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普宁村的三座桥:塘栖古桥

普宁村的三座桥:塘栖古桥

【摘要】:普宁村在东塘南面2千米,该村因著名梵刹普宁寺而得名。自此,普宁寺遂成为杭州北郊的名寺。所以如今塘栖一带存世之古桥大部分是那时重建的。永福长桥据此,这三座古桥建造或重建至今均已逾百年了。今用打油诗一首结束此文:普宁精蓝无迹寻,玉楼花开岁岁春。河山已改旧容貌,惟存古桥忆前尘。

普宁村在东塘南面2千米,该村因著名梵刹普宁寺而得名。

根据明代万历年间吴之鲸的《武林梵志》记载:普宁院,在城西北大云乡姚巷村。后晋天福年间吴越王钱元瓘建。北宋治平中改额。南宋淳熙间寺毁。元初重建,元末又毁。明洪武十五年重建。洪武廿四年并入奉口崇圣寺。明天顺二年,于忠肃公闻于朝,英宗皇帝敕赐普宁寺“大普宁禅寺”金匾、万岁龙牌和清鼎供器。寺院曾兴盛一时,后又遭遇寺颓僧绝的境遇。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杭州吉祥寺僧真实募捐重建普宁寺,并延请著名高僧苇航讲经说法廿余年不衰。万历卅六年(1608),普宁寺住持海珵法师还在运河对岸修建鸭兰桥,桥堍建造下院——普济院,接待香客和过往客商、行人。当时塘栖名士胡允嘉为海珵撰写了《普济庵募疏》。自此,普宁寺遂成为杭州北郊的名寺。民国年间,亦有人出资重修大殿和新建观音殿。直到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起,仅存的三间大殿终于被拆毁,寺院夷为平地,不复存在。

但传说由明代于谦亲手栽植于普宁寺大殿前的十八丛“玉楼春”古牡丹,虽然历时500余年,饱经沧桑,但仍有三丛奇迹般地存活至今。每年春天普宁牡丹依然花开如盘、嫣红姹紫、生机盎然。更因为民族英雄于谦的清忠浩气而声名远播,吸引了远近人们前来观赏。

毛家桥,大名兴福桥

兴福桥排柱上的石雕

宝顺桥及桥上的刻字

普宁村一带,如今尚有存世古桥三座:第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名“兴福”(俗称毛家桥),桥在普宁寺东北侧村中之河道上。该桥长约10米,宽1.6米,矢高4米左右,桥呈南北向跨于村中小河之上。桥洞北侧排柱上雕刻有两组精美的莲花功德碑。桥拱肩石的头部镌刻成高浮雕花卉状,纹饰粗犷,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根据此桥所用石材及工艺判断,此桥重建于清代中期。

从普宁村往东百余米,是小地名镶马桥的自然村落。在村东侧河道上东西向跨河坐落着一座单孔石拱桥。此桥长10米左右,宽1.6米左右,高逾4米,是一座造型精致,小巧玲珑的拱形石桥。桥东南侧尚保存着原有的风貌,桥的西南侧因村民紧贴着古桥造屋,占有了河道,故而挡住了几乎半座古桥。而桥北侧近年为了行车,在紧贴着古桥处建起了一座水泥平桥,从而遮挡住了小石桥北侧的风貌。此桥两侧桥额都能读出阴刻“宝顺桥”三字。(www.chuimin.cn)

从镶马桥再往东偏北里许,是地名长桥头的自然村,在村中河道上南北向横跨着一座三孔石梁桥,俗名“长桥”。此桥长约20米,宽约1.6米,矢高4.5米。由于此桥两侧均有自来水管遮挡着桥额,所以无法看清其桥名。又因为我去普宁的时节正是三秋季节,村中除三二老妪外,几乎看不到人影,无法询问此桥的具体情况。我想,只有等明春牡丹花开再来普宁时,重去长桥探寻古桥的身世了。

从三座石桥的材质和建造工艺分析,此三座石桥应建于清代晚期,当时太平天国造反运动已偃旗息鼓,经数年休养生息后,民间经济已恢复生机。特别是到了同治后期、光绪初年间,国力进一步恢复,史称“同光中兴”。所以如今塘栖一带存世之古桥大部分是那时重建的。

永福长桥

据此,这三座古桥建造或重建至今均已逾百年了。

第二年春天,我又去了一趟长桥头,用相机桥梁石与镀锌自来水管的夹缝之间拍下了桥名。回家在电脑上识读出“永福长桥”的桥名。

今用打油诗一首结束此文:

普宁精蓝无迹寻,玉楼花开岁岁春。

河山已改旧容貌,惟存古桥忆前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