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了《余杭通志》的出版,为弄清书中所载“属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塘栖、仁和、崇贤的十几座古桥,我按图索骥,寻至田头地角,一口气拍摄了这批古残桥,并对照有关历史资料,整理成文字。这天上午,我从良渚七贤桥开元文化公司办完事回临平,中途绕进了塘栖镇,去镇东寻找这座“包桥”。此桥的东西桥基石块均已损坏,保存状况较差。村中河道上东西向有一座桥名“余庆”的古石桥。......
2023-11-22
美丽洲副刊《崇贤》杂志的封面登载了崇贤存世的牵塘古桥“宋家路桥”的照片。这座桥正是我搜集塘栖古桥中遗漏的一座。
《嘉靖仁和县志》卷二桥梁有:“自北新桥东岸一直往北至五林港口”有“宋家桥、三家村桥、鸭栏桥俱大塘”的记载。
清光绪《唐栖志》卷三·桥梁亦有:“栖镇由西茶亭沿塘至王家庄内外村落各桥”有“宋家桥,宋家路桥,在大云乡。《万历杭州府志》。在大塘。《康熙仁和县志》”的记载。故以上志书载明了,运河塘路上有“宋家路桥”。
但《唐栖志》记载的“在大云乡”似有谬误,因为明清时的大云乡在今天的仁和镇,在大运河的西岸。而宋家路桥则在运河东岸,古代应属肇元乡。
《咸淳临安志》对当时仁和县管辖的乡镇有明确记载:其中有“肇元乡管里四,募善、永和、长兴、升平。大云乡管里四,永泰、葛墅、仲墅、华墅”的记载。这就明确了大云乡所属的四里皆属今天的仁和镇(街道),其中永泰在獐山北面,葛墅、仲墅属今天的东塘区域,华墅则在獐山南往云会西南山一带,都在京杭大运河河西。而宋家路桥是在大运河东岸塘路上,地属古代肇元乡。
从崇塘公路独山往西偏北方向500米左右即是崇贤镇三家村的宋家路村。因杭州内河水运码头外迁至此,故这个宋家路村已基本搬迁拆平,原村庄所在地如今已荒芜不堪,无路可通,是独山农资供应部的老板给我指路,叫我绕道北面三家村集市,再向南可到宋家路桥所在的塘河边上。
所以我又向北面多绕了2千米多路程,又在乡民指点下步行了1千米多路,从一家尚未搬迁的化工厂围墙北面,踏着泥泞不堪的田塍小道爬上了杂树丛生、荒草没膝的塘河古道上,又向南行走了200余米,终于看到了那座明代古桥“宋家路桥”。
古桥南北向跨于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河口塘路上,桥是一座单孔平梁小石桥,长约4.5米,矢高约3米,宽约1.3米,桥面有2块长条石作梁板。此桥北面有2档石阶,桥南面却已经塌陷,从整座桥的外貌看,桥南侧原来也应有2~3档石阶,又从桥南侧那填在桥梁板下面作南侧桥墩承梁的石块判断,此桥近世已经重新修建过。又观察古桥东西两侧,均未发现刻有桥名文字。(www.chuimin.cn)
宋家路桥
由于古桥内侧河道较宽,故桥的南侧连接着一段长约20来米的河堤牵道。桥下的河道往东通向独山北面的水系,只是如今古河道已大部被填埋。从古桥北侧杂乱的建筑垃圾可知道,这里正是被开发拆迁的宋家路村的故址。如今只有古桥南侧50余米处,紧邻运河,尚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幢外墙没有粉刷的两层农居,只是已经人去楼空,原来的主人已离开这世代居住的血脉之地,迁往政府为他们选定规划的新家了。
站在桥上向南眺望,不远处即是已经基本建成的崇贤港区码头,这也是全省最大的内陆码头。西边又有杭州锅炉厂的新厂区。向西眺望,是水面宽阔俗称丫雀漾的大运河水面,由于此处水面深阔,是运河杭州港的锚泊区,河西岸是仁和镇花园村的马庄坝自然村和秀山美地农业园区。向东南则能看到独山,再远处的是皋亭、黄鹤诸峰。向东北更能看到高耸的超山。
为了进一步拍到宋家路桥的全景,第二天上午我又来到运河西岸的仁和花园村的马庄坝自然村,从大河西岸拍摄了宋家路桥的全影。
关于运河牵塘古桥,《唐栖志》卷十八事记中,有关于运河堤塘的记载:“元至正末,张士诚以旧河窄狭,复自五林港开挖至北新桥,又南至江涨桥,阔二十丈,遂成大河。地有三里漾,十二里漾,风波唐突,无塘遮护,为盗贼渊薮。(明)正统七年,通判易倪条上利害,巡抚侍郎周忱便宜处置,自北新桥起,迤北而东,至崇德县界。修筑塘岸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二丈四尺(按:合今天44千米左右),桥72座,水陆并行,便于漕饷,今名下塘。”
这座宋家路桥正是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那72座运河牵塘古桥中的一座,它也是除了塘南落瓜漾边那座“雷家桥”以外,尚存于世间的第二座运河牵塘古桥了。它们连系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之水,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看到它们,能使今天的人们感悟岁月沧桑,它更是不可移动的文物,是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
有关塘栖古桥的文章
因了《余杭通志》的出版,为弄清书中所载“属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塘栖、仁和、崇贤的十几座古桥,我按图索骥,寻至田头地角,一口气拍摄了这批古残桥,并对照有关历史资料,整理成文字。这天上午,我从良渚七贤桥开元文化公司办完事回临平,中途绕进了塘栖镇,去镇东寻找这座“包桥”。此桥的东西桥基石块均已损坏,保存状况较差。村中河道上东西向有一座桥名“余庆”的古石桥。......
