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小草:轻松教学,愉快学习

教育小草:轻松教学,愉快学习

【摘要】:因而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纲”“考纲”,有的放矢地运用“教纲”去处理教材,循序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师生获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教法是指根据“教纲”规定、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而择定的具体施教的方法。

教育教学工作中,既头望天空更脚踏实地,思想活跃敢立潮头,善于扬弃借鉴传统教育,总结升华实践经验,大胆地探索“教得轻松”,不懈地追求“学得愉快”,在成就了一大批人与才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完整严谨的教学体系,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成熟且成功的教学思想。

1.锐意进取,思想进步

早在1983 年,本人就倡导“破除满堂灌,一课一得,激发兴趣,提高效果”的教学思想。1985 年后针对学生和教材的新特点,着手实施“狠抓基础,形成体系,查漏补缺,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1990 年下期选调安仁一中后,明确提出“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口号,推出两个教改“构想”:强化单元教学与阅读教学,大力开辟第二课堂,注重能力培养;强化作文素质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着力抓课内快速作文、互批自改,课外材料积累、事理认识、情感陶冶、自由练笔。新世纪初始,就强调课堂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知识思维能力情感等)训练主线的“三主”原则,探索教师启发点拨精讲30 分钟、学生自学质疑合作探究整理15 分钟或学生30 分钟、教师15 分钟的“3015”(40分钟则为“2515”)模式。这些思想的倡导、策略的实施、构想的提出、模式的探索,对本人和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学起到了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收到了实在、突出的教学效果。学校高考语文人平成绩从2000 届首创郴州市理科第一、2005 届起连续十一年保持郴州市第一(文理双第一、文第一理第二或理第一文第二)的地位,就是佐证。

2.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语文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创造并总结了难以胜数的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但社会发展了,时代不同了,教学的要求和受体的情况变化了,因此,一味地继承必定钻进死胡同,不敢超越也就意味着倒退。长期以来,本人开动脑筋,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探索:单篇教学注重宏观驾驭、微观分析,突出局部阅读能力的培养;单元教学注重讲透“例子”带动其他,突出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教学注重快速优质、互批自改,突出想象(联想)、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中间,注意搭起课外阅读及指导的桥梁,突出运用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原第四册2 个单元10 篇小说的过程中,首先通读教材教参,仔细研究单元知识短文、课文思考和练习、教材的配套训练,并根据平时对学生小说阅读情况的了解,然后这样确定教学计划并予以实施:先花1 课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向学生介绍“阅读小说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熟悉故事情节→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研究环境描写、时代背景、作者→归纳人物特点、主题思想);再花3 课时,教师示范全面分析《药》,花2 课时师生一起分析《守财奴》,花1 课时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项链》的心理描写与对比手法;之后放手让学生课外运用所学、所用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抓住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旁及环境描写,去独立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最后花5 课时教完《柳毅传》《促织》《陈奂生上城》《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其中,制定并实施的写作教学计划是:学完《药》后,写篇文学评论大作,主评故事情节;未学《林黛玉进贾府》前,教师稍加提示,学生独立分析,写篇文学评论小作,主评描写方法;学完《项链》后,续写一个结尾;学完9 篇小说后,教师不作任何点拨,让学生自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篇文学评论大作,主评人物形象。4 篇大小作文,3 篇评论着重培养认识鉴赏能力,1 篇续写着重培养联想想象能力。同时,在单元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组织2 次每次1 课时的学生集体进阅览室的阅读,选阅《微型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小说月刊》《文学评论》等。这些尝试、探索,使阅读和写作教学获得了双丰收,赢得了师生的好评,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3.教学教育,特色鲜明

(1)高屋建瓴,重视“教纲考纲”的把握

随着时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教研教改的深入发展,《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也在不断地修订、更新。为此,每每新换一种“教纲”“考纲”,都能及时认真地将其与旧“教纲”“考纲”一起比较,研究其同异,把握其增删调换的内容、篇目,升降变化的要求、标准,不放过任何一个修订更易的字词。因而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纲”“考纲”,有的放矢地运用“教纲”去处理教材,循序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师生获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2)因材施教,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www.chuimin.cn)

教材是“教纲”规定教学目的、内容的载体,是教师组织教学教育活动的依据。教法是指根据“教纲”规定、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而择定的具体施教的方法。能否准确地把握教材、恰当地择定教法,反映出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教育效果的优劣。本人通过对多种教材的悉心研究,对多届学生的比较分析,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基点难点重点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全面,对施教方法的适应对象、择定原则的把握越来越科学对路,所以,在教学中善于根据整个中学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准确地择定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点,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篇目、教学对象,恰当地择定每堂课的最佳教学方法,因而课堂教学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基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真正使学生有其所得、各得其得。这样,一课一得,点点累加,由分散而集中,最后便形成了完整而严谨的知识体系,达到了合格甚至优秀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语文水准。长期以来学生会考(学考)、高考的成绩,就是明证。

