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是实践的升华。论文是积累的爆发。论文是研究的火花。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留意教学、问题中涉及师生、学校的言行、活动,关注其中的疑难、困惑、偏差、错误,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细之以调查,深之以研究,类之以梳理,饰之便为文章。2007 年3 月16 日注:此文原题为“文从何处来”,发表于《教研与实践》第十期,转载于《书馨园》总第二十五期第三版。......
2023-11-22
我既是糊涂人,又是幸运者。在论文写作、投稿和发表的事情上,同样糊涂,又同样幸运。
这件事情,回顾起来梳理一下,似乎有三个明晰的阶段:一是开头十年的沉实积淀,二是中间十年的伺机而发,三是后来十多年的多发、快发。在此过程中,需要不少的学问和智慧,存在许多的挑战和机遇,因而有些看起来是、实际上却不是的“偶然”,至今难以忘怀。
首先说论文写作。
起初,我是昂首看路、埋头写作却不计收获的。昂首的是相信曹丕指出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践行白居易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力争“我手写我心”(仿于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激浊扬清,革故鼎新。埋头的是有感而发,如鲠在喉不得不吐;有话要说,郁积于心不得不写。因而每次写作的目的十分明确:或整合经验给人以帮助,或剖析教训给人以警戒,或指摆问题给人以释解,或探讨理论给人以启示,或争鸣学术给人以借鉴……或单一目的,或综合目的。至于收获——投到书报杂志上去发表,自认为水平有限、人微言轻,想是很想但却不敢。所以往往“合时”“合事”地“吐”“说”出来了——行诸文字了,却再也不管投出去发表了。“它们”成了我个人“自我欣赏”的文字,完全没有发挥出它们的效益——发表后能与更多、更广泛的人群进行思想交锋、智慧碰撞,既获名又得利。一次偶然的迫使——1993 年,我看到了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文件中的具体要求,发表论文的中级职称者,才有资格参评。这才意识到:要勤于笔耕还要敢于投稿力争发表;论文发表于书报刊网络等媒体,可以为职称晋升、荣誉评定打基础、捞资本!于是顺便为晋升职称,更多为“发吐”“说写”而陆陆续续整理和写作了一批论文,在市级及以上书报刊上获奖或发表了:截至1995 年5 月有五六篇,截至2005 年5 月有一二十篇。果然,因为有了“它们”和工作的显著业绩,1995 年高级教师职称和2005 年特级教师荣誉,我都顺顺利利地通过了省教育厅专家评委会的确认。
后来,我还是“合时”“合事”地有感而发,如鲠在喉不得不吐;有话要说,郁积于心不得不写。并且依然明确和坚定:绝不仅仅为职称晋升、荣誉评定等这些名利而写作!同时一直在想:发表论文对教师业绩的认可、水平的首肯、职称的晋升、荣誉的嘉奖,真的就有那么必要和重要?过分看重论文的发表,对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书育人工作的绝大多数教师而言,会不会是一个错误的导向?对中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倡导并看重他们的到底是什么?思考的答案是:仅凭发表的论文及其数量的多少来确认中小学教师的水平、业绩、职称和荣誉,实在太片面、太苛刻而且是错误的大偏向;我们应该倡导、看重他们在平凡三尺讲台岗位上的育人教书,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生存、求知、做事、共处与适合自身条件的健康持续地发展。评价他们的标准,应该不是发表的论文及其数量的多少,而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他们的是否满意!要区别对待中小学教师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对绝大多数教师可以不做要求,而对那些既会教书育人、又善思考表达的学者型教师应该加以鼓励。
关于论文的写作,我曾撰文把我实践的体会、坚守的原则概括为:论文是实践的升华、积累的爆发、研究的火花,还是不断学习和文辞锤炼的结晶。它忌剽窃抄袭,忌无的放矢,忌言之无物,忌人云亦云,其中最忌的是剽窃抄袭!(《论文从何来》)在此我要重说“文辞锤炼”即“咬文嚼字”的“推敲”和“毫不可惜”的“删去”。朱光潜先生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咬文嚼字》)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对此我感受颇深。我的《论文从何来》定稿发表(2014 年第6 期《教师》)时只有518 个字,但却写写改改了三四遍;《直接引用标点亟待导正和规范》初稿5126 字,定稿发表(2014 年第10 期《课外语文》)时才3792 字。《在消长转移中发展,在约定俗成中规范》的开头初稿有418 个字,定稿发表(2014 年第1 期《语文知识》)时才263 个字,而且在推敲中还修改了标题。为方便比较,特将两稿的标题和开头照录如下:
