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莲塘圩北观音桥:丁河观音桥现名为塘栖古桥

莲塘圩北观音桥:丁河观音桥现名为塘栖古桥

【摘要】:在《唐栖志》桥梁一章中记载的丁河区域的桥梁,也仅有东横塘唐家桥、莲塘圩北观音桥、三官塘李家坝桥寥寥几座。东横塘那座唐家桥前文已经介绍,此文则要介绍一下莲塘圩那座观音桥。志书上的莲塘圩北临水百余家的地方正是今天被塘栖人俗称“丁河桥头”的市集所在。在观音桥正南方通丁山湖漾口原有一座石梁桥。

出脚路惟船一只,放生池有芡千科。

秋风不卷推雄浪,暮雨遍能响败荷。

十里丁山胜地偏,藕花零落白鸥边。

一奁秋水开明镜,照破离愁二十年。

这是古人吟咏丁山湖的诗句,也道出了丁山湖湿地水乡泽国的风貌。

关于丁山湖,南宋《咸淳临安志》中已有此湖的记载。

丁山湖湖面开阔,汪洋数百顷,是塘栖镇南最大的湖泊。历史上的丁河一带,水巷曲折、处处皆通,翠堂森禅师有“水爱人居独抱村”句。虽然出门到处是水,但湖周一带桥梁却十分稀有,湖周村落的居民出门皆靠船只。

在《唐栖志》桥梁一章中记载的丁河区域的桥梁,也仅有东横塘唐家桥、莲塘圩北观音桥、三官塘李家坝桥寥寥几座。而丁山桥、张婆桥则已不属丁河范围了。

丁山湖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地人为出行方便,还是习惯在河道上架上一些简易的毛竹桥供人行走。我的一位姑妈嫁在丁河鲶鱼头村,鲶鱼头位于洪沉潭漾西侧,少年时我曾跟着大人去过几次姑妈家,记得要走过两座竹桥,当年的竹桥全用毛竹搭成,走在上面吱嘎作响,摇摇晃晃。

东横塘那座唐家桥前文已经介绍,此文则要介绍一下莲塘圩那座观音桥。

清光绪《唐栖志》记载:“观音桥,在丁山河莲塘圩北,观音堂门口。桥之左右临水百余家,自成村落。庚申之劫,镇为贼巢,贸易者聚此成市。”

志书上的莲塘圩北临水百余家的地方正是今天被塘栖人俗称“丁河桥头”的市集所在。而观音桥正是从塘栖陆路去桥头街的要津。1980年以前的观音桥西尚是一些分散的农村居舍,观音桥东侧才是桥头街市,以丁河供销社各门市部为中心的商市都集中于此,其中50米左右是两面街。再往东,朝南面湖的一带人家即是蔡家埭村。(www.chuimin.cn)

观音桥是一座三孔石梁桥,东西向跨于通姚家滩漾的桥头港口上。古观音桥20世纪80年代初尚存于世间,是后来随着农村供销社的衰落,又为了汽车的通行而将石桥拆毁的,并在观音桥北侧数十米处建造了一座可通汽车的水泥桥。

丁河竹桥,摄影余国隽

观音桥,亦称观云桥,清代诗人江蓝有《客丁山湖雨中过观云桥》诗:

渡头新涨一竿添,树影岚光翠欲黏。

湖雨跳珠喧水面,山云围絮裹峰尖。

达桥指杏村三里,隔岸编茅屋数檐。

花自流红波自绿,晚来小市散鱼盐。

在观音桥正南方通丁山湖漾口原有一座石梁桥。

从观音桥西堍沿贾家门的人家门前一直往南,约500米即是小地名七家桥的村落,此处东西向跨河有一座五孔石梁桥,桥名南观音桥,俗称戚家桥、七家桥。古桥是2000年以后被拆掉的。如今在古桥北侧50米处新建了一座钢骨水泥洋桥。古戚家桥东侧的桥墩仍砌在河堤之上,依稀可见,而西侧桥墩则贴于桥西石砌滨岸上,尚存于世间。

南观音桥,摄影余国隽

前几日我过访原塘栖文化馆馆长余国隽先生,承先生厚爱,答应提供珍藏的南观音桥照片,此幅照片让人一睹了南观音桥的旧时影像,真令人感慨万千。

如今丁河桥头一带依旧是热闹的农村市集,只是早已没有了诗人描述的景致,市集已经迁移至桥西面公路的两边,古观音桥东侧那以供销社为中心的农村市集已成前尘往事。故地重游,只有一排衰败的房屋依稀能见当年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