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寻官塘今遗古传世之塘栖古桥

探寻官塘今遗古传世之塘栖古桥

【摘要】:美丽洲副刊《崇贤》杂志的封面登载了崇贤存世的牵塘古桥“宋家路桥”的照片。故以上志书载明了,运河塘路上有“宋家路桥”。而宋家路桥则在运河东岸,古代应属肇元乡。又观察古桥东西两侧,均未发现刻有桥名文字。从古桥北侧杂乱的建筑垃圾可知道,这里正是被开发拆迁的宋家路村的故址。为了进一步拍到宋家路桥的全景,第二天上午我又来到运河西岸的仁和花园村的马庄坝自然村,从大河西岸拍摄了宋家路桥的全影。

美丽洲副刊《崇贤》杂志的封面登载了崇贤存世的牵塘古桥“宋家路桥”的照片。这座桥正是我搜集塘栖古桥中遗漏的一座。

嘉靖仁和县志》卷二桥梁有:“自北新桥东岸一直往北至五林港口”有“宋家桥、三家村桥、鸭栏桥俱大塘”的记载。

清光绪《唐栖志》卷三·桥梁亦有:“栖镇由西茶亭沿塘至王家庄内外村落各桥”有“宋家桥,宋家路桥,在大云乡。《万历杭州府志》。在大塘。《康熙仁和县志》”的记载。故以上志书载明了,运河塘路上有“宋家路桥”。

但《唐栖志》记载的“在大云乡”似有谬误,因为明清时的大云乡在今天的仁和镇,在大运河的西岸。而宋家路桥则在运河东岸,古代应属肇元乡。

《咸淳临安志》对当时仁和县管辖的乡镇有明确记载:其中有“肇元乡管里四,募善、永和、长兴、升平。大云乡管里四,永泰、葛墅、仲墅、华墅”的记载。这就明确了大云乡所属的四里皆属今天的仁和镇(街道),其中永泰在獐山北面,葛墅、仲墅属今天的东塘区域,华墅则在獐山南往云会西南山一带,都在京杭大运河河西。而宋家路桥是在大运河东岸塘路上,地属古代肇元乡。

从崇塘公路独山往西偏北方向500米左右即是崇贤镇三家村的宋家路村。因杭州内河水运码头外迁至此,故这个宋家路村已基本搬迁拆平,原村庄所在地如今已荒芜不堪,无路可通,是独山农资供应部的老板给我指路,叫我绕道北面三家村集市,再向南可到宋家路桥所在的塘河边上。

所以我又向北面多绕了2千米多路程,又在乡民指点下步行了1千米多路,从一家尚未搬迁的化工厂围墙北面,踏着泥泞不堪的田塍小道爬上了杂树丛生、荒草没膝的塘河古道上,又向南行走了200余米,终于看到了那座明代古桥“宋家路桥”。

古桥南北向跨于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河口塘路上,桥是一座单孔平梁小石桥,长约4.5米,矢高约3米,宽约1.3米,桥面有2块长条石作梁板。此桥北面有2档石阶,桥南面却已经塌陷,从整座桥的外貌看,桥南侧原来也应有2~3档石阶,又从桥南侧那填在桥梁板下面作南侧桥墩承梁的石块判断,此桥近世已经重新修建过。又观察古桥东西两侧,均未发现刻有桥名文字。(www.chuimin.cn)

宋家路桥

由于古桥内侧河道较宽,故桥的南侧连接着一段长约20来米的河堤牵道。桥下的河道往东通向独山北面的水系,只是如今古河道已大部被填埋。从古桥北侧杂乱的建筑垃圾可知道,这里正是被开发拆迁的宋家路村的故址。如今只有古桥南侧50余米处,紧邻运河,尚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幢外墙没有粉刷的两层农居,只是已经人去楼空,原来的主人已离开这世代居住的血脉之地,迁往政府为他们选定规划的新家了。

站在桥上向南眺望,不远处即是已经基本建成的崇贤港区码头,这也是全省最大的内陆码头。西边又有杭州锅炉厂的新厂区。向西眺望,是水面宽阔俗称丫雀漾的大运河水面,由于此处水面深阔,是运河杭州港的锚泊区,河西岸是仁和镇花园村的马庄坝自然村和秀山美地农业园区。向东南则能看到独山,再远处的是皋亭、黄鹤诸峰。向东北更能看到高耸的超山。

为了进一步拍到宋家路桥的全景,第二天上午我又来到运河西岸的仁和花园村的马庄坝自然村,从大河西岸拍摄了宋家路桥的全影。

关于运河牵塘古桥,《唐栖志》卷十八事记中,有关于运河堤塘的记载:“元至正末,张士诚以旧河窄狭,复自五林港开挖至北新桥,又南至江涨桥,阔二十丈,遂成大河。地有三里漾,十二里漾,风波唐突,无塘遮护,为盗贼渊薮。(明)正统七年,通判易倪条上利害,巡抚侍郎周忱便宜处置,自北新桥起,迤北而东,至崇德县界。修筑塘岸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二丈四尺(按:合今天44千米左右),桥72座,水陆并行,便于漕饷,今名下塘。”

这座宋家路桥正是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那72座运河牵塘古桥中的一座,它也是除了塘南落瓜漾边那座“雷家桥”以外,尚存于世间的第二座运河牵塘古桥了。它们连系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之水,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看到它们,能使今天的人们感悟岁月沧桑,它更是不可移动的文物,是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