初稿:《在消长扬弃中发展,在约定俗成中规范》
语言从来就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共消长、同扬弃、并规范。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的更新,它在消消长长、扬扬弃弃的约定俗成中不断地规范再规范。词语包括结构和意义相对都较稳固的成语的意义也一样,它在消长扬弃中发展,在约定俗成中规范。古代汉语如此,现代汉语(以下分别简称为古汉、现汉)亦然。笔者下面以第6 版《现汉词典》、第2 版《现汉规范词典》和2006 年版《新华成语词典》(以下分别简称为《现汉》《规范》《成语》)的释义为主,个别佐以现汉词用的典型例句(限于篇幅,略去出处),谈谈现汉词义的继承、发展和规范问题。
现汉词义继承着古汉词义,是在其消长扬弃的基础上,对现代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它包含着现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只是现代这一历史范畴内的反映和认识,是在不断继承、发展和约定俗成中规范的。现汉词义的继承和扬弃、发展和规范主要有四种方式:意义的消长和转移、范围的扩大和缩小。
定稿:《在消长转移中发展,在约定俗成中规范》
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的更新,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内和之间都在不断的渐变中消长、转移、更新、规范。词义在这消长转移中发展,在约定俗成中更新并规范。现代汉语词义继承着古代汉语(以下简称为现汉、古汉)词义,其继承和发展、渐变和规范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别:消长和转移。笔者下面通过典型例证解析古今词义渐变的情形,并主要就第6 版《现汉词典》、第2 版《现汉规范词典》和2006 年版《新华成语词典》(以下分别简称为《现汉》《规范》《成语》)等辞书的义释,谈谈个人关于现汉词义继承、发展和规范问题的意见。
其次说论文投稿。
我最初的写作,只为“我手写我心”“练练笔和炼炼心”,纯乎是“合时”“合事”地“发吐”“说写”和“自我欣赏”,想是很想但却不敢投出去发表,和读者一起来交流判断、辨析是非、分担责任、共享快乐。评聘为高级教师后,三次偶然的闲聊——在1998 年11 月受县委、政府委派与相关领导一起专程到长沙,迎接省教育厅重点中学专家验收组来我校验收的过程中,验收组组长、岳阳市一中刘坤壁校长希望主管业务副校长的我,要为湖南重点中学“高质量”“有特色”的探索建言献策,投稿交流。先前的1996 年5 月,到长沙咨询市一中马清泽校长我校55 周年校庆相关事宜时,他与我谈及过教育者既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求;后来的2005 年10 月,到我校对我和李成月副校长两个评审后的特级教师进行复查的湖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赵尚志,临走时特别叮嘱我要为湖南素质教育实质性地全面推进“鼓与呼”。因此,我曾毫无目标和选择地去试投报刊,结果或因内容不合、或因风格不谐、或因篇幅过长、或因锋芒太露、或因质量欠佳等,有好几篇被退过稿。在投稿、退稿和用稿的过程中,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不少需备学问和处理智慧。如:投稿后有的报刊编辑有回复,或告知退稿原因或明示不予采用或通知已被审录;有的则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或出人意料地发表了。有的报刊屡说禁止一稿多投而自己收稿后迟迟不予回复并也在重发别人的稿件,这意味着作者也可以一稿多投。有的正规报刊一号多报多刊并搭车收费;有的却是非法的,它们的一投即发,前提是得交所谓的版面费而且贵得出奇。确认是否正规报刊,检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http://www.gapp.gov.cn 便知。上述试投虽然被退回了或被发表了或被我拒绝了,但我非常感谢刘校长、马校长和赵书记,是他们鼓足了我投稿的勇气,增添了我投稿的信心;非常感谢那些编辑,是他们使我悟出了投稿必须了解所有报刊的共性和差异,所投报刊的要求和特色,要有目标,要有选择,不能“心急乱投稿”;非常感谢刘校长等和那些编辑,是他们鼓励、鞭策我笔耕不辍,屡写屡改,屡退屡写,屡改屡投,直至发表。
这里,我要特别抄录2007 年11 月13 日《演讲与口才》特约编辑彭树楷教授,给我所投升旗演讲辞《我为汉语而自豪》回信的主体和结尾,尽管所提意见其中有些不敢苟同,但我始终把它作为对我终生的鞭策与警示:
