技法和人物花草图案,是存世古民宅中绝为稀有的。时间、空间在这一瞬间凝固,思维一下子从现代穿越到了并不太遥远的从前,穿越到了晚清民初运河小镇上这幢顶级豪宅之中。那应是江南水乡独有的风骨和情怀,凝结成的一种叫做文化的隽永气息。

旧时的博陆除了钟家外,以胡、吴、陈、赵四姓为望族。胡姓与泉漳孤林村胡襟寰是本家,属官宦后裔书香人家。陈家民国年间是县参议员,住宅在1949年后被征用为博陆乡政府办公用房,如今早已拆建。赵家则是殷实商家,只是厅屋房子前几年也已经拆造。只有这户吴姓人家,从前祖上是做浇槽(大约是蜡烛锡箔)生意的,发家以后造了这座富丽堂皇的豪宅。后来分给子孙,再后来其中一房,不知什么原因,在前些年将属于自己的半边砖雕拆下卖掉,仅剩下了这半座残缺的砖雕影壁,沉寂于天地之间。

砖雕上的文字应为“诒谋燕翼”,如今仅剩下完整的诒字和残损的谋字。

“诒谋燕翼”出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翻译成白话就是“为他的孙子来设想,把谨慎的道理教给儿郎,武王真是好王啊”。

1984年版《诗经全译》,陈奂批注:“诒,遗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谋遗其孙子也!”《幼学琼林》中有“燕翼贻谋”,意思也是给子孙留下好的计谋,使他们平安。此处燕非燕子,乃舒适安闲之意;翼非羽翼,乃保护之意。新华字典的解释:诒是传给,贻是赠给,都有遗给的意思。古人常以“燕翼”为建筑厅堂、楼宇、山庄等立名、题额,取其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故,“诒谋燕翼”就是为子孙妥善谋划,使子孙安乐。

这条高家弄,是博陆真正的明清老街。它北起运河岸边,南通鹿溪河。旧时这条长约300米,宽不足3米,铺着石板的窄窄街巷,正是江南水乡曾经的市集。街道两旁米店肉鋪、百货药栈;茶楼酒肆,杂货香烛;豆腐店、铁匠铺承载着世代博陆土著居民们的柴米油盐,人间烟火。

历史上塘栖周边乡村中最属博陆一带古石桥众多。

光绪十六年塘栖栖溪讲舍山长王同编撰的《唐栖志》桥梁一章统计,有博陆高桥、通泰桥、洪福桥、梁安桥、太平桥、永兴桥、兴福桥、寿安桥、俞家桥、普安桥、长春桥、德星桥、永寿桥、万寿桥、五福桥、丰年桥、清泰桥、五里桥、永丰桥、孟子桥、永顺桥、北环桥、举鼎高桥,共计23座。

博陆清以前隶属于仁和县丰年乡,与塘栖镇一样,新中国成立后是杭县、余杭县的建制镇,现与五杭、亭趾合并成运河镇。

时至今日博陆街上及四周乡村仍有许多桥梁,但都是些近二三十年间重新建造的水泥桥。

首先,博陆村北跨京杭大运河原有“博陆高桥”,因有两座,故又称“双桥”。当下博陆仍有两座跨运河大桥,一座在老镇政府北面博陆搪瓷厂东侧,是90年代中建造的水泥桥。另一座在博陆村西,是一座90年代建造的公路大桥,桥上有杭州书法名家姜东舒先生所书的隶书桥名“长寿桥”,年款为“戊寅一月”,戊寅年是公元1998年,故此桥建成至今已满20年了。

20世纪60年代博陆修建长寿桥,供图陈少鹏

长寿桥北面有宋代古刹慧日寺。近年躬逢盛世,佛法兴盛,慧日古寺复兴于人寰。经过十数年复建,慧日寺已成运河沿岸一大丛林矣。

见龙桥

在博陆村东小地名南石桥邵家角的东菱河上,与新建的水泥桥并行,有一座桥名“见龙桥”的古桥存世。此桥东西向横跨于河港之上,历史上是东面桐乡大麻村民前来博陆的必经通道。

