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结论与思考

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结论与思考

【摘要】:调查还显示,部分图书馆新设数据监护部、数字学术和服务中心等部门,专门负责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设计和实施。不仅如此,一些名称相同的岗位,其工作职责也存在较大差异。而据我们调查,著名的iSchool联盟已有25所学院开设与科学数据管理有关的课程,占成员总数近2/3。因此,建立科学数据管理人才培育体系对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机构而言应是当务之急。

(1)发达国家图书馆高度重视科学数据管理服务

此次调查所涉及的38家招聘单位涵盖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类型图书馆。调查还显示,部分图书馆新设数据监护部、数字学术和服务中心等部门,专门负责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设计和实施。此外,有43个招聘岗位为长期、全职岗位,其中部分岗位为试用——终身岗(Tenure-track,在试用期内取得一定成绩后即可获得终身教职身份)。同时各馆大多设置较高的任职要求以保障受聘人员的质量,并提供较好的薪酬与福利待遇以吸引科学数据管理专业人才。不难看出,发达国家图书馆不仅全面开展科学数据管理服务,而且普遍将此视为其信息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仍需进一步探讨

如前所述,图书馆对科学数据管理人才的称谓呈现多样化。不仅如此,一些名称相同的岗位,其工作职责也存在较大差异。如美国布朗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均拟增设“e-Science Librarian”一职,但前者的工作侧重于研究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后者则主要致力于研究数据的开放获取以促进学术交流。由此可见,图书馆界对科学数据管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存在分歧,尚未形成相对固定的科学数据管理服务体系。如何依据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馆际沟通,尽快就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核心内容和开展方式达成更多共识已迫在眉睫

此外,随着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科研的多机构、多学科合作化以及科学数据的海量化、多元化与分散化,图书馆在开展科学数据管理服务时面临日益艰巨的挑战。如何在“大科学”环境下深化各馆合作,开展一体化科学数据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充分满足研究人员的数据收集、加工、管理、获取、共享等需求是亟待解决的课题。(www.chuimin.cn)

(3)我国图书馆应在科学数据管理实践中积极发挥自身作用

我国目前已经启动了生物学、农学、地球科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数据共享工程,组织各类机构全面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工作。作为重要科研支持机构的高校和科研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管理服务更是责无旁贷。然而,纵观我国图书馆界,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发展脚步明显滞后于如火如荼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有鉴于此,我国图书馆应充分认识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意义,加强馆员培训,大力引进科学数据管理专业人才,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研究人员的需求,设计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参与各级政府组织的科学数据管理项目,积极融入科学数据管理实践之中。

(4)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机构应加紧建立科学数据管理人才培育体系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推动科学数据管理实践的关键。当前,我国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数据管理事业的全面推进对科学数据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但我国图书情报教育界目前仍无一所院校将科学数据管理纳入图书情报学课程体系。而据我们调查,著名的iSchool联盟已有25所学院开设与科学数据管理有关的课程,占成员总数近2/3。因此,建立科学数据管理人才培育体系对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机构而言应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各图书情报学院除需尽快设置实验室信息学、研究数据分析、数据监护、科学数据存储等相关课程外,还应加强学生实习环节,与图书馆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科学数据服务,以积累工作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科学数据管理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