你的演讲辞立意、主题无疑是很好的,语言、结构也显示出你深厚的语文功底。我觉得有些问题还可以商榷,似可把话讲得更贴切一些:1.引入正题那则谜语似与主题无关。2.以诺奖获奖为例,似无法证明汉语的优越,迄今诺奖获奖者懂汉语的是极个别的。3.汉语和汉字是两个不同概念,文中分得不很清楚。4.联合国的官方文书,汉语文本最薄,似不能说明汉语汉字最优越,各种语文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并非越短越好,文言文比白话文更简短些,但文言文被时代淘汰了。5.汉语是联合国6 种工作语言之一,并不能“太骄傲”,它同时规定以英语、法语为第一工作语言,联合国秘书长一定要会讲英语、法语,可以不会讲汉语,这表明汉语的世界性还有待提高。6.文中判定汉语的6 个“最”,似言过了,只宜说“最古老、最优秀……的语言之一”,是“之一”而不是“唯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历史都是悠久的,迄今考古成果最古老的文字有比甲骨文更早的。7.字和词是两个概念,掌握3000 汉字,其实掌握三千汉字组成的词有几万乃至十几万,这样才能阅读写作,汉语和英语词的数量同样是丰富的,这正表明汉语的优美。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不一定对,同你这位方家里手交流,请你批评指正。这篇演讲辞长了些,有些说法不太贴切,不拟采用。望你今后同我们多交流,多赐佳作!(www.chuimin.cn)
为对得起“办事快捷、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笔者致谢语)的彭树楷教授及其殷切教诲,也为不辜负自己高质量发表的一贯追求,“冷却”五年多后的去年4 月,我又反复修改,于5 月1 日定稿为《我为汉语、汉字而自豪》,再“冷却”两个月后才投出去,后来它只字未改地发表于2013 年第8 期《祖国·教育版》并获一等奖。
机遇从来只垂青那些有思想、有准备的人。生活中确实存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偶然”。一次偶然的小聚当面约稿——大概是2006 年7 月吧,在长沙省厅参会期间,我湖南师大教育管理研究生班的同学,时任省教科院办公室主任的李云中,邀我和正任《当代教育论坛》主编的胡国强先生一起晚餐小聚。因为我在该刊发表过几篇论文,与胡主编有过多次网上交流或面晤沟通的过往,所以他知道我当时就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及其管理工作,是省示范性高中主管教学教研的副校长,因而在边喝酒边吃饭边闲聊中,顺便问及素质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看法,我脑海中稍作整理就一口气说出了我的一系列见闻和认识。我流利畅快地滔滔不绝,他们认真仔细地点头称是。就在此时,胡主编约稿:太有意义了,你能不能把这些见闻和认识写成一篇专稿,发表于我们的杂志,和读者朋友一起来共同分享?于是就有了发表在2007 年第1 期《当代教育论坛》、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2007 年第6 期《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一个亟待关注与研究的弱势群体——农村乡镇普通中学校长难当》的论文。该文的发表,使我名声大振。
最后说论文发表。
我发表的论文,市级处女作是荣获全国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二等奖、1995年5 月郴州地区教科室出版的《活动课学习资料》的《大力开展课外阅览,全面提高读写能力》,省级处女作是1994 年2 月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作文问题与对策》的《中学看图作文问题与对策》。这两篇投石问路的论文,都是在同事、领导的极力推荐和多次催促下,强令我拿出来、投出去而获奖和发表的。因为有了这两篇论文的获奖和发表,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了较为准确的判断,增添了不少的勇气和信心。
一次偶然的手机短信约稿并发表——2010 年6 月24 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李行健教授,发手机短信给我,先是邀会:陈校长,下月16 日,开《规范词典》2 版座谈会,会期半天,在京费用组委会出,不知能来否?后是约稿:你写《规范词典》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如何?我7 月6 日把初稿电邮给李教授,他认真审阅后,7 月7 日发手机短信回复:石林同志,稿收到,谢谢,写得不错。因会期延迟到9 月,届时再通知。过几天给你寄2 版新书,你可再补充、修订。我8 月6 日把补充、修改稿《规范、实用、通俗、臻善》电邮给他,8 月13 日他发手机短信回复:石林同志,改稿收,谢谢。会议本月28 日召开,27 日报到,29 日可回去。请柬即发。于是才有了由国家语委、外研社主办的《规范词典》2 版出版座谈会组委会邀我参会、作专题发言并将文稿全文发表于“外研汉语网”的只可遇而不可期的机会。大名鼎鼎的辞书专家、词典主编李行健教授,为什么认识并了解我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原来是他在多种杂志上研读了我发表的《辞书、教育文本应规范和统一》(2005 年第4 期《当代教育论坛》)、《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困惑:我们该听谁的》(2006 年第12 月号《湖南教育》)和《规范社会语言应用,应从规范“样本”开始》(2007 年第9 期《现代语文》)等。之后他要求我把论文传真给他,再读后专门打电话鼓励我,对它们予以了高度评价。