(3)强调质量,重视“课堂、训练”的效率

本人长期力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知识思维能力情感等)训练主线的“三主”原则,坚持探索实施“3015”(或“2515”)模式,一向反对不讲质量、不求效率的课堂教学与考测训练:课上随心所欲,课后总是拖堂,平时挤占他师和学生的教学时间,星期天、节假日无休无止地补课,无谓无效地进行各种测试训练的题海战术。本人的思想和措施是:关于课堂教学,一倡导“三立足”,即立足学生、双基与效率;二主张“四坚持”,即坚持教学起点的面向多数,教学目标的一课一得,教学生成的高质高效,教学追求的内涵发展;三强调“九属性”,即课堂教学结构型式行云流水、自然妥帖的流畅性,内容组合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科学性,知识教学基点落实、重点强化、难点突破的针对性,阅读教学宏观局部、粗赏精嚼有机结合的合理性,能力培养讲授、示例、训练与迁移方法的多样性,语言表达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亲和性,板书设计要点简明、层次井然的逻辑性,形体语言的准确性,课堂形象的规范性。关于考测训练,一反对无效重复,主张次数、题数长度的限制研究,倡导单元与学期过关;二反对信手“拿来”,主张难度、梯度的分析研究,倡导细选精编与多题重组;三反对不看对象随意拔高或降低要求,主张针对性、区分度的定位研究,倡导多了解摸透学生学情与多研好把准考测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四反对学生盲目购买使用资料,主张立足课堂与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种蓝本,倡导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精通一本、触类旁通。

(4)有的放矢,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

“教纲”“考纲”、教材教法,是教师必需准确把握、着力研究的内容,但这还不够,还要通过平常的学生训练、教师批阅、课堂内外辅导、不拘时地的师生座谈、交心等途径,去及时地了解学情,诚恳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要求、建议甚至于批评,从这些反馈的信息中,估摸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寡、能力培养的得失、水平达到的高低,进而适时而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择定重点难点、更新教学方法、满足学生需求,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思想评论的写作,它是高中阶段议论文体训练的一个重点难点。就文体而言,它易于跟文学评论和读后感混为一谈;就论证而言,学生往往空泛表态、隔靴搔痒,缺乏具体分析,很难“以理服人”;就实践而言,“习作反馈”的“信息”恰好在以上两个方面。为此,在实施思想评论写作的教学时,确定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过课内范文学习形成感性认识,解决文体上细微而本质的区别问题;第二步,通过课外范文研读、师生讨论,明确具体分析的要点与方法,并进行写作实践;第三步,精选学生典型习作、对比典范文章讲评,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处,肯定成功指出不足,再次进行写作实践。经过三步训练,学生思想评论写作的“格”入得快准、出得洒脱,具体分析的要点掌握得牢固、方法运用得灵活,论证说理的水平得到了大面积、大幅度的提高,因而当时的最后一次习作,80%的学生获80 分以上,其中有2 篇被县电台采播、1 篇被省报纸发表。

4.教学效果,令人叹服

因精于教学,本人被同行称为“常胜将军”:任聘高级教师后所教九届毕业班学生的高考人平成绩始终稳居郴州市内省级重点中学(示范性高中)的前三名——1995 届90.0 分、1997 届87.9 分、2000 届103.0 分、2003 届98.59 分、2006 届98.2 分、2008 届107.1 分、2009 届103.9 分、2012 届98.72 分、2015届105.7 分,其中四届第一、三届第二、二届第三。

善于辅导学生创作,习作发表或获奖的达200 余篇:其中有即时、准确记载的共160 篇,仅1993 年3 月至1995 年4 月,在书报杂志发表、电台采播的就有111 篇。其中有28 篇(首)发表在省级以上书报刊上;获奖50 余篇次,获大奖的11 篇:4 篇获第五届“华夏杯”三等、优胜奖,1 篇获“芳草杯”优胜奖,3 篇获首届中小学生“课本作文大赛”二等、优秀奖,2 篇获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学夏令营选拔营员征文比赛”最高奖——蓓蕾奖(侯桂新《错色的纽扣》)、佳作奖,1 篇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三等奖。本人由此分别获得指导奖。因为创作勤奋、质量上乘,郭振华1993 年寒假参加了在张家界举行的“冬季文学之旅”活动;侯桂新1994 年暑假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夏令营”活动。本人不仅善于辅导所教班级学生的创作,还特别重视全校学生创作辅导及写作竞赛风气的形成,因而突出地抓学生课外阅览、办学生创作刊物,并亲自担任主编、顾问。苗地文学社、《苗地》文学刊,在本人的精心策划、严密组织、“下水”示范和热情鼓励下,每学年出版8 期左右,每期发表20 余篇,工作红红火火,作品既多又好,获得了市“中小学校文学社团活动”一等奖、“湖南省十佳中学校报刊”、“湖南省优秀文学社团”等殊荣。2005 年1 月,本人主编出版了一本煌煌40 万字的“校本教材”——《脚步铿锵一路歌——〈苗地〉文学作品选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