见龙桥是为一座三孔石梁平板桥。桥长近30米,桥宽近2米,三孔桥面均由四条宽大的石梁架就,一共用了12块梁石,在古桥中十分少见。桥两侧宽厚的护栏石完好如初,八根方形立柱上均有线条形的雕饰。

见龙桥南北两侧排柱上刻有两副桥联,由于桥南两边均被村民建房封堵,北面又是新桥遮挡住,故在岸上无法拍摄。正好桥下河中泊着两条作住家用的水泥大船,船主是两户收购塑料废品的江苏人。征得他们同意,下到了他们船上,是一位30左右的好心大嫂带我去她家泊在桥南侧的船上,先拍摄了桥南的文字。然后,又到北侧那条船上拍摄了桥北面的文字。

南侧桥联是:“环募善长千百家疏,重建民国十二年春”。北侧桥联是:“南北舟楫桥门足直,东西荷来轨道则中”。

见龙桥及桥上的刻字

见龙桥两侧桥名都用楷书写成,可惜都被涂抹上了黑乎乎的柏油,估计是“文革”期间的遗迹。南面桥名前后刻有清晰的纪年文字,是“民国十二年,仲冬月重修”。民国十二年是公元1923年,故此桥重建至今已有88年岁月了。

仁隐桥

在博陆东庄前村与西南园交界的西桥港上,东西向横跨着一座古石桥,桥名“仁隐”,但当地村民却将该桥叫为“南西桥”。(www.chuimin.cn)

此桥从古至今都是东西两村之间的主要通道。

仁隐桥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板桥,该桥原宽1.8米左右,是20世纪90年代因为桥面太窄,三轮车等机动车通行不便,故村里在其北侧又拼接了半座水泥桥,拼扩后的桥面宽4米左右,桥的长度为十一二米。

古桥南侧中间石梁上镌刻有清晰的“仁隐桥”桥名,前后有“民国六年众姓重建”的纪年款。民国六年为公元1917年,此桥重建至今已有94年岁月了。

仁隐桥及其桥额

该桥位置处于博陆街中心,其村坊前面有宽阔的水面通往亭趾,问村民,知道此段河面叫南庙漾,因其东北侧有一座叫“南庙”的庙宇故名。

聚顺桥

在博陆街上尚有聚顺桥存世。

聚顺桥地处博陆集镇中心,小地名木桥头的民居稠密处,木桥港从北面流来,在木桥头折而向西,汇入西桥港。

聚顺桥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板桥,南北向跨于木桥港上。桥连两侧桥墩长度为13米左右,桥宽逾2米。桥面由4块大条石搭成。桥上有4根完好的立柱,两侧桥栏均是宽厚的石条,逾显其坚实牢固。

聚顺桥两侧杠梁上均刻有楷书桥名并有纪年文字,为“民国九年”“众姓重建”字样。民国九年是公元1920年,据此推算,此桥重建至今已有92年岁月了。

聚顺桥及其桥额

从聚顺桥南小巷往南可通博陆最繁荣的商业街鹿溪路,而从桥北小巷向北,则可一直通往运河边上的双桥路。

而连通老街南北的这座大名“聚顺桥”的老桥,当地人叫“木桥”“木桥头”。它默默坚守着这方水土,数十年、数百年,方便周围居民和四乡农民出街的需要。

七家桥

从博陆街西北面的长寿路越过横跨于运河干流之上的长寿桥一直向北,经过慧日寺前面那座丰林湾桥。此段河道上南北向的桥有两座,东侧是一座20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双曲双拱水泥洋桥,此桥南北桥头已被砌上砖墙,现今已成废桥;而紧靠此桥西侧是一座近年建造的水泥公路桥。

过桥不远处,公路的左边即是慧日禅寺,而路右边则是近年建造的专业生产各种佛寺用香的杭州透云制香有限公司,从其门面及用地规模看,此厂生意似乎不错。查阅网上资料,得知该厂占地面积竟达80多亩,由此可见近年世道昌明各地寺庙香火旺盛之一斑。