一次偶然的回避性投稿并发表——2011 年8 月22 日,我为了检验自己论文质量的高低,特意回避现任《当代教育论坛》主编李云中,把我的《基础教育反思三题》投给了该刊公开投稿的电子信箱。谁料想,责编“慧眼识珠”速转主编审发,第二天即23 日 11:03,李云中主编电邮回复:陈老师:你好!论文质量很高,已安排编发第11 期。
两次偶然的选择性投稿并发表——一次是2011 年9 月9 日,即教师节的前一天、中秋节的前三天的上午,我写有一篇《教材选文、注释等应规范、严谨、权威》,因为已在《现代语文》的“语言研究”和“教学研究”上发表过好几篇论文,所以想换一换版本投给“学术综合”,于是打电话给杂志编辑部,询问主编桑哲教授的电子信箱,得知后便一并把稿件和自荐“该文虽然学术性不够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字专家,但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自觉还是很强的”电邮给了他。谁又料想,不过几个小时的当天下午17:26,他就电邮回复并鼓励:陈老师好:大作收到,拜读,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拟安排刊发。在一线教书,能这么认真地搞科研,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而非教书匠啊!如您的特级教师,是大家希望的,是能作为同行的引路人、导师的。祝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并亲自对原稿的例引和注释,进行了全面的规范。据责编后来说,在该文刊发前,桑主编认真审读了我在《现代语文》发表的全部论文,所以才有了2011 年和2012 年山东的《现代语文》,连续两年在其《学术综合》的第22 期,既发表我的论文、又在封二把我向全国予以重点推介的故事。一次是2014年5 月26 日9:53,我把写作于2007 年3 月的《论文从何来》电邮给海南的《教师》,未曾想28 日18:08 便收到录用通知:尊敬的陈石林老师,您好,尊稿《论文从何来》一文安排在《教师·卷首语》,拟发6 月下旬刊。恭贺您入选《教师·封面人物》。后来在把拙作《论文从何来》作为“卷首语”发表于第6 期的同时,还把我作为“封面人物”向全国予以全面推介。
同样偶然的即投即中即发的事情,还有过好几次。或许是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必然中存在着偶然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在不停地写作、不懈地投稿、“偶然”和必然地发表中,我真正地品尝到了写作的艰辛和情趣、退稿的不堪和理趣、发表的非易和乐趣;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和再写写改改中,尤其深切地感受到了郝铭鉴先生的实话实说:“我咬自己甚过咬别人。一篇千字文,我会改得面目全非。一个词语,如果发觉有不妥之处,我会连夜查找资料,否则寝食难安。我不是下笔千言的人,经常为一个开头、一个转折,弄得痛苦不堪。”(蔡凛立《〈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访谈录》)也许是艰辛、不堪和非易的回报吧,我至今在30 多种书报杂志中发表了市级及以上论文70 余篇,其中省级及以上的40 余篇。而成为特级教师后的几年间,省级及以上的论文每年发表一般有2 篇,最多的是2012 年10 月10 日“解非”为主任科员后的去年有5 篇、今年有7 篇,可以说是多发、快发的黄金阶段。
我的论文因为是“咬文嚼字”地“推敲”出来的,所以发表时一般不会被删改。当然也有特殊,因为报刊的编辑也是人,他们办事的态度和方法不尽相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有差异,思想修养和词句锤炼的水平自然也参差不齐。如我的《把准压缩一法,抓实辨改四环》(2012 年第22 期《现代语文·学术综合》)中“斢换”的方言词“斢”,桑哲教授把它改成“调”,一字之改,尽显“现代语文”主编“普通话”之风范!我2012 年8 月写的《近些,小些,实些》,首先电邮给《教书育人》,三个月过去无只言半语的反馈(实际已付梓);之后只好另电邮给《学园》,很快就收到了用稿通知。但发表的被改稿却令人唏嘘——2013 年第6 期的《教书育人》:原文被压短了三个重要的观点句,删除了工作开口要“切合实际,回归生活”的重点论述段。2013 年第9 期的《学园》:体现中心、重点的主标题被删除,文中增加了几个与内容不很一致的小标题;词句、标点被作了极少正确、大多错误的删除与修改。
有人说,当下要发表论文,要么靠关系,要么靠票子,要么既靠关系又靠票子。我说,这话可能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现今确实有人拿公有的资源去做交易发表论文甚至发表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虚假报道、通讯,有人迫于职称的晋升、荣誉的评定,不管怎么努力也写不出论文而只好厚着脸皮拉关系、捂着心疼用票子。但也确实有人既不拉关系更不用票子,只凭过硬的质量和投稿的智慧,而发表了不少的论文,毫不谦虚地说,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论文写作、投稿和发表的这件事情上,我真的既是糊涂人,又是幸运者。真可谓:在有心栽花中成长,在无意插柳中成功。
