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溪桥:相国庐墓今安在

南溪桥:相国庐墓今安在

【摘要】:此桥当地村民称为吴家便桥。当地村委为了行人摩托车往来的安全,已在桥上安装了铁管作护栏,并在桥面浇筑了水泥。而据王同《唐栖志》记载:大悲桥在南鲍桥北,永乐八年重建。在南鲍山之麓,明太师朱国桢之墓道,即在桥之西岸。《唐栖志》卷十七·冢墓载有:吏部尚书朱国桢墓在南鲍山。证明此桥重建至今已历183年岁月了。查阅府、县、镇各志书,均无南溪桥的记载。延至后世此桥重建时,又被改成南溪桥。

吴家便桥位于塘栖镇泰山村南鲍山(俗称牛卧山)东面山脚下,东西向横跨于小河港上。桥东侧是超山地田村的田畈,西侧即是南鲍山。

此桥当地村民称为吴家便桥。

桥为三孔墩板石梁桥,桥长逾17米,宽1.8米左右。此桥始建于明代,后来应有重修。近年桥两侧长满了木莲蓬,因桥东北面一里多路即是当地市集泰山街上,而桥西面南鲍山前后近年又建起了好几家工厂,故行人众多。当地村委为了行人摩托车往来的安全,已在桥上安装了铁管作护栏,并在桥面浇筑了水泥

有一则传说:这座桥是东面地田村上一家姓钱的大户人家,为看管葬于牛卧山上的先祖庐墓往还方便,而捐资修建的。而据王同《唐栖志》记载:大悲桥在南鲍桥北,永乐八年重建。《成化杭州府志》土人呼为吴肚皮桥,故《康熙仁和县志》作吴大悲桥。在南鲍山之麓,明太师朱国桢之墓道,即在桥之西岸。

吴家便桥(又称大悲桥)

吴家便桥往南200米处南北向的新南鲍桥,建于20世纪80年代

南鲍山是一座不显眼的小山,周围方圆仅有一里余,根据此桥朝向位置,山周边河流道路,以及志书记载来分析判断,此座乡民口中所叫的吴家便桥,即是志书记载的吴肚皮桥、吴大悲桥、大悲桥。

《唐栖志》卷十七·冢墓载有:吏部尚书朱国桢墓在南鲍山。万九沙(按:万经,字授一,号九沙,万斯大之子,康熙进士,官授翰林编修,书法专精隶书)题:明故少师柱国,太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赠太傅谥文肃朱国桢之墓。

考《明史本传》:朱国桢字文宁,乌程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累官至首辅。天启四年,为逆党李蕃所劾,疏引疾归,崇祯五年卒,赠太傅,谥文肃。

百度载有:朱国桢(1558—1632),字文宁,号平涵。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人。明万历首辅大臣。天启四年,总裁《国史实录》。在任时能体恤民情,为浙江赋役不平,提出平均法,计亩定役,使贫者不致重负。万历卅六年,湖苏洪灾,上疏而解民困。在朱力请下,荻塘重修。其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明史概》《大政记》《涌幢小品》《皇明纪传》等。

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几百年后的今天,原先古木森森的南鲍山,早已经历了大跃进的洗礼,曾经为民请命的朱相国的庐墓亦已荡然无存。而朱相国墓道前面那座古桥虽尚存人世,也已被弄得面目全非。(www.chuimin.cn)

如今的泰山、南鲍山一带,已没有了古时候“小河蜿蜒,山形倒影,鱼塘桑田,景致清丽”的田园风光。有的只是黑臭的河水和污染的空气。

紧邻古桥西北侧的是一家近年新建的化工厂,沿河100多米长的工厂石坎下边竟有近十条白色塑料排污管直通河道之中。南鲍山左近的这些工厂在创造GDP的同时,也加速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说,工业污染已严重危害了当地村民的居住生活生产环境,终将会祸延子孙。

近日从网上得知,今年塘栖镇政府公开招标,出资维修清店桥,得此信息,我又去了一趟南鲍山一带,探望清店桥和吴家便桥。见清店桥已经修缮一新。早年撞坏的那块环拱石已用一块灰白色的石材替代,虽看上去颜色不那么协调,但总算可保证此桥安然无虞了。

而清店桥西南那座吴家便桥,还是那副暮气沉沉的老样子,只是水涨了一些,经过初夏那场豪雨的洗礼,河水变清了许多。桥南面那密实的木莲蓬不知被谁掀去了一些,看上去是为了察看那梁石中间的桥名。

因离河岸较远,无法近距离察看那几个文字,我只能用长焦镜拍了几张,遗憾的是,回家后输入电脑后只看清了“溪桥”两个字。前面那个字却掩映在木莲枝叶之间,没有拍清楚。

过了几天是双休日,周六趁早上云层较厚,天气稍凉,7时许即赶往南鲍山,这次是趴在自来水管做的简易桥栏上,半个身子俯向桥外,倒拿着相机,逐个拍下了桥上的文字,终于搞清了是“南溪桥”三个阳文楷书。桥名前后刻有重建纪年,是阴刻“道光乙未年(1835)仲春月重建”。证明此桥重建至今已历183年岁月了。

查阅府、县、镇各志书,均无南溪桥的记载。

由此分析,此桥在明永乐年间重建后一直叫“大悲桥”“吴大悲桥”“吴家便桥”(音类土语“吴肚皮桥”)。延至后世此桥重建时,又被改成南溪桥。只是乡民习惯成自然,并不买新桥名的账,倒将那祖辈叫顺口的俗气无比的吴肚皮桥、吴家便桥一直叫至今天。

吴家便桥上的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