再从寺院和工厂间的博桐公路一直往北约1千米,便到了运河镇戚家桥村。戚家桥即原来的博陆公社长征大队,该村位于运河镇北部,京杭大运河北岸,东邻新宇村,北邻桐乡义马众安村,西靠德清县禹越钱塘村。因旧时村内建有七座小石桥,故村名“戚家桥”。

在该村776路公交站,询问一位大伯附近古石桥的情况。他热情地告诉我北面仁安桥村有一座古石桥,西面周家里有七家桥和另一座小桥,并指点具体线路。叫我沿人家门前一直往西,在村西头即可看到长寿庵边的七家桥。

从周家里的一带人家门前一直向西走了200多米,看见村西头有一座庵堂,庵堂门口有一株百年古樟树,在樟树西面10多米处即是我要寻找的七家桥。

七家桥是一座三孔平梁石板桥,桥长16米,桥宽1.2米,南北向跨于村西一条小河港上。桥的东西两侧各有两根排柱,支撑起桥面两块大条石。桥两侧各有6档石级。整座古桥保存完好。

七家桥及其桥额

戚家桥东侧排柱上镌刻有莲花功德碑。在桥南侧中央石梁上刻有“七家桥”桥名,前后有“光绪十六年”“十二月重建”纪年文字。光绪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故此桥重建距今已有111年岁月了。

近年村里在古桥南侧10多米处,修建了一座水闸,来往行人都在闸桥上行走,故此桥已作为闲桥存世。据围观的村民介绍,古桥东侧的长寿庵古已有之,几位村民带我看庵东侧卧在地上的石碑。惜碑被其他乱石压住,难以移开,故无法查考碑文。而庵前那棵三人合抱的古樟树,用它那苍老的容颜,似乎在默默证明此庵、此桥的沧桑历史。

三府、三县界桥淳安桥

从博陆戚家桥沿博桐公路一直向北,折东再向北,在距离戚家桥约1.5千米的陆家里自然村中尚有一座地跨三府、三县的古淳安桥存世。

淳安桥南北向跨于河道之上,桥南是杭州余杭戚家桥村十组(小地名陆家里)地界,桥北一带人家却是桐乡义马乡众安村地界。而河中央东西流向之水道却属湖州德清禹越镇钱塘村。故历史上称此桥为跨三府(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三县(余杭县、德清县、桐乡县)的地域边界界桥。

此淳安桥为一座三孔平梁石板桥,桥长25米左右,桥宽有1.8米左右。

淳安桥上刻有许多文字,东北侧那根桥排柱上镌刻着“北首桥门东西直线崇德县界”。东南侧排柱上则刻有“南首桥门东西直线杭县界”。而在桥门正中杠梁石东侧又刻有“中央桥门为德清县东西连接之水道”。聪明的先人,将桥柱充分利用,作为区分地域边界的界石来使用。而在两根排柱的西侧却各刻上了一方小小的莲花功德碑。

淳安桥的三孔桥面,其工艺是在两边两条大梁石中间铺上一块块五六厘米厚的石板作中间桥面,从而减少了造桥用材成本。古桥西侧中间杠梁上镌刻有“淳安桥”三个模糊的桥名。用长焦镜头仔细观察,发现桥名前有隐约的纪年文字,只可惜无法分辨清楚。而从此桥的建造风格和桥上的分界文字判断,此桥应重建于民国初年,距今有90余年的岁月了。

淳安桥及桥上的刻字

在桥的北堍,村民建有一座小小的总管堂,这应是当地村民初一、十五给菩萨上香,祈求里中平安的信仰场所。

如今,桐乡县已在古淳安桥西侧100米处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公路桥,取名仁安桥。从桥上文字我们可知该桥建造于2002年12月,由桐乡交通工程公司建造。

而古老的淳安桥,虽已历经风雨沧桑,却仍然在造福两岸村庄中往来出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