2014 年10 月20 日
有关一棵教育小草的声音的文章
论文是实践的升华。论文是积累的爆发。论文是研究的火花。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留意教学、问题中涉及师生、学校的言行、活动,关注其中的疑难、困惑、偏差、错误,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细之以调查,深之以研究,类之以梳理,饰之便为文章。2007 年3 月16 日注:此文原题为“文从何处来”,发表于《教研与实践》第十期,转载于《书馨园》总第二十五期第三版。......
2023-11-22
一个愿进取、敢争先的“徒弟”,能在“师傅”的精心培育下,明显地提高、快速地成长和健康地发展;一个负责任、有作为的“师傅”,会在不断地提高“徒弟”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自己,这都是“教学相长”。......
2023-11-22
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朝以下方向努力:一是培养创新意识。要使学生形成崇尚创新、致力创新、勇于创新的意识。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强大而持久的内在动力。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打好创新学力的基础。学思疑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务。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挑战传统、现实的实践与追求,是知识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复兴的科学抉择,决非浮躁的时髦口号、浅薄的短期行为。......
2023-11-22
因而执着地实施着人本思想、平等理念下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育人不倦。要求所有教职工当然也包括自己,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对“后进生”要用真诚的爱心、花更大的气力,从生活、学习的各个细小环节与方面去关心、教育与鼓励他们进步,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健康顺利快速地成长。......
2023-11-22
对同一个病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辨析它的病因,修改它的病点。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病句辨析知识,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病句,不断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应把“责任感是沉甸甸的”调整为“沉甸甸的责任感”。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⑧句中的“、”号,应改为“,”。......
2023-11-22
为了规范用字和减轻记忆负担,借鉴不少文言篇目根据规范要求对原文字词予以变通的做法,应把“籍”字换成“藉”字。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在室姑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小辈如侄、嫡孙等丧,均服之。此外如已嫁之女为祖父母、父母服丧,亦为期服。所以此注应改为:期,穿一周年孝服。故此课文“付梓”注释中“在木板上刻字叫梓”是不妥当的。这就不单单是不严谨的问题了。......
2023-11-22
因质量的高效性(见前述)、教学的示范性、研究的导向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经验的先进性鲜明突出,本人不仅得到了本校领导和老师的充分认可,还受到了本地县市及其周边县市省级示范性学校与同仁的大力推赞,具有较大的辐射性和影响力,进而促使自己不断加压奋进,开拓前行。祝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2023-11-22
本人1956 年农历8 月出生于湖南省安仁县。系湖南省中语会会员、心理学会会员、特级教师专业委员会会员、特级教师评委专家库委员,郴州市中语会副理事长。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36 年——1980 年下期至1990 年上期供职于校址在偏远山区关王乡的原安仁三中,1990 年下期至今供职于省示范性高中——安仁一中。......
2023-11-22
相关推荐