2023-11-22
文中所述“樾馆之书,竹里之著述”正是指吕氏樾馆藏书楼及卓尔康在界河村竹里馆之著作。今天的我们,只能凭借前人留下的诗文和典籍中的零星记载,试着来寻找塘栖吕氏和吕园的有关史迹和故事。塘栖吕氏始祖吕义,字仲伯,号东谷,明初官修职郎。吕义逝世后,当时统领东南军政,被朱元璋封为信国公的汤和为他书写了墓碑。镇志称其是“吕氏之豪杰士”。......
2023-11-01
明代塘栖别墅园亭中有“南楼”“柳堂”“鹤隐楼”园第,其主人为镇上望族胡家。可证明胡心得在福建任职时的活动。塘栖历史上,明代官至巡抚的有二人,胡心得和钟化民,两人逝世后都赠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经巡按御史吴楷告变,万历皇帝命鄂境严兵戒备,防止击杀大臣的罪犯外逃。闹事诸人自忖难和官军抗衡,事态始未扩大。凶犯和带头“劫杠”者因而落入法网。事件平息后,胡心得又提出建议分别处置,不可滥杀无辜。......
2023-11-01
桥的水泥梁板中央刻有“兴国桥”桥名。桥正中两侧梁上也用红漆写有兴隆桥桥名。清光绪《唐栖志》亦有:“兴隆桥在五杭村,乾隆甲申里人重建”的记载。故此桥即是志书上的兴隆桥了,据红漆桥名前1992年字样可知,此桥是近年内被改建的。唐泾漾杨花桥南的三角潭杨花桥兴隆桥,西侧老桥基仍可分辨兴隆桥桥额兴隆桥西面是小地名唐家墩的自然村,此地人家都为唐姓,村中东西向小河上尚有一座单孔平梁古石桥存世。......
2023-11-22
桥南堍正好有一老伯在地上种油菜,是他告诉我,此桥叫洪家桥。他似乎熟悉泉漳周边的古迹风貌,不过对这座洪家桥的历史并不了解。而这座有明确南宋记年的洪家桥,也可证实南宋中叶泉漳即是塘栖东乡一处居民聚居之地了。《唐栖志》上有处士陈伯通保存宋福王庄花园的故事,而此座洪家桥,又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宋代的古桥和建桥工艺。......
2023-11-22
古老的磻溪穿村而过,河北面小地名叫姚家兜,河南则叫庙前埭,两村之中有一座重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古桥——磻溪桥。因此桥北端紧傍着一座香客繁多的磻阳古庙,所以此桥又名磻阳桥、庙前桥。磻溪桥是一座五孔平梁石板桥,长约28米,宽约1.8米。桥南北向横跨于磻溪之上。桥两边有完整的护栏石板,目前该桥整体保存完好。为方便村民出行,政府已在距古桥西侧五六十米处建有水泥新桥了。......
2023-11-22
青龙桥地址偏僻,位于东塘官塘漾、葛墩漾连接处,曾是前后数里荒无人烟的地方。以上都是流传在东塘一带、关于青龙桥的鬼国故事。青龙桥故址下午两点多钟,我寻到了秧田湾,问了好几位当地农人,都给我指了青龙桥的方向。其中一人告诉我,青龙桥早已在“农业学大寨”时被拆掉了,如今因西面葛墩漾是饮用水保护区,故近年已将连通官塘漾的河道填塞。......
2023-11-22
流翠桥因建于西南山后,又名山后桥。由慈溪迁居仁和三峰山。逝世后葬于三峰山东山之阳。夏时正寿至八十八岁,葬于三峰山之阳。而流翠桥畔,还曾埋葬有新四军烈士的忠魂。当时已是四月中,他们头顶水草,口含芦苇潜伏在流翠桥下水草丛中,不幸被敌埋伏的暗哨发现,侦察员受伤后被顽军捕获,关押至第三日惨遭杀害。原在流翠桥南,西山北侧的新四军烈士墓,当地政府已于近年将其迁移至西山西坡,并建成了烈士陵园,春秋